佛光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光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台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因為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於公元 857年建成。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佛光寺
  • 外文名稱:佛光寺
  • 地理位置:忻州市五台縣豆村鎮佛光村
  • 占地面積:34000 平方米
  • 開放時間:8:00-18:30
  • 門票價格:門市價:15元
  • 著名景點:千年油松古樹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山西省忻州市
  • 稱譽:亞洲佛光
  • 初建於:公元471——499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概況,歷史沿革,主要景點,東大殿,文殊殿,唐幢,墓塔,所獲榮譽,寺廟位置,鄰近景點,

概況

中國唐代佛殿及北魏至清代佛教建築。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城東北30公里佛光山中。寺東南北三面環山。寺宇因地勢建造,高低層疊,坐東向西。寺內唐代木構大殿、彩塑、壁畫、墨書題記、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經幢等,都是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價值的珍貴文物。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隋唐之際,已是五台山名剎,寺名屢見於傳記。見於敦煌壁畫上的唐中葉繪製的五台山圖,佛光寺就居顯要地位。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宣宗復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遺物。金代於寺內前院兩側建文殊、普賢二殿。元代補修殿頂,添配脊獸;明清重建天王殿、伽蘭殿、香風花雨樓、關帝殿萬善堂等;清末普賢殿焚毀;民國初年增築窯洞和南北廂房,始成今日規模。

歷史沿革

據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時,法興禪師在寺內興建了高達三十二米的彌勒大閣,僧徒眾多,聲名大振。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 845年),大舉滅佛,佛光寺因此被毀,僅一座祖師塔倖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後,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1937年 6月,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親赴山西五台縣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1949年後,政府和人民對佛光寺著意加以保護。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環抱,寺內古木參天,殿堂巍峨。這裡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也是旅遊者們觀光的勝地。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地勢低下開闊。寺因勢而建,坐東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其中,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主要景點

東大殿

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後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願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築。經測量,斗拱斷面尺寸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斷面的十倍;殿檐探出達三點九六米,這在宋以後的木結構建築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時,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梁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後面發現了唐朝人遊覽佛光寺的留言。可見,這大門當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具有一乾一百多年歷史的門板,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大門了。
佛光寺木構古門佛光寺木構古門
此外,大殿的屋頂比較平緩,且用每塊長五十厘米、寬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鋪就。殿頂脊獸用黃、綠色琉璃燒制,造型生動,色澤鮮艷。
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另有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願誠和尚的。這兩尊塑像雖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態卻很生動。此外,大殿西側和後部,還有明代塑造的羅漢像二百九十六尊。這些羅漢像原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沖蝕,被倒塌的後牆壓壞了一部分。
東大殿的牆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餘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了唐畫的風韻。
佛光寺彩塑佛像佛光寺彩塑佛像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

文殊殿

在寺門內北側,建於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進行了補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構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內空間。殿內佛壇上有七尊塑像,中為騎青獅的文殊,兩旁為脅侍菩薩。東西牆和北牆上,原有五百羅漢的彩繪,現僅存二百四十五尊。這些塑像和壁畫,都在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裝繪過。
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有一座六角形的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這就是寺僧們所說的初祖禪師塔,即祖師塔。建於北魏時期,是唐代會昌五年滅法,佛光寺被毀時留下的唯一建築物。這是全國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更顯珍貴。佛光寺內,還有唐代石幢兩座。一座在東大殿前,高三點二四米,八角形,立於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點九米,八角形,立於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寺外,還有唐代和尚塔。寺後東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無垢淨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許,有唐代華嚴宗大師解脫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為磚砌。在無垢淨光塔處,先後出土了漢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葉、阿難和小菩薩像等,均為唐代遺物,大殿內展出。
祖師塔祖師塔

唐幢

佛光寺唐代石幢2座,一在東大殿前,大中十一年 (857)鐫,輪廓秀美,雕工精緻。幢總高 3.2米,下設束腰六邊形基座,刻有獅獸壺門及仰覆蓮瓣,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之名,與東大殿內墨書題記可相印證,是該殿建造年代之依據。另一幢在山門內庭院當心,唐乾符四年(877)造,總高 4.9米。束腰基座刻寶裝蓮瓣和壺門樂伎。幢身亦刻陀羅尼經,上雕寶蓋、矮柱、屋檐和寶珠。兩幢相較,前者造型工藝尤佳。

墓塔

寺內外墓塔7座,東大殿左側六角形磚塔1座,名祖師塔,是創建時主持禪師墓塔。塔兩層,總高12米餘,塔形為國內所罕見。底層空心,內置六角小室,門洞外作蓮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疊澀砌築。上層塔身作假券洞式門及破子欞窗。塔剎設仰覆蓮座、覆缽和寶珠。形制和構造與敦煌壁畫上魏齊間古塔多同,當是寺宇創建時的遺物。寺外東山坡上墓塔3座,皆單層。一為大德方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貞元十一年(795)建;一為志遠禪師塔,八角束腰式基座,覆缽形塔身,唐會昌四年(844)建,已殘;一為無垢淨光塔,平面八角形,天寶十一年(752)建,現僅存基座,塔下發現漢白玉石雕像數軀,乃建塔時製作。寺西北里許,亦存墓塔3座,一為解脫禪師塔,方形,唐長慶四年(824)建;另二為六角形,雕飾式樣相同,一有銘文,金泰和五年(1205)造。上述諸塔,形制奇特,建造技藝亦佳,且年代確切,實為有價值的一批古塔遺物。

所獲榮譽

佛光寺大殿並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現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同在五台縣的南禪寺)。
佛光寺佛光寺

寺廟位置

佛光寺地處五台縣城東北32公里處的佛光山山腰,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後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被列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於唐代的山腰大殿為正殿,坐東向西,稱東大殿。東大殿居高臨下,雄偉古樸,氣勢壯觀,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無論在構造做法上,還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在我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東大殿採用樑柱木結構作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樟卯固定接頭,是一種柔性結構體系,已接近於現代框架結構。房殿式屋頂,屋檐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緩,顯得舒展平穩。殿身與屋頂之間的斗拱碩大,在整個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別突出,具有很好的結構作用和裝飾效果。柱子向內傾,傾斜度由里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穩定大殿的作用。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為襯托佛像的高大,建築者有意將佛像伸出柱身,並使其後背光與後排柱頭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達到了佛像與建築空間的緊密結合,加上內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與簡潔明快的梁杭、斗拱、精緻的背光等形成強烈的對比,充分體現出唐代建築藝術處理空間位置的特色。
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規模之大,僅次於東大殿。它建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為節約木材,擴大空間,採用了金元時常用的建築處理手段減柱法。佛光寺的建築堪稱瑰寶,佛光寺的唐塑、壁畫和墨跡也久負盛名,它們與建築合稱為寺里的四絕。僅大殿內的佛壇上就有主像5尊,脅侍24尊,羅漢500尊(後部分毀損)。這些塑像布局合理,姿態各一,面目渾厚圓潤,生動逼真,線條自然流暢。正殿內現存的十幾平方米唐代壁畫,描繪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人物姿態都極優美,富有唐代特徵,而其顏面、鬍鬚筆法則部分保留了漢畫的風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題字,這些墨跡字跡清晰,筆法沉勁,實在不可多得。南禪寺在五台縣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莊西側,初建年代不詳,但大殿平梁下保存的墨書題記可以證明它重建於唐朝建中三年。
佛光寺·伽藍殿佛光寺·伽藍殿

鄰近景點

南禪寺(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
觀海寺
般若泉普化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