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反性

互反性

互反性是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的概念,屬於皮亞傑提出的“INRC群”里的成分。皮亞傑認為通過運用這一組中的成分可以獲得對一個問題的所有轉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互反性
  • 外文名:reciprocal
  • 提出者:Piaget
  • 套用:心理學等
定義,相關理論,重要概念,

定義

互反性是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的概念,屬於皮亞傑提出的“INRC群”里的成分。皮亞傑認為通過運用這一組中的成分可以獲得對一個問題的所有轉換。
為了能夠處理好一個問題所有潛在的相關方面,個體需要能夠對問題進行轉換(改變或者重新排列),從而應付問題的所有可能形式。以形式運算為特徵的認知結構為這一完全轉換提供了可能。Piaget將這一結構稱為“INRC群”,也就是說,通過運用這一組中的成分可以獲得對一個問題的所有轉換,包括以下幾種:同一性轉換、反演性轉換、互反性轉換和相關性轉換。簡言之,一個人可以依據問題的表征(同一性轉換)、撤銷問題(反演性轉換)、獲得問題的反面(互反性轉換)、或者把它與其他問題相聯繫(相關性轉換)而對問題有全面的了解。

相關理論

在Piaget理論中,認知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感知運動階段 ,這個階段的年齡從出生持續到2歲左右。
第二階段是前運算階段,年齡範圍一般為2—6、7歲,這一階段兒童的主要認知收穫是建立表征能力,因此,真正的表征或者符號系統出現於前運算階段,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其特點有:
(1)、泛靈論。兒童無法區別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識動機、意向推廣到無生命的事物上。
(2)、自我中心主義。兒童缺乏觀點採擇能力,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
(3)、不能理順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通過要求兒童考察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的研究發現,兒童能把握整體,也能分辨兩個不同的類別。但是,當要求他們同時考慮整體和整體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關係時,兒童多半給出錯誤的答案。這說明他們的思維受眼前的顯著知覺特徵的局限,而意識不到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皮亞傑稱之為缺乏層級類概念(類包含關係)。
(4)、思維的不可逆性。思維的可逆性是指在頭腦中進行的思維運算活動,有兩種:
一種是反演可逆性,認識到改變了的形狀或方位還可以改變回原狀或原位。如把膠泥球變成香腸形狀,幼兒會認為,香腸變大,大於球狀了,卻認識不到香腸再變回球狀,兩者就一般大了。
另一種是互反可逆性,即兩個運算互為逆運算,如A=B.則反運算為B=A;A>B,則反運算為B<A。幼兒難以完成這種運算,他們尚缺乏對這種事物之間變化關係的可逆運算能力。
兒童的思維受到圖示的限制,這些結構是嚴格單向的。
(5)、缺乏守恆。守恆是指能夠領會儘管一個刺激組合的其他方面發生了改變,但是它的某一個方面仍舊保持不變的能力。
第三階段是具體運算階段,年齡跨度為6到11、12歲。最後一個階段是形式運算階段,皮亞傑認為該階段與11/12歲開始而後持續終生。

重要概念

作為認知發展心理學的代表性人物,皮亞傑把生物學和邏輯學的一些概念用於解釋兒童認知和思維的發展,把生物學與認識論、邏輯學聯繫起來,將思辨的認識論改造成一門實證科學。在他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有一些概念比較重要。
圖式是皮亞傑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動作的結構或組織。皮亞傑認為,人的認識發展,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增長上,更表現在認知結構的完善和發展上,圖式的發展水平是人的認識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既是認識發展的產物,又是認識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同化指有機體把環境成分整合到自己原有機構中去的過程。皮亞傑借用同化來說明個體把新鮮刺激納入原有圖式中的心理過程。就整個有機體來說,有三種水平的同化:生理水平上,是物質的同化;動作水平上,是行為的同化;智慧水平上,是思想的同化。
順應指個體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的過程。當個體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同化的新刺激時,便要對原有的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適應環境。這樣將迫使個體改變現有的認知圖式,形成某些適合新經驗的新圖式,引起認知結構的不斷發展變化。圖式的發展和豐富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機制來實現的。
平衡是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識的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較高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兒童認知最初處於較低水平的平衡狀態中,當面臨新異刺激時,產生了不平衡,通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即通過同化或順應,使認識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恢復平衡狀態。認識的發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