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張天志和周惠明的藝術

互動:張天志和周惠明的藝術

《互動:張天志和周惠明的藝術》內容簡介:周惠明是近年來逐漸引起當代藝術界重視的藝術家,他因精神分裂症病退在家至今,其藝術經驗全部來自他在業餘時間的自學,他的作品以令人驚嘆的畫面和色彩,展示了天才般的想像力和豐富的內蘊,為急需找到突破口、與世界藝術潮流深入對話的中國當代藝術探索了極具啟示性的新路徑。張天志既是知名出版人,又是富有創見的藝術家,一方面致力於藝術類書籍的策劃和出版,一方面也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以求。《互動:張天志和周惠明的藝術》收入了他們多幅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形成了一種微妙的互動互補,並配以中英文對照,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天志 周惠明
  • 外文名:Interaction——The Art Works of Zhang Tianzhi and Zhou Huiming
  • 書名:互動:張天志和周惠明的藝術
  • 作者:張天志 周惠明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107991
  • 品牌:上海大學出版社
  • 外文名: Zhang Tianzhi and Zhou Huiming
  •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 頁數:54頁
  • 開本:12
  • 定價:80.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互動:張天志和周惠明的藝術》編輯推薦:英國原生藝術權威專家約翰·梅澤爾斯(John Maizels)編著的《原生藝術手冊》(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引進中國後,很多論者頗有“原來如此”之感——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其實不乏能與國際對話的原生藝術家,但此前中國的藝術話語,尚未有足夠的自信或者說視角來解釋和推衍他們的作品。當然,那些具備先見能力的藝術評論家早已敏銳地提前發現了其中的價值,比如郭海平,他對於周惠明的熱烈欣賞是如此的溢於言表,就像他在《互動——張天志和周惠明的藝術》的序言中所說,“我確信,不久的將來,周惠明一定會有一座類似於梵谷一樣的藝術博物館,在他的博物館中,中國公眾將可以獲得藝術、心理學、精神學、社會學等豐富多彩的知識”。
如果詫異於郭海平將周惠明比肩於梵谷,那么了解了周惠明的經歷後,不由得就會感嘆於周惠明那天才般的極高天賦。1975年周惠明由部隊復員到上海的一家工業設備廠當鉗工,1978年他開始自學繪畫,其間經歷兩次婚姻失敗,但始終未停下獨行探求的藝術之路。1993年他以一幅作品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油畫雙年展”,開始進入藝術界,1997年參加“無形的存在”畫展,1998年參加“當代香港、台北、上海藝術交流展”,但是就在這一年10月底,他患上精神分裂症,其後病退在家,很少再進行創作。一直到2006年,他才又找回靈感重新作畫。2012年3月,在由法國里昂邊緣藝術雙年展主辦的“里昂原生藝術展”上,中方有10幅作品參展,其中6幅為周惠明所作,引起了國際藝術界相關人士的注意。
周惠明所有的藝術經驗全部來源於自學,以患精神分裂症為分界線,其前後作品風格迥異。他的早期作品在潛意識的底盤上關注社會現實,將娛樂活動、弱勢群體的行為舉止等內容加以超現實的變化,其中所隱含的苦澀味道可以讓人明顯感受到他在實際生活中所承負的巨大壓力。比如《又進一球》的畫面中,看台觀眾那怪獸般的面孔,充滿了幾近失去理智的狂歡,而場上運動員身上的肌肉感,又爆發著由血液中迸射開來的張力,兩者之間由平衡線分隔,卻又如此的渾然一體,流淌著壓抑卻又滿含暴力欲望的動感,十分撼動人心。
患上精神分裂症之後,周惠明那不堪重負的精神世界有如原本蓄滿了水而亟待泄洪的水庫,一下子衝決而出,也由此打破了他所自行摸索而來的藝術框架的束縛,他的潛意識領域完全展露開來,好像驀地里大展想像之翼直飛鴻溟,此前所積累下來的對美術大師作品的把握和消化,這時經過了鍛糅,已經化為他自己的獨特繪畫語言,開始向著開宗立派進發。比如《美術大師協奏曲》,畫中的達利、梵谷、杜尚、康定斯基、莫奈、畢卡索等各時代的美術大師,由畫面上端的他自己指揮著演奏樂曲,各種生靈間雜著舒展起舞,人物看似不成比例,卻組合在強烈奪目的色彩中井然有序,怪異而又和諧無比,體現出周惠明師心自造的狂傲與自信。他的其他作品,更加內心化,也更加自由,在天真浪漫的赤子樣態之下,意識與潛意識、現實與超現實乃至人的自身與世界之間,無所顧忌,任意灑脫,讓人瞠目結舌而自嘆追之不及。
周惠明的一些作品在收放之間,似乎也與張天志的一些作品之間有著某種微妙的互動。既是知名出版人、也是藝術家的張天志,由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設計專業出身,與周惠明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但他多年來對於周惠明的支持和交往,又使得兩人的藝術道路在一些地方產生了交會。也許可以這么說,周惠明讓張天志的精神屬性更加豐富和無畏,張天志則讓周惠明重返現實時多了理性和清醒,他們兩人在藝術之間的互助與互補,形成了一種兩兩依存的緊密關係。在這個意義上,《互動——張天志和周惠明的藝術》一書將他們的作品並列起來,更能引發人們思考:本應來自兩個不同世界的藝術作品,何以有如此似斷而聯的特質?
作為社會的邊緣人物,周惠明的個案在中國來說十分難得,挖掘和認同他的藝術成就,與其說是一種情感,毋寧說是一種時代的領悟。中國當代藝術巨擘李山不久前曾說過,周惠明足以讓上海藝術界驕傲。成為“東方的梵谷”,直至不用再以其他人名加以類比,周惠明成其為“周惠明”,非常值得人們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

張天志,男,1963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安達市,1989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美設計系。現任上海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藝術總監、副編審,中國版協藝委會常委、中國大學版協藝委會副主任、上海版協書籍設計委員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素描人物頭像教程》、《美術考生》、《上海家庭室內裝潢精選》、《初學水粉畫》,主編《活用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漢英版中外500名人名言》以及“金牌美術基礎教材系列”等。《清史紀事本末》、《生死不離》分別榮獲第六、第七屆中國大學書籍裝幀藝術評獎中的封面設計金獎,《收藏世博會》、《明朝驚天疑案》分別榮獲第八屆大學出版社圖書裝幀設計一等獎、封面設計一等獎,《常用成語詞典》榮獲全國百家大學出版社裝幀藝術設計展銀獎,《中國古代軍戎服飾》榮獲第六屆華東地區書籍藝術年會封面設計二等獎,《100李山》榮獲第七屆華東地區書籍設計雙年展整體設計一等獎等。
周惠明,男,1954年3月出生於上海,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國著名原生藝術家。1971年國中畢業,畢業當年憑著愛國激情,參軍入伍;1975年由部隊復員到上海的一家工業設備廠當鉗工;1978年經過多個不眠之夜後決定自學繪畫;1987年第一次婚姻失敗,夫人出走;1992年再次成為婚姻的失敗者,成了孤家寡人;1993年一幅作品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油畫雙年展”;1997年,一幅作品參加了上海大學與米丘工作室聯合舉辦的“無形的存在”畫展;1998年,四幅作品與李山、孫良、申凡等人的作品一起參加了“當代香港、台北、上海藝術交流展”;1998年10月底患上精神分裂症,得病後到2006年前很少創作,多數時間丟在書中;2006年伊始,創作靈感再現,又每天離不開畫筆;2009年8月,由上海戲劇學院策劃,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當代藝術系列——周惠明意識速寫》,並於2009年8月13日在上海展覽中心為上海書展開幕活動簽名售書留念;2009年11月22日至2010年1月11日,在上海新波畫廊舉辦了主題為《追情》的個人油畫展;2012年3月在由法國里昂邊緣藝術雙年展主辦的里昂原生藝術展上,中方有十幅作品參展,其中六幅作品為周惠明所作。此次展覽讓世界領略了中國原生藝術的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