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西南端,崑崙山下,大漠邊緣,玉河奔流。和田綠洲上曾崛起一個西域強國於闐。于闐在漢代即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版圖,唐代時更作為“安西四鎮”之一,成為唐代經營西域的重要支點。在這裡,佛教盛行,藝術發達,商旅不絕,東西方多種文明交匯、碰撞、融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于闐文明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西南端
于闐:中西文化交匯之地
“萬方樂奏有于闐”是毛澤東的詩句。詩詞注釋一般都會告訴讀者,此處的“于闐”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代稱。不過,在漢唐時期,于闐曾是一個西域強國的國名。它的名字,為什麼會發展為整個新疆的代表?
穿透神話外衣看于闐
于闐歷來是一個充滿神話傳說的地方。《大唐西域記》《于闐國授記》《于闐教法史》等文獻,記載了許多有關於闐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其中不少都與于闐的宗教信仰相關,其中自然難免有附會、演義甚至誇張、臆想成分。如果剝去傳奇與演義的外衣,解讀出隱藏其下的歷史真實:于闐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本身就是多種文明、多個宗教、多個人群、多種文字碰撞、交匯、融合的生動詮釋。
新文物更新于闐認識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國紛紛派出考察隊進入我國的新疆、甘肅等地,將攫取文物作為主要目的。文物豐富的和田地區,不可避免地成為各國考察隊的重要目標區域,也因此成為“重災區”。在這股熱潮中,以斯坦因為代表的西方探險家,在和田大肆盜掘與掠奪,對各種遺址造成了嚴重破壞,更導致了大量珍貴文物、文獻的外流。他們在敦煌等地,也掠走了大量有關於闐的珍貴文獻。這些對我國的文化遺產等的保護與研究,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害。
玉出崑崙 河出於闐
和田市區東郊的玉龍喀什河(白玉河),從南面緩緩流來,向北面的村鎮和沙漠地帶而去,逐漸消失於地平線。河水並不透亮,甚至有些渾濁。每天,采玉人在這條河流周圍出沒,細心地尋找著和田玉石。當地人告訴記者,夏天時,湍急河水可能會帶來新的玉石,也給日益難以有所收穫的“尋寶者”,增加一些新的希望。
于闐文明是東西碰撞的結晶
巫新華研究員參與和田考古工作已有十餘年,策勒達瑪溝小佛寺、胡楊墩佛寺遺址、斯皮爾古城等一系列的發掘與研究,都離不開他的工作;斯坦因的《古代和田》《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和田考古相關著作的翻譯,他都是參與者和推動者。巫新華對“絲綢之路”有一種個人定義。在他看來,絲綢之路是中國文明發展有機的組成部分,是東西方文明之間交流的通道,是影響文明內涵、內容和發展的交通路線。古代新疆在絲綢之路這條大通道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唯一性地位,而古代于闐恰恰是這種唯一性地位的典型之一。
于闐文明為何魅力四射
“于闐”兩個字,激發著人們無窮無盡的想像和嚮往。她像是一段充滿變奏的樂章、一條急緩變化的長河、一部豐富曲折的史詩。這片土地,深受歷史和自然的鐘情,又飽經災難與考驗。走進和田,一處處遺址,一件件文物都似乎在訴說著往日的榮光與曲折,講述著一個個精彩動人的故事。她所擁有的豐富多彩、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讓人一再品味,又一再感慨和陶醉。“古老而神奇的和田”,了解和田的人這樣驕傲地對記者說。和田的精彩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千年古國於闐的貢獻,而這也是記者前去探訪的目標。
他們從於闐來
這些有著于闐血統的人物身份繁雜,他們中有出身高貴的王族,有學識廣博的高僧,也有造詣深湛的藝術家。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文化長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