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八歲,再不改變就晚了

二十七八歲,再不改變就晚了

《二十七八歲,再不改變就晚了》是2011年6月1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奇娟 。

基本介紹

  • 書名:二十七八歲,再不改變就晚了
  • 又名:Seventeen years old, don't change it late.
  • 作者:韓奇娟
  • 譯者:千太陽
  • ISBN:9787508627229
  • 頁數:227頁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1年6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尺寸:20.8 x 14.6 x 1.6 cm
  • 品牌: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專業書評,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文摘,

內容簡介

《二十七八歲,再不改變就晚了》內容簡介:二十七八歲,是誰都不會保護你的年齡,是要學會承擔的年齡。我們沒有時間再迷茫了。
工作、晉升、改行、房子、人際關係、愛情,還有不確定的未來……所有的不安和壓力要怎樣承受?
已經年近三十歲了,你是否真的了解自己?
韓國頂級心理分析師將自己多年的心血和智慧融入書中。教你真正認清自己,擺脫迷茫低落狀態,把握改變自己的最後機會。

編輯推薦

《二十七八歲,再不改變就晚了》編輯推薦
☆頂級心理分析師幫你卸下重擔、重塑自我、面對複雜、保持歡喜
☆無論今天發生多么糟糕的事,都不應該感到悲傷,因為今天是你往後日子裡最年輕的一天。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撞了N次牆,受了N次傷。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看不到自己未來的樣子,迷茫得不知所措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常常在回憶里掙扎,有很多過去無法釋懷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突然很想逃離現在的生活,不顧一切去流浪。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偶爾會有些孤獨,渴望下班後能有一個人一起吃飯。
我今年二十七八歲, 明明活得很累,卻偏偏說自己很幸福
二十七八歲,再不改變就晚了

專業書評

在三十歲之前,及時回頭,改正。從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將智慧帶走。然後,要做一個合格人。開始負擔,開始頑強地愛著生活,愛著世界。
——張愛玲
所有發生過的事物,總是先於我們的判斷 / 我們無從追趕,難以辨認 / 我們目睹了,發生過的事 / 那些時代的豪言壯語,並非為我們所說出 / 有何勝利可言 / 挺住就是一切
——里爾克
人是跳躍著前進的,二十七八歲的你,必須活得像只袋鼠一樣,因為你腳下不再是坦途,而是一道道深不見底的溝。總得丟棄一些東西你才可能不跌落下去。了卻童年的心愿之後,頂要緊的事,是懷著虔誠的心把那些丟棄的東西再找回來。

作者簡介

韓奇娟
心理分析師、暢銷書作家。
韓國高麗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亞洲太平洋輔導治療中心(APCTC)博士後、臨床心理學醫生。
曾擔任韓國首爾百濟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韓國廣播通信大學研究員。
現在為“瑚燕心理諮詢診所”首席心理分析師。
著作有《自行解決憤怒》、《在孩子的人生中成為累贅或堅強後盾》等。

目錄

序言 不要讓將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
第一章 二十七八歲的茫然與焦慮
你知道自己現在是怎么回事嗎? / / 003
好好一個人,怎么就突然抑鬱了呢? / / 006
與其祈求生活平淡,不如自己強大 / / 009
第二章 我為什麼總活在別人的眼光里?
我為什麼那么在意別人的看法? / / 015
隱藏在“你這人真好”這句話中的壓力 / / 018
沒達到別人的期望又能怎樣? / / 021
為什麼要給自己背上無形的包袱? / / 023
第三章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
背負著沉重包袱的完美主義者 / / 033
回過頭想想,失誤其實沒什麼大不了 / / 037
為什麼休息會讓你產生負罪感? / / 041
工作為什麼那么痛苦? / / 044
負面評價為什麼會讓你如此恐懼? / / 046
我們不可能完全掌控人生 / / 048
第四章 能陪我一起回家吃飯的人在哪裡?
人在愛情面前總是無能為力的 / / 053
有時越想結婚就越找不到對象 / / 055
喜歡單戀的人大多有嚴重的自卑感 / / 063
不要一直用證據去驗證愛情 / / 068
愛情中絕不能失掉的是自我 / / 075
不要把愛和真誠傾注給不知好賴的人 / / 080
為什麼我的愛情總是這么艱難? / / 085
第五章 明明很痛苦,卻偏偏說自己很幸福
幸福不是忍出來的 / / 093
善良的人,請揭下“偽善”的標籤 / / 096
被壓抑的憤怒不會消失,只會變形 / / 099
爭論的時候不要避重就輕 / / 104
想發火就痛痛快快地發出來? / / 108
第六章 我為什麼覺得事事不如意?
看別人乾什麼都不順眼 / / 115
羨慕嫉妒恨是怎么產生的? / / 121
害怕與人親近 / / 126
先和自己成為朋友 / / 131
第七章 為什麼我常在回憶里掙扎,無法釋懷?
被羞恥感折磨的人 / / 141
父母影響孩子的一生 / / 146
不要誘發孩子的負罪感 / / 149
通過回憶傷痛讓自己變得坦然 / / 152
第八章 想改變自我要先肯定自己
與糾纏你很久的鬱悶說拜拜 / / 161
心靈要隨著外界的改變而改變 / / 162
區分真實的自己和虛假的自己 / / 164
改變內心的聲音 / / 168
點燃隱藏在自己體內的熱情 / / 172
幸福的人生源於投入 / / 176
這個世界只有回不去的,沒有過不去的 / / 180
第九章 我們還有夢想嗎?
我們的夢想在哪裡? / / 187
尋找自己的夢想 / / 192
從現在開始,為了自己,驕傲地活著 / / 195
真心喜歡自己 / / 200
不要被別人的好惡束縛手腳 / / 201
先照顧好自己 / / 205
永遠不要為難自己 / / 208
你的夢境在暗示著什麼? / / 211
安慰自己的四種方法 / / 218
結束語 不要在三十歲時背負二十歲的後果 / / 225 

序言

不要讓將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
“我懷著滿腔熱情,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與信心,每分每秒都在為新鮮事物而驚喜。”
“我覺得生活無趣,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更體驗不到活著的快樂。”
以上兩種情況,你屬於哪一種?
二十七八歲的年紀,你是否忽然有了人屆三十的焦慮感?面對煩悶、無趣、重複的日常生活以及不確定的未來,你是否感到意志消沉?也許你掙扎過,卻又在改變與失敗中循環往復。有人甚至認為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但仔細想想,真的是這樣嗎?
也許,事情並沒有你想得那么糟,只是你的標準有問題。你是因為給自己設定了一個過高的標尺,結果才屢屢失敗。因為這個頹廢、泄氣,甚至開始自暴自棄,值得嗎?
人當然不可能永遠都保持同樣的熱情,一個人的心情每天都會有數十次反覆,如果以一個月或一年為單位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情緒上升和下降的曲線是有一定規律的。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狀態。
不過,有時因為太累了,人會覺得自己仿佛不知不覺中簽訂了接受世間所有不幸的契約,想從這個世界蒸發掉的心情也許會持續好幾天。這種狀態下的人猶如身處又長又黑的隧道,始終看不到出口,眼前沒有一絲希望的曙光。這時候,人們往往覺得事事都不如意,對未來充滿迷惘,沒有可以交心的人,周圍的人好像都與自己格格不入,工作上也是一團糟……
這該如何是好呢?當然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振作起來了。你需要刻意地去調整和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思維模式,如果沒有效果,就要趕緊嘗試其他辦法。
如果你還知道去努力改變,那你還算處於不錯的狀態。我遇到的很多諮詢者已經陷入了深深的抑鬱中,他們認為在哪裡都找不到出口,自己的不幸是無法改變的,就算再怎么努力也無濟於事。這些人都有一種深陷泥淖、反覆被絆腳石絆倒、站在懸崖邊時的絕望。為了儘早把他們解救出來,減少悲劇的發生,我開始認真研究幫助他們的方法。後來我發現,那些冠冕堂皇的安慰話或者箴言並沒有多大意義。
“去旅遊或者購物怎么樣?或者舒舒服服地洗個澡!心情很快就會好起來了!”
我相信沒有哪個讀者是因為想看這樣的話才翻開這本書的,而我的書也不會用這樣的話應付大家。
想要振作起來,改變自我,就要弄清自己遇到的問題,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像機器出現故障需要修理時,第一步要檢查是哪裡出了故障,出了什麼故障一樣。做數學題也是如此,解題前必須先了解問題是什麼。很多人都說:因為語文不好,所以數學不好。他們的意思是,沒有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就根本看不懂題目中問的是什麼,所以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答題。關於失落、抑鬱的心理問題,解決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摻雜自己內心的誤解和臆想去看清現實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認清自己,因為遇到問題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二十七八歲,是一個人的生活和事業開始定型的階段。如果這時還不能告別低落、迷茫的狀態,為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恐怕就有些晚了。
二十七八歲,可能是你改變自己的最後一次機會。你還不到三十歲,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現在就從審視自己開始,去改變你的人生吧!

後記

結束語
不要在三十歲時背負二十歲的後果
今天靜淑還是和平常一樣,拿著紙巾和我說了“再見”,那紙巾是為了擦眼淚用的。由於她在外人面前一向表現得都很堅強,所以總是隨身帶著紙巾,以防眼淚流出來。
如果你認為只有很柔弱的年輕女子和小孩遇到事情才會哭泣,那就大錯特錯了。不論是傳統意義上的大男人,還是外表堅強的女人,都會有流淚的時候。
“你是為了痛快地大哭一場才來諮詢的嗎?”
如果你這樣問靜淑的話,她不會承認,因為她覺得自己想要的不是用眼淚進行宣洩。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人流淚是為了清洗眼球、保持眼球表面的濕潤;而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流淚是緩解精神壓力的有效良方,對改善情緒非常有益。長期該流淚而忍住不流淚,可能會誘發嚴重的心理障礙。
當我們年紀還小的時候,哭泣可以說是一種很重要的語言。這種宣洩痛苦的“呼喊”可以讓母親半夜從床上爬起來,可以讓她停下手裡正在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全部放到我們身上。對母親之外的人來說,孩子的哭泣也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至少可以引起他們的關注。那么,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哭泣又被賦予了怎樣的意義呢?眼淚變成了不宜讓別人看到的東西,因為在外人看來,它是軟弱和不成熟的標誌。其實對我們自己來說,眼淚是警鐘,它提醒我們現在需要適當的空間進行自我調整,有些事需要進行妥善的安排和處理。
在解決我們感情上的問題時,眼淚非常重要,但我們可以在別人面前比較大方地掉眼淚的唯一合理理由就是看電影或小說時被其中的情節所打動。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學會了控制眼淚,就算再難過,也只能躲起來無聲地抽泣。不光我們自己不願當著別人的面哭泣,就連我們看到別人哭泣時也會感到很難堪,因為我們在那種情況下會產生情感幫助上的無力感,有時甚至會產生一種負罪感。
如果一個心理諮詢師入行不久或經驗不足,就會在諮詢者開始哭泣時幫助他們止住眼淚,並認為自己這樣做是盡到了職責。他們不知道,讓諮詢者痛痛快快地哭出來意義重大,這是能夠幫助他們的最佳治療方法之一。
眼淚會最真實地把人們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來。在心情特別好或是特別糟的時候,眼淚都會出現。如果當眼淚出現時不是悄悄地把它拭去,而是接受它,允許自己流淚,那么你身上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接受哭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是從頭至尾讀完了這本書,就一定能理解我用“眼淚”來結尾的意圖。
通過閱讀,我們了解了人生中的壓力從何而來,也知道努力擺平它的時候會感到疲憊,有時甚至還會因為過於痛苦而選擇放棄。在這個時候,可以肯定你、相信你、安慰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始終注視你自己,和內心深處的“我”不斷交流,你就會成為可以讓自己信任的援助者。時刻記住自己是一個成年人,你和小孩子不一樣,自己就可以成為自己的保護者。
希望讀過這本書的你能在未來的日子裡和自己不斷地溝通、交流,毫無顧慮地大聲哭泣,做一個可以徹底擺脫鬱悶狀態的人。

文摘

第二章
  我為什麼總活在別人的眼光里?
  我為什麼那么在意別人的看法?
智善今年二十八歲,她年輕貌美,又很時尚新潮。最近,她經常會出現肩膀酸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而且因為突然無法咀嚼較硬的東西,不得不去看牙醫。結果醫生跟她說:“你得了齒裂症,是不是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啊?”從牙科診所回來後,智善決定接受心理治療。
智善在一家小型諮詢公司上班,公司里一共只有幾名職員。她最大的苦惱就是在公司內找不到用武之地。專攻經營學的她剛進公司時認為自己會做與專業有關的工作。誰知,她的上司們擁有比她更加出色的學歷和工作經驗,在她還未動手之前,他們就把所有的工作都處理完了。所以,智善就開始做其他事,總務和後勤工作很快就成了她的主要業務。
不知從何時起,智善開始覺得自己領到的工資比應得的工資要多得多,覺得自己是在公司吃閒飯的累贅。此後,她每天上班時都會緊張兮兮地留意上司們的神情,甚至還會在意合作公司或隔壁公司職員看自己的眼神。
“你跟上司提過給你安排一些專業對口的工作嗎?”聽了她的故事,我問道。
她回答說:“沒有。恐怕是上司們覺得我的能力不夠,所以才沒交給我做吧。而且,我也不想去爭取這個機會。夾在實力超強的上司之間,會顯得我沒能力。”
工作方面的問題暫時聊到這裡,我又問了她一些關於人際關係的問題。她猶豫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朋友是很多,可是當我和朋友們見面的時候,一點兒都不覺得快樂。”
“那為什麼還要見面呢?”
“每次都不是我主動提出見面的。”
原來,為了儘量避免和朋友見面,有時她會把手機調成靜音,或者乾脆關機。問其理由,她回答說,每次朋友約她見面,她都會置自己的安排於不顧,無條件地答應他們的邀請。而這就會令她改變自己的生活計畫,所以她漸漸地開始害怕接到邀請了。
按理說,以這樣的狀態去參加聚會的人,應該讓人覺得很無趣。但奇怪的是,朋友們都說沒有智善的聚會了無生趣,所以才會每次都邀請她。這也難怪,因為智善總是在考慮說什麼話能令對方感到高興,拚命取悅對方,而且即便聽到了讓自己不快的話,也會裝作若無其事,以免讓說話的人感到尷尬。
智善存在的問題是:不管是在公司還是在朋友中間,她都太在乎別人的感受了。
人在小的時候聽取別人的意見或接受約定俗成的規則非常重要,因為那些意見和規則可能會有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孩子只有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明白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但是,長大之後,人們就應該學會以辯證的方法思考問題,而不應該總是迎合別人的想法了。像智善這樣的成年人,要多向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們學習,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處理事情。
從某種角度來看,成年人採用這種“青春期處事法”的效果會比較好。因為如果一個成年人太重視別人的意見,完全忽略自我,只懂得迎合他人的意願而生活,那么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在某些人眼裡,智善這樣的人不是“乖巧的孩子”,而是“令人擔心和無法信任的人”,同時智善也會因為他人的意見或評價受到傷害。所以說,過於看重別人的意見,不敢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永遠迎合別人的想法,這種人是善良的,也是令人擔心的。
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太在乎別人意見和感受的人是如何陷入抑鬱狀態中的吧。
隱藏在“你這人真好”這句話中的壓力
我們偶爾會碰到一些不懂得或者是不願意拒絕別人的人。不管什麼事情,只要向他提出請求,他就一定會答應。即便是在他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他也會想盡辦法幫人解決。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他會千方百計地四處打聽,然後再把答案告訴求助者。就算是約會時間快到了,他也一定會放下自己的安排,先幫助求助的人處理事情。但是,無論這個人怎么努力,也不會得到別人應有的感激。因為求助者並不知道他為辦這件事要付出多少,反而會覺得他肯定很輕鬆地就把事辦好了,要不絕對不會欣然應允。最後,求助者頂多會說一句“你這人真好”,其他感激的想法肯定是沒有的。
人好也是一種缺陷?沒錯!如果“好”到連自己不喜歡的人也要不遺餘力地幫助的話,這種缺陷就已經到達無以復加的地步了。這些“老好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十分強烈地渴望被他人認可。也可以說,他們非常害怕別人討厭自己。所以,他們總是過度敏感地去體察他人對自己的感覺或想法,也就是俗話說的“要看得出眉眼高低”,要會鑒貌辨色。別人親切地對待他們,他們也會覺得是一種負擔,因為老是得想著怎么報答人家。他們從不會要求別人為自己做什麼,而且需要堅持自己的主張時,也會首先想著別人的感受,擔心自己做的事情會讓人不高興或者遭到拒絕。
“如果我的意見遭到反對怎么辦?他們會怎么想我?會不會討厭我?說不定會可憐我?”這種人總是看別人臉色、壓抑著自己的欲望。他們還以為自己忍耐力出色,卻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這導致他們不能如實地認識和接受現實,更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他們會錯誤地把一切都想成是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和評價,並以此來認定自己的價值。
據說,孩子的神態天生可愛是為了得到大人的照顧,因為如果他們不惹人憐愛,就會無法生存。但是,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失去那種天生的可愛樣,這時如果他認識到自己之所以能得到充分的關心和照顧並不是因為聰明、漂亮或擅長做某些事情,而只是因為自己的存在,他就會慢慢樹立起自信心。這種人會對自己說:“我是個很不錯的人!即使什麼都不做,我在家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果小時候沒有建立自信,長大後就會覺得別人掌握著自己的生殺大權。也就是說,他們做任何事都要看別人的臉色,還會總結出自己做什麼事才能讓別人高興,以便將來繼續取悅別人。這種人不能坦然地面對周圍的視線和評價,可以說是精神不健康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期盼,但會不會表現出來、如何表現,這就因人而異了。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重視程度。
如果一個人總是自我強迫性地去體察別人的心理,總是有自己不如別人的所謂“謙遜”的想法,那他就要學著坦率地直面自己的情感,理性地拒絕別人的要求。
“拒絕別人的要求,別人會不高興的!”“老好人”們經常會這樣擔心。的確,沒有人會在自己的請求遭到拒絕時感到高興。但大部分人雖然有些失望,還是會理解拒絕者的苦衷,隨後這件事也就煙消雲散了。如果說,有人被拒絕後像受到了極大侮辱一樣做出過激的反應,或是覺得被輕視了,那只能說明這個人有問題。這種人缺乏“中間性”心理,只會把世上的人分成兩種,即自己喜歡的和自己不喜歡的。他們看待事物時只有黑白兩面。所以,只要有人稍微對他有一點兒“不好”,就會被他全盤否定。在意見有分歧時,他們無法釋然,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有一方是正確的,那么另一方肯定是錯誤的。
所以,如果真的不想做或不能做就直接拒絕吧。想說“NO”的時候,說“NO”就可以了,別人不會對你不滿的。即使這個世界上有你擔心的那種人存在,數量也不會太多,他們怎么可能那么湊巧地都出現在你身邊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