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4.00畝(其中:田135.00畝,地219.00畝),人均耕地1.27畝,主要種植玉米、甘蔗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2,500.00畝,荒山荒地1,200.00畝,其他面積200.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0.00萬元,其中:
種植業收入62.00萬元,占總收入的56.36%;畜牧業收入27.00萬元,占總收入的 25.5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65頭家禽490隻);林業收入19.00萬元,占總收入的17.27%;第二、三產業收入17.00萬元,占總收入的 15.45%;工資性收入10.00萬元,占總收入的 9.09%。農民人均純收入3413.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人,在省內務工3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9.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蔬菜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9戶,共鄉村人口281人,其中男性133人,女性148人。其中農業人口281人,勞動力12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有漢族281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9人(人員名單附後),
陳登美 楊忠偉 王甫貴 楊家翠 劉加勇 楊忠玉 楊加發 劉萬於 彭自能 謝家艷 楊正文 唐金會 蘇朝清 彭婷 彭自蓮 張田文 唐金梅 楊蓉 王明有 唐金美 羅井鳳 彭健 楊忠海 李正華
唐金海 楊雲 王明亮 唐金平 蘇應堂 王甫祥 楊忠麗 張婷婷 楊加芳 彭金髮 熊永芸 汪興蘭 蘇發芬 彭自珍 楊忠紅 江順仙 彭春蘭 楊永芬 王富丹 李秀全 蘇發開 王明順 楊洋 劉忠才
楊忠瑞 劉文會 李忠元 代近仙 楊加慶 田國芬 彭青能 楊富華 彭自勇 彭金全 晉方芬 李保才 高友仙 王富萍 王子華 劉文明 吳忠玉 唐衛兵 李友超 李保友 楊忠德 王富繞 彭光發 劉文喜
唐金春 唐曉艷 李友鵬 李興萍 楊忠合 王富德 楊發美 楊忠兵 唐金衛 唐曉鳳 楊忠文 劉忠安 胡代芳 王富和 彭榮化 普朝翠 陳天慧 彭金榮 周志英 楊忠美 劉忠勝 彭春玉 彭榮夢 楊俊
雷加奎 晉加荷 楊有華 劉文香 楊世英 曾遠蘭 楊忠福 楊帆 雷騎俊 唐龍 楊國繞 劉文沖 劉忠澤 彭光澤 李順芬 彭春友 唐自華 彭金世 楊國會 楊家順 賴永華 劉忠良 楊國艷 湯仙美
?玉蘭 蔣明英 楊國煥 李家榮 劉文璐 楊友苹 楊國順 彭光兵 唐金富 唐倩 王明發 劉忠芬 劉文緣 劉文彪 李文英 彭光祥 唐金澤 李忠葵 劉朝珍 劉正華 蔣明珍 劉文玲 何金 蔣海萍
唐州 向連會 王富麗 彭禮紅 舒三明 劉忠順 杭夏粉 彭榮麗 楊國鳳 李有萍 王富江 彭春波 張學芬 馬加美 何思文 彭榮錄 唐衛洪 李有宏 楊忠明 彭春連 舒習群 劉文萍 彭春金 彭光文
彭春學 張朝永 甘興英 陳達安 舒習 劉文官 王明翠 彭榮雲 楊加英 楊啟蘭 楊國芬 陳達飛 劉忠福 彭光全 彭光海 彭榮懷 彭光賺 張田能 楊國輝 楊家春 李樹瓊 丁德茹 彭光龍 彭光樹
李光珍 張田衛 楊國翠 錢文蘭 李忠全 彭榮佳 姜有芬 楊忠鳳 劉萬福 張田紅 楊國華 楊忠健 方誌瓊 彭榮盤 楊忠梅 彭榮慶 劉萬挽 張進萬 李紅梅 楊忠英 李有軍 彭自良 楊忠奎 唐金麗 彭光平 楊勇建 張朝開
參合率95.7%;享受低保18人(人員名單附後)。
陶貴瓊 楊永芬 彭光樹 彭光澤 王甫祥 唐自華
彭春友 舒三昀 彭春學 李秀全 彭禮紅 王甫貴
劉忠才 袁志英 李秀珍 陳明蘭 陶光榮 彭榮攀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8戶,占農戶總數的31.03%。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者白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文山縣第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00公里,距離中學20.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2 人,其中小學生36人,中學生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54.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300個(勞均2個)。有固定資產5.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政務等內容。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設在本村),團員8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進村道路晴通雨阻,坡陡泥滑路狹窄,有條件種植蔬菜,但只能有選擇地種植耐運輸的蔬菜品種。2、學校合併後,離完小太遠,一、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太小,上學比較困難。3、民眾的科技意識低,文化落後,廣種薄收,種植意識淡薄,主要以種糧食為主,經濟作物種植比例低。4、文化生活枯燥,沒有科技文化活動場所,沒有文藝隊。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完善基礎設施,爭取新農村或小康村建設,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2、向上級教育部門爭取在村完小建蓋學生宿舍,讓年齡太小的學生能住校上學。3、以生態林為長效機制,用特色林果來帶動經濟發展,在本村栽種300畝連片的楊梅林果基地。4、在寨腳小河兩旁發展100畝蔬菜基地,增加民眾經濟收入。5、甘蔗產業在400畝的基礎上,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