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909.畝(其中:田2,186畝,地 4723畝),人均
耕地1.1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辣椒、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44,405.5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00畝,主要種植李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50畝;荒山荒地 52,830畝。有煤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1340戶飲用井水,有15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1.24%。有1361戶通電,有60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9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4.38%和72.7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0戶,分別占總數的27.92%和18.37%。
該村到鄉政府駐地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 路面;村內主幹道為硬化的路面;村民委駐地定時有載客中巴車始往硯山,每逢周六為本村民委駐地集市趕集日。全村共擁有汽車15輛,拖拉機10輛,機車14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12.70畝,有效灌溉率為20.4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118.7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8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1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2戶;建有小水窖68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30戶。全村民眾飲水主要靠水窖、水井、各類壩塘;全村20個自然村均已通電;有17個自然村通路,尚有水井箐、山背後、水頭三個自然村未通路;全村20個自然村均已通電視和通電話。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1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9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1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39萬元,占總收入的66.41%;畜牧業收入515萬元,占總收入的30.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3404頭,肉牛419頭,肉羊1535頭);工資性收入 59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30人,占勞動力的14.7%,在省內務工140人,到省外務工39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辣椒、烤菸、生豬,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7年辣椒、烤菸、生豬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2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1.9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辣椒、烤菸、生豬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辣椒、烤菸、生豬、蔬菜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61戶,共鄉村人口6156人,其中男性3070人,女性3086人。其中農業人口6104人,勞動力 3602人。該村居住著彝、壯、漢、苗、瑤五種民放,以壯族、彝族為主,其中:壯族2881人,彝族1597人,其他民族1061人;全村少數民放人口占總人口82.76%。
到2007年底,全村享受低保1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鄉衛生院駐在本村。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800戶,占農戶總數的58.78%。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2所,校舍建築面積4,763平方米,擁有教師54人,在校學生845人,距離鄉中學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40人,其中小學生860人,中學生38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7個,民眾通過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自娛自樂,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27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346.8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8500元,一事一議籌勞2680元。年末集體總收入6萬元,有固定資產8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以及其他涉及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和制度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7個,下設12個黨小組,共有黨員98人,少數民族黨員 68人,其中:男黨員 87、女黨員 11人。
村委會由支書兼主任、副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乾河街上等21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9個,共有團員198人。
人文地理
乾河村民委下轄21個村小組共1361戶6132人,居住著壯、彝、苗、瑤、漢等五種民族,少數民族5095人,占總人口的82.76%。多年來,全村各族人民平等共處,互相尊重,相互融洽,打破了民族間不相通婚的風俗;各民族民風淳樸,熱情好客,能歌善舞,通過各自的民族節日相互溝通、相互交流,有效促進全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在乾河村民委各民族中除了傳統節日外,還有壯族“三月三”、“七郎節”(又稱壯族小年),彝族“火把節”,苗族“花山節”等。
新農村建設
乾河村民委新農村建設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從本村實際出發,積極爭取上級黨委政府和業務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有效動員廣大人民民眾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來,促進全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2005年已有乾河街一、二組,中迷一、二組實施小康示範村建設,村容村貌得到較大轉變,人民民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基本達到社會新農村建設的目標。2007年下迷一、二組溫飽示範村建設再掀本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高潮,當前,該村各項項目建設已經結束並通過初驗。目前,該村累計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近200萬元(含民眾投工投勞以勞抵資部分)。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較差,民眾抵卸自然災害能力較低;信息閉塞,人口素質低,科學種植及養殖跟不上,多數村寨民眾居住環境較差,民眾貧困面依然較大。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民眾抵卸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民眾學科技、用科技意識,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民眾增收、創收途徑,有效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全村民眾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