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乾州鍋盔,乾州掛麵,乾州餷酥,乾州豆腐腦,
乾州鍋盔
乾州鍋盔 向來以聞著香、吃著酥、出門攜帶方便,家裡久存不壞而遠近聞名。它既是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又能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
乾州鍋盔歷史悠久。相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為唐高宗李治和發皇武則天修築乾陵時,往往因為成千上萬的工匠軍卒的飯食不能按時做成,而影響了工程進度。無奈之際,有一名軍士將面壓在頭盔里,放在火上烤,結果竟烙成了一個香酥可口的餅子。這種餅子邊薄心厚、表面鼓起、香味異常,吃了耐飢,久存又不餿,受到了廣大民工和士卒的歡迎和讚賞。因其形狀像一個頭盔,故名叫"鍋盔"。乾陵修成竣工了,鍋盔卻以它所具有的許多獨特的優點而世代相傳,並延續至今。
製作鍋盔,是將麵粉(5000克),用水(2000克),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面塊,放在案上用木槓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到,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夏季350克、春秋季500克、冬季750克)和鹼水(用鹼35克)再壓,視面的軟硬程度,可適當再加些乾麵粉再壓,直至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用濕布蓋嚴盤性。
再把面塊分成每塊重約600克的面劑,推擀成直徑約7寸,厚約8分的圓形餅,上鏊勤翻勤轉,俗稱"三翻二轉",用麥秸火慢慢地烘烤,烙到火色均勻,皮面微鼓時即熟。
乾州掛麵
也叫酸湯麵、酸湯掛麵,看著細而白、吃著筋而光,並且耐存、耐煮,便於攜帶。不僅在乾縣境內,現已成為關中地區民眾日常食用和饋贈親友的一種佳品。
製作乾州掛麵,首先要選用苜蓿地里生長的小麥,這種小麥皮薄麵包,有筋性,謂之“筋麥”。用這種小麥磨出上白麵粉,作為製作掛麵的基本原料。經配料、和面、揉面、醒面、切條、掛制等幾道工序製成掛麵。有一位祖籍乾縣,又在乾縣任教多年的老師告訴我說,乾州的掛麵具有“酸、辣、旺、光、、筋、香”等特點。“酸、辣”,自然是指掛麵的口味了。“光、筋”指的是乾州的掛麵吃起來,既光滑可口,又有嚼頭。而“旺”和“香”,當然是說調掛麵的湯,油旺旺的,香氣撲鼻,非常好吃了。
相傳在修築乾陵時,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幹,當地民眾為能使他們吃上麵條,便把橄好切細的麵條搭在竹竿曬乾切斷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士卒和民工在勞動之餘,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 ,不但能充飢還能解乏止渴,的確為上等慰勞食飯。後來有人把曬乾麵條改為手工掛麵,在酸湯中有加了漂稍,就成了如今的酸湯掛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