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特徵
乳頭瘤病毒屬乳多空病毒科,
質粒為直徑50—60毫微米的正二十面體。能引起人、牛、狗、兔等的乳頭瘤(po-pilloma)。對各種不同種的動物有其固定的種類,原則上不互相感染。最有名的便是肖普乳頭瘤,它是由肖普(R· E·Shope)於1933年在美國雪兔(Lepus timidus)中分離得到的。在自然感染中僅對美洲白尾兔(Sylvilagus floridanus)產生乳頭瘤(但需多量病毒感染),多數於發病後數月即痊癒,但也有一部分惡化。對家兔皮膚進行接種能形成乳頭瘤,不過並不能從中分離到有感染性的病毒,但比自然感染的惡性率要稍高些。
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屬於
乳頭瘤病毒科的乳頭瘤病毒屬,為球形無包膜的雙鏈DNA病毒,直徑為52~55nm(圖1)。病毒基因組為雙鏈環狀DNA,約7.8~8.0 kb,分為早期區、晚期區和調節區。早期區編碼與病毒複製、轉錄調控和細胞轉化有關的蛋白(如E5,E6,E7),晚期區編碼主要殼體蛋白L1和次要殼體蛋白L2。
本病毒不能在體外培養。100多個型,型間DNA的同源性低於50%。HPV對皮膚和黏膜上皮細胞有高度親嗜性,核酸原位雜交方法在皮膚基底層細胞可以檢測到病毒早期基因;晚期基因僅在分化的角質細胞中檢測到。病毒複製能誘導上皮增生,表皮變厚,伴有棘層增生和某些程度表皮角化,在顆粒層常出現嗜鹼性核內包涵體(圖2)。上皮增生形成
乳頭狀瘤,也稱為疣。
致病性與免疫性:HPV主要通過接觸感染部位或污染的物品傳播,生殖器感染主要由性交傳播,新生乳頭瘤病毒的生活周期與表皮細胞分化密切相關。新生兒可在
產道感染。病毒感染常為局部的,不經血流擴散。不同型的HPV可引起不同部位的乳頭瘤(表1)。
皮膚疣一般是良性的,HPV的DNA是游離的,有些疣能自行消退。高危型的
人乳頭瘤病毒與生殖道癌前病變及惡性腫瘤密切相關,HPV的DNA往往整合在宿主細胞的染色體上。
HPV造成的損傷受
免疫因子的影響,細胞介導的免疫較為重要。HPV感染後出現皮膚疣,持續較長時間後會自行消退;而
免疫抑制患者疣及
宮頸癌的發生率會增加。
流行病學
1. 流行特點對HPV感染的流行病學至今仍未全面了解。廣泛的血清
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不足,根據目前已知的流行病學資料已明確有數種HPV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主要引起多種皮膚及黏膜表面感染,這種感染有年齡差異,但無性別差異。最常見為皮膚
尋常疣,占HPV感染總數50%,在兒童中發生較多健康搜尋。
尖銳濕疣又名
生殖器疣是一種性傳播疾病。2000年以來,在英美國家發病率顯著增加。2002年美國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女性性病門診患者中HPVDNA的
檢出率達49.2%。
2.傳染源臨床型和亞臨床型感染患者為其主要傳染源。潛伏感染者(帶毒者)不僅是HPV的儲存宿主,亦可作為傳染源。
3.傳播途徑HPV的傳播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被HPV污染的物品。
(1)直接接觸是主要傳播途徑,如性接觸,生殖器
濕疣估計一次性交感染的危險度為50%~60%。患病期3個月內傳染性最強
(2)間接(非性)接觸傳染乳頭瘤病毒,通過帶有病毒的污染物(內褲、浴盆、便器、毛巾等),或在家庭中通過非性行為的接觸受染,而皮膚和黏膜損傷是其重要誘因。
(3)母嬰傳播,在分娩過程中經產道,或
產後健康搜尋的密切接觸,使母親的HPV感染傳給嬰兒。
(4)自身接種而傳播至其他部位。
4.易感者普遍易感引起乳頭瘤病毒,
尋常疣常見於學齡兒童。
尖銳濕疣多發生於16~25歲(平均男性22歲,女性19歲),高峰發病年齡20~24歲發病率高低與
性紊亂有關外,也與性伴侶數、吸菸、長期使用避孕藥或免疫抑制劑(如器官移植,長期套用激素等)治療有關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可引起疣的泛發妊娠婦女HPV感染危險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