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村碑記錄:董氏於明中期立村,故名
董家莊,因重名又位於九龍山前,於1983年經新泰縣
政府批准更名為九龍莊。現村裡有趙、王、鄭、吳、魏、劉、沈、尚、亓9姓。諸姓氏團結友愛,和睦相處。
1958年屬新泰縣翟鎮
公社;1985年屬新泰市寨子鄉;原寨子鄉地處三縣交界處,歸屬變遷較多。
抗日戰爭前期屬蒙陰縣;1939年成立新甫縣;兩年後歸
萊蕪縣;1945年10月劃歸新泰縣;1985年12月成立寨子鄉;1991年1月劃歸
萊蕪市;1993年1月建立鋼城區後,仍為寨子鄉;現隸屬艾山
街道辦事處。
發展
解放後,該村幹部民眾積極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加入了初級社、高級社、
人民公社。即使“文革”期間,也未耽誤農業生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了家庭
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的幹勁倍增,全村糧食單產提高了100多公斤。為了改天換地,村民向大自然宣戰,1982年,修通了10華單的環山路。1998年投資30萬元,打了一眼173米的深井,安裝了
自來水,結束了靠天吃飯的歷史。1999年,投資5萬元,投工1500個,拆遷房屋15間,硬化村里兩條主幹街道660米,同時重修了東至古墩、南至廟子的鄉村道路6公里。村委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民眾調整產業結構,使全村實現了以
花椒為主、雜果為輔的千畝經濟林的目標。1996年,九龍莊被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榮譽稱號。林業的發展帶動了村裡的經濟發展,全村有100多人從事農產品加工購銷,湧現了尚現發、王成本等十幾個購銷大戶。在抓好
經濟建設的同時,該村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使全村出現了社會穩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自建國以來沒有發生重大
刑事案件。該村多次被市、區評為“雙文明單位”、“先進黨支部”、“模範村委會”。
教育
九龍莊人素來崇尚文明,重視教育,形成了尊師重教的好傳統。早在上世紀初,就由趙梅久老先生創立了學堂,使一批窮苦孩子受到教育,後來走上了革命道路。恢復高考後,先後有14人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其中趙業勤於1996年考入
北京科技大學,是村里第一個考入名牌的大學生。
人文
一、烈士英名錄
劉仲文 1939年參軍,在四支隊當
炊事員。1942年秋,在蒙陰縣岱崮與日軍作戰爭時被捕,後被日軍殺害。
吳希倫 1940年參加游擊隊,1943年春,在幫戰友修理槍枝時,不慎走火犧牲。
趙樂田 任華東野戰軍某部二連連長,1947年5月12日,在孟良崮戰役中,壯烈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46年-1962年3月 劉仲賢
1962年3月-1971年4月 魏紹宗
1971年5月-1972年6月 王道豐
1972年6月-1992年3月 趙樂順
1992年3月-2000年12月 趙成祥
2000年12月-2002年3月 趙方會
2002年4月- 劉成夫
三、歷任村主任
1945年-1947年 王道明
1947年-1953年 趙樂順
1953年-1955年 王道豐
1955年-1968年 趙樂順
1968年-1995年 趙成祥
1995年-1998年 趙明聖
1998年- 趙方會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趙樂周 曾任山東省革委會副主任、黃河汽車製造廠黨委書記
王成貴 現任泰山醫學院黨委書記
魏術星 在煙臺市糧食局任職
五、王道銀送部隊
1939年冬,徂徠山起義部隊四支隊,在埠東泉水峪與日軍發生激戰,日軍兩個大隊分別從東西兩路瘋狂進攻,由於敵我雙方力量懸殊,部隊被迫撤退至九龍山,但山勢陡峭,人馬無路可走,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村民王道銀冒死上山,領著部隊從東面尚家峪村一處不足2米的峽谷下山。回到村里後,迅速發動民眾找來棉、布、鞋等物,包上馬蹄後,領著部隊到西峪里隱蔽。不久,日軍攻上山頭,槍殺了我軍7名戰士後,順著馬蹄印追到村里,民眾指引日軍向東追去,使起義部隊安全轉移。
旅遊
九龍莊風景幽美,在九龍山腳下,有一處常年不乾的清泉,叫“龍吟泉”。龍吟泉下,巨石迭起,大雨後形成數道瀑布,泉水潺潺流過,紮成小溪,順溪而下,十分壯觀。小溪西側,有一棵樹圍3.6米的銀杏樹,宛如一綠色的大傘。樹下是一座關帝廟,始建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5年),先後於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20年)和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兩次重修。廟內供奉著關公像。廟為磚木結構,四梁八柱,梁及牆壁上均繪有彩畫(部分牆畫已被損壞),線條流暢,色彩均勻,雖歷百年而不褪色。可見當時繪畫技藝的高超。
龍吟泉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東海龍王派九子小白龍來到蓮花山區,專司布雲施雨。由於他勤勞善良,因此年年豐調雨順,蓮花山上樹木茂盛,花草滿地。山下有一位姑娘,不僅美麗大方,心靈手巧,而且醫術高明,樂善好施。她天天上山採藥,義務為鄉親們治病,人們都叫她藥姑。一天雨後,藥姑上山採藥,不慎滑入山崖,摔折了胳膊。在山間遊玩的小白龍,急忙將她救起,為她敷藥療傷。兩人從此相識,並逐漸產生了感情。此事傳到天上,玉帝大怒,貶小白龍下凡,罰蓮花山區大旱3年。莊稼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一天,烈日炎炎,酷暑難擋,許多人跪在地上燒香求雨,一些老人和孩子暈倒在地。小白龍看到因為自己連累了大家,十分痛心。為拯救黎民百姓,小白龍決心捨生取義,化血為雨。他趁人不備,從藥姑身上拔下一把尖刀,狠命地刺向自己的腹部,霎時,一股鮮血噴出丈余,小白龍倒地現出原形。剎那間,電閃雷鳴,山崩地裂。暴雨過後,一座大山平地而起,山腰上一條兩米多高的岩石帶繞山一周,猶如一條巨龍在騰雲駕霧。小白龍噴出的鮮血,眨眼間變成一股清泉,清澈甘甜。據說小白龍倒地時,把龍鬚深深嵌進流向東海的地下河,因此泉水常流不枯。就是這個清泉,滋養了這片大地,使人們在這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每逢陰雨天氣,風嘯山林,都能聽到小白龍低沉的呻吟聲。因此,這個清泉被人們稱作“龍吟泉”。
看九龍山,聽龍吟泉,說古道今,別有意韻,人曾撰句記之:
雲淡山自奇 雨濃龍嘯林
瑟瑟如私語 蕭蕭似龍吟
天地有絕唱 從古唱到今
但請人間客 當作忠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