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莊(自盤石店崖下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董姓自盤石店崖下村遷居此地建村,以姓命名董家莊。後有辛、冷、姜姓等自外地遷入。 董家莊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2′,北緯36°42′。東、南、北鄰黃海,東與大埠圈碼頭相望,西與冷家莊相連。原屬大辛家鎮,2000年12月大辛家鎮撤銷後,隸屬留格莊鎮。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經濟收入以漁業為主。 2002年,全村有294戶,780人。有董、辛、冷、姜、王、張、林、由、趙、李、沈、任、隋、高、呂、付、楊、於、鞠、馮、賈等21姓,均為漢族,其中辛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家莊
  • 建立時間乾隆四十七年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南部
  • 總面積:1.0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25.3公頃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冷董國小。1971年,董家莊國小成立。1983年,董家莊國小合併到冷家莊國小,改稱南島國小。自建國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維持半年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65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175公斤,全村總收入32萬元。2000年,全村總收入1155萬元,人均純收入2550元。2002年,全村有大小漁船120隻,機車120輛,電話220部,彩電275台,電冰櫃260台,洗衣機24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本村只有60戶人家,沒有一條象樣的街道,到處破爛不堪。村民住的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僅有5平方米。1983年以來,村里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至2000年,全村新建12排190幢新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9年,村集體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0年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2年投資10萬元,安裝自來水,村民吃上了甜水。2000年,安裝上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董殿勝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8年,本村有7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王良歲任黨支部書記。後有董林田、姜勝田、辛永堂、姜英國、冷紹幸、董德義、辛永政等任黨支部書記。1996年7月起,辛永政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3個黨小組,32名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董德義任主任,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冷世秀、王良甫、冷紹木、辛清洪、冷紹興、王良歲、姜勝田、辛清國、辛清喜、辛永堂、董德義、姜英芳、辛永政。1999年,黨支部書記辛永政當選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