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
九章群礁在北緯9度42分—10度00分,東經114度15分—40分範圍內。位於
鄭和群礁之南,是眾多珊瑚礁組成的紡錘形
環礁。西南—東北向長約14公里。
九章環礁呈橢圓形,沿東北到西南方向延伸,長56公里,寬9-14公里。這個
環礁在地形上也是洲,島,門,礁俱全的典型環礁,並以多“門”為特點。其中的淺湖水深達50米以上。
礁盤亦以東北和西南方面發育好。東北面的大礁盤稱牛軛礁,西南有兩個大礁盤:北面是鬼喊礁,東南是赤瓜島;中間有深水溝分開。環礁外為深水
海槽,深達2000-3000米,九章環礁象一個大煙囪似的從海底聳立到海面上來。
名稱演變
1983年公布九章群礁為標準名稱。我國漁民向稱九章,是指此處很多礁灘之意。有些外文圖書稱為Union Banks and Reef或Union Tablemount。
分布情況
門: 東門,西門,南門;
(2014年5月,中國在赤瓜礁進行
填海作業,多艘艦艇在施工地附近警戒。
赤瓜礁的陸地規模迅速擴大,因此有人將其改稱
赤瓜島)
清朝情況
清民時期只有中國漁民
2015年10月28日報導的英美海軍航海舊記錄證明,清代和民國前期,只有中國漁民遍布南海各島礁,包括雙子群礁。
2015年10月28日, 塵封的英美海軍航海記錄最近被翻出,證明中國漁民不僅在南沙群島各島礁間進行季節性撈捕,並曾經常年居住在島礁之上。
加拿大《明報》28日報導稱,該報最近翻查英國皇家海軍以及美國海軍塵封的航海記錄,相關證據重新曝光。
報導指,英國商船在1637年抵達廣州。300多年以來,英國人留下大量航海記錄,其中包括穿越南中國海各島礁淺灘的航行記錄,這些記錄都顯示,只有中國漁民遍布南中國海各島礁。
1879年出版的英國海軍《中國海航行指南》有關“鄭和群礁”的章節,並在其註腳中寫道:“海南島漁民以採集海參以及龜殼為生,在大部分的海島上都可以遇到。部分人在島礁之間居住時間數以年計。來自海南島的中國帆船每年都會前來這些島礁,並供應大米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用以交換海參以及其他物品,並將自己的利潤匯寄回家。這些中國帆船在12月或1月離開海南島,等到西南季風吹動之時便立刻返航。在太平島上的漁民生活更舒適,該島水井的水質比其他地方為佳。”
報導稱,根據該《指南》,中業島水域有兩個沙洲,附近經常遇到“來自海南島的中國漁民”,採集海參、龜殼等水產。“他們從東北部一個沙洲中心的水井取水。”報導稱,該《指南》內文完全沒有提到菲律賓漁民。
美國海軍上世紀初的航海文獻也證實,中國漁民常年居住在“南沙”島礁之上。1925美國海軍水道測量署出版的《亞洲水域航行指南》也說到:“在大部分島嶼之上,都可以發現以採集海參與龜殼為生的海南島漁民。他們有些人在島礁之間逗留多年。”
報導引述當時美國駐西貢領事館的秘密報告稱,法國軍艦在一些南沙島礁上也發現中國漁民居住。
搶占過程
九章島礁怎么被搶占的
劉華清等人努力過
中國大陸長期不去南沙群島管理中國領域(1987年在聯合國推動下才去南沙建設
永暑礁國際海洋觀察站),導致蔣介石南沙駐軍勢單力薄和它國搶占——
南越占據
景宏島等。
《“中國現代海軍之父”——
劉華清》專題里文章之一《
南沙機遇》報導:越南統一之前,
西沙海戰之後,南越面臨崩潰形勢,中國有大好的收回機會,可惜文革環境沒有同意
劉華清等海軍官員的兩次建議。直到
赤瓜礁海戰中國大陸海軍才穩定地屹立南沙。而且,赤瓜礁海戰時期中國海軍占據過
大現礁這種大型礁盤,可惜很快主動退出,很快又被越南占據。天予不去,反受其亂,越南占據的
大現礁對中國占據的
南薰礁和
永暑礁都是一種制約。
如果當時兩岸力量共同守護南沙群島(不管力量如何反正盡一份職責,何況近二十年時期里沒人去搶,但長期不管則自然有人要),在國土問題上實行局部合作或不合作而互相支撐,在南沙共同對外,將是另一個局面,沒有如此巨大的歷史遺憾。——各國高度重視國土主權,象中國大陸一樣長期不去管理一個數十萬平方公里的主權領域,並不多見,說明國土問題上“有所作為”才可以減少歷史損失。
計畫經濟環境的影響
另外一個重要背景是:長期的計畫經濟導致海南
潭門鎮等地漁民很少去深海捕撈,大陸方面對南沙維權的積極性嚴重下降,1983年開放海南漁民的漁業自主權,漁民積極去深海作業,使得海權問題再次受到重視。有的人說當時大陸沒有能力去南沙維權,那是不了解實情,
1951年海南船主許開茂能在南子島搭棚暫住,則國家完全有能力派一些人去一些島去換班式駐守,關鍵是計畫經濟環境導致南沙維權的積極性下降,九十年代推行市場經濟後才日益重視海權了,提出了海洋大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