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疑山賦

九疑山賦

《九疑山賦》是一篇寫景、述史、用典、言情於一體的優美散文。作者將九疑靈山仙境、道家典故巧妙地描繪在一起,向世人展現了九疑山的神奇秀麗。開篇就說,九疑山是舜帝南巡崩駕藏精之所、道徒修煉之地。何侯白日升天之年定為天皇元年,唐太宗因舜帝藏精之地定為延唐縣。先以舜事為主線,把道家仙人仙事、九疑美景盡情描繪。何侯修成正果,全家白日升天;萼綠一華(羅郁)引青衣數十人修煉成仙;魯妙典於麓床仙去;周義生啟函得仙經讀則成仙等道家仙人典故。再以舜源峰為中心,對九峰進行描繪,講述舜帝二妃灑下西江之水之淚,染成千百畝淚竹高尚的愛情故事。最後以古老的舜祠、元結的題字,駁舜居蒲阪,卒於鳴條之說。肯定九疑山是舜帝藏精之所、人間仙境。達到作者歌頌國泰民安和讚美九疑的目的。概述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九疑山賦
  • 創作年代:唐代-會昌四年(公元844年)
  • 文學體裁:賦文
  • 作者:李郃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書法作品,新聞連結,作者考證,作者簡介,背景資料,

作品原文

九疑山賦 李郃
天下一景,湖南九疑。按諸古以為據,考其圖而可知,龍駕不還,萬世衣冠之在,馬蹄1所至,十分山水之奇。戴堯天而身屬堯民,履舜土而心知舜事。數千年百千載之遐蹤遺蹟,七十二三十六之福地洞天2,此則居其一也。何為渺茫。彼乃疑其九焉?見諸圖志。父老常言,迄今以傳。
巫中黔中,屬乎楚之邦,吳之境;零陵舂陵,分於秦之後,漢之前。仙蹤顯天皇之始載,郡名標貞觀之初年。地方千里而物外勝地,天南一角而壺中有天3。攀斷龍髯4,黃鶴莫留於仙馭,空遺虎鼎5,白鴉6猶養於玄田。八井俱涸,而一井湧泉7。九峰8齊高,而三峰9壓眾。桂林、杞林,左右森列,石樓、石城,東西護送。有朱明、有華蓋,而簇成萼綠一華10,曰娥皇、曰女英、而對笑桃花一洞11。下臨玉琯12,依希玉琯之吹鸞,上有簫韶,仿佛簫韶之來鳳。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泝瀟浦。登疑領(嶺)而望蒼梧,灑西江13之淚兮,斑斑之文竹千畝,奏南風之琴兮,戛戛之古松數株。三麓14床中,丹煉九轉15,萬歲山16上,聲齊一呼。所以尚書已有陟方之語,至於史記,廣為考古之圖。乾坤大而聖境亦寬,日月長而仙家不老。碧虛岩17前,千怪萬狀;紫霞洞18中,十洲三島19。六月無夏,惟木惟石,四時有春,非花非草。茲境為勝,異時可考。經藏石室20,隱然六甲之護持,亭立仙梯21,宛若五丁之開道。
客難之曰:舜居蒲阪,本屬乎冀之北,舜卒鳴條,不在乎夷之西。殊不知無本不立,非文孰稽。有舜江22則可枕可漱,有舜壇23則可攀可躋,月帔24兮明月上,雲閣25兮白雲飛。九溪源下之流派,萬丈天邊之石梯。鳥篆穹碑26,刺史元公之筆;電文怪石27,舍人李嶠之題。余應之曰:百豈無於一二、十未喪其八九。紫霞高臥,前後十四輩;白日飛升28,小大三百口。不然是賦也,何為而作焉。以代門下摳衣而藉手。
會昌29四年七月 河東柳公權書 邵建和鐫字。

作品注釋

1.馬蹄:《九疑山圖》的馬蹄石,在馬蹄洞村旁。
2.福地洞天:道徒選定的海內名山大川修煉之地。《上清天宮地圖經》二卷載,九疑山洞列第二十三洞天。
3.壺中有天。《史記·秦始皇本記》說:“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三神山又稱三壺。
4.攀斷龍髯:攀折斷了龍的鬍子;髯,鬍子。龍髯。傳說黃帝鑄鼎於荊山下,鼎成。有龍下凡迎帝升天,從帝升天者有七十餘人,餘人掛龍髯,髯斷落地,並墜黃帝之弓,百姓抱弓視龍髯而哭。
5.虎鼎。指舜鼎。舜鼎在舜祠,大可裝牛,百人才可移動。
6.黃鶴、白鴉:傳說中的仙鳥。《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說:“鶴與道連在一起,已是確定的”,“按神鏡記,九疑山……山麓中有大湖,湖中有禽,大如雁,錦毛長六尺。”
7.一井湧泉:舜源峰下一泉井。此井任天旱地涸,泉水常涌。
8.九峰:九疑山共有九座山峰,分別是舜源峰桂林峰杞林峰石樓峰石城峰朱明峰娥皇峰女英峰簫韶峰。舜源峰居中,拔地而起,其餘諸峰如眾星拱月,爭相簇擁,古木蒼翠,風景秀美。
9.三峰:又叫三峰石、三分石、舜峰。山上泉水常涌如柱,四季不枯。
10.萼綠一華:環列在花的最外面一輪的葉狀薄片,一般呈綠色;萼,花萼。圖志載:舜祠南羊仙觀有真人羅姓者(羅郁)自稱萼綠華,引青衣數十人至羊權家,授以修煉之術後,權得道仙去。
11.桃花一洞。圖志載:魯妙典得道於麓床山仙去,後人于飛升處築觀奉之。台前地闊平坦,夭桃日映,稱為桃花洞。
12.玉琯:即玉琯岩,在舊舜祠後,何侯石窟,漢哀帝時,零陵郡文學奚璟得玉琯十二於此,獻之朝因此名岩。
13.西江:舜源峰、黃花源、西嶺三水匯合,從下灌村西邊流過村口,下灌村人叫西江,外村人叫泠江。
14.麓床:在舜峰下,有三級。第一麓床,有石長一尺六寸,人跡仿佛;第二麓床,有石鑒,寒光清園;第三麓床,有巨石,號迷石龜。
15.丹煉九轉。道徒用礦石藥物燒煉丸藥方法。
16.萬歲山:圖志載,萬歲山在九峰之外,麓床之北,五臣山對面,山上有仙洞。舜帝南巡路過,山神呼萬歲者三,因此而名。
17.碧虛岩:即碧虛洞,元次山改名無為洞。
18.紫霞洞:即紫霞岩,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改名斜岩,宋太守張公觀改名紫虛洞。
19.十洲三島。《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載,十洲:祖洲、瀛洲、玄洲、炎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三島:方丈、蓬萊、瀛洲。
20.經藏石室:即石函,內藏《李氏仙經》,在杞林峰。
21.仙梯:圖志載:在紫霞洞口,石磴層層雲霞交映。
22.舜江:即舜溪。圖志載:碧虛洞水,通碧虛橋,南注舜溪。
23.舜壇:古舜祠。
24.月帔:梁武帝二道士成仙之典故。圖志載,,梁武帝(502-557年)時,有雙師,止黃庭觀,宿白馬岩,臨溪浴隱去,衣月帔掛之林間不壞。
25.雲閣:圖志載:看雲閣在無為洞後。
26.鳥篆穹碑:相傳在九疑山的最高峰三分石頂上,有古人留下的銅碑,據說是舜帝南巡時親筆題寫,其字如鳥爪,模糊而無人能夠辨識。
27.電文遒字:指九疑山歷代文人騷客的題詞石刻,許多文字,寫得龍飛鳳舞,遒勁有力,如雷電留下來的印痕。
28.白日 飛升:《湖南通志》卷七十五載,唐虞何侯,堯時隱蒼梧山,慕長生;舜南巡狩,止何侯家;夏禹時,五帝以藥一器與侯,投酒中,一家三百餘口飲不竭。以酒灑屋宇拔屋白日飛升,何侯位為太極仙人。
29.會昌:唐武宗李炎年號,使用時長6年(公元841年正月—公元846年十二月)。

書法作品

文物介紹
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拓本《九疑山賦》寫於公元84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該拓本全本12頁、計601字,其創作年代比現已發現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柳公權的代表作略晚,但無論從結構還是點畫上,都顯得更加嚴謹、精到,從該拓本的書法風格和用筆方法上看,與《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極其相似,因此被認定為是柳公權真跡。
九疑山賦九疑山賦
書法鑑賞
《九疑山賦》由邵建和鐫刻,刀法自然,非常精微。柳公權書寫的很多碑,都是邵建和鐫刻的。如《金剛經》、《吏部尚書馮宿碑》、《越州都督刑部尚書符璘碑》、《大唐回元觀鐘樓銘》等。拓工也十分精到,墨色醇穆,渾然一體。第一頁“世”字,第二頁“民”字因避諱缺筆。《九疑山賦》最可貴的是柳公權在其作品最鼎盛時期所書,其代表作《大達法師玄秘塔碑》書於會昌元年(841年),《神策軍碑》書於會昌三年(843年),而《九疑山賦》書於會昌四年。現在書界大都認為《神策軍碑》為柳氏最高水平之作,但從《九疑山賦》的作品來看,它雖然只比《神策軍碑》晚了一年,但無論從結構上還是點畫上,都顯得更加嚴謹、精到。我們從《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和《九疑山賦》中各找出十個相同的字一看便知。
《九疑山賦》通篇601字,字字用筆一絲不苟,肥瘦得中,血肉俱美,可以說是無筆不妙。拓本第一頁右下角有朱印一枚,“笪重光秘笈之印”,最後一頁有朱印五枚,分別為“涵翠軒主”、“傳家清玩”、“山陰沈氏”、“劉墉”、“石庵之印”,並有朱筆圈點。我查閱了歷代的很多資料,卻未發現有關《九疑山賦》的任何著錄和記載,請教了幾位書家,都不知有此,然一旦獲觀,皆嘆此拓應為柳書第一,真跡無疑。書法家趙思敬先生觀後題跋:
九疑山賦,書壇瑰寶。鐫刻精微,字跡清晰。惜原碑已無法查考,故此帖應倍加珍惜。想千載之前,或許廣為流傳,近百年以降,確是鮮有所聞。余少幼之時,酷愛書畫,中年之後,醉心翰墨。凡遇名人碑帖,必虔誠研習,見大家手筆,更心摹手追。因經歷所限,原拓真跡很少目睹,偶然機遇,影印圖片幾乎遍覽。然九疑山賦,前所未聞,柳氏小楷,今乃僅見。觀其字形,端莊秀雅,金剛經有所不及;析其結體,嚴謹凝重,神策軍猶有差距。執使有度,點畫撇奈,十分精到;轉用合宜,鉤挑橫豎,一絲不苟;實可謂法精韻雅,清朗灑脫。遒媚勁健,入妙通神。柳氏諸書,應為極品,古今小字,當推第一。贊曰:“端莊秀雅像枝花,剛健婀娜尤可夸。清朗灑脫間架妙,古今小字第一家。”

新聞連結

寧遠:《九嶷山賦》出版發行
自1997年《九疑山賦》在河南新鄉重新面世後,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就其真、贗問題,進行了艱辛探析和激烈爭論。省內專家學者,憑藉天時地利,考論點、查家譜、搜資料,將贗品論據予以否定提出,真品論據條條令人信服。
《九疑山賦》是唐朝湖廣第一位狀元、道州延唐縣沐唐村今寧遠下灌村李郃撰文,唐朝狀元、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寫,歌頌九疑山舜帝陵的“三絕”書法,是千古絕唱,天下瑰寶。《九疑山賦》:“天下一景,湖南九嶷”,這樣宏偉的詩篇、這樣遒媚絕倫的書法,一個狀元撰文、一個狀元書寫,歌頌靈山仙境、九嶷山舜帝陵的“三絕”法貼,可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採訪中,寧遠縣文廣新局局長唐太培告訴記者,《九疑山賦》發現考證和出版是對九嶷山舜文化的重要補充。文、書、刻三絕也極大的豐富了九嶷山文化旅遊。《九疑山賦》發帖的考證、出版,凝聚了寧遠縣內文化學者的心血和汗水,舜文化博大精深,還有許多文化遺存和未解之謎值得也需要我們不懈的探索、弘揚。

作者考證

是唐文,不是宋文
文章不是南宋黃表卿撰寫
前面的探析表明,《九疑山賦》不是南宋黃表卿撰寫,而是唐朝李郃撰寫。
第一,文章意境不符南宋國情。靖康時徽宗、欽宗被擄,國破家亡,民不聊生。仁人志士,崇尚的是救國救民,書寫的是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在《滿江紅》中說:“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辛棄疾在《鷓鴣天》中說:“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穹騎渡江初。”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有南宋文人,都在抒發愛國之志,衛國之情。黃表卿的同鄉好友樂雷發在《烏烏歌》中吶喊:“莫讀書!莫讀書!惠施五車今何如?”、“好殺賊奴取金印,何用區區章句為”。在全國上下都在憂國憂民,黃表卿敢寫修道成仙嗎?敢於藐視權臣的樂雷發不譴責嗎?御史不彈劾、朝廷不怪罪嗎?自古文章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抗戰時期,毛澤東寫的是《論持久戰》;蔣介石喊的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抗戰守土之責”;文人騷客寫的、億萬人民唱的是《義勇軍進行曲》。
第二,地名、景名盡顯唐代信息。爭論的“湖南、雲閣、瀟水、碧虛岩”幾個地名,已在商榷時探析清楚;紫霞洞一名涇渭分明。原名紫霞洞,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改名斜岩,宋道州刺史張公觀改名紫虛洞。
第三,文章典故,標明唐朝。文章的十個典故,都是初唐前後道家仙人仙事。重道輕佛是唐太宗欽定的。唐統治者自詡老子後裔。太宗言:“今李家治國,李老在前”。丹煉九轉是唐宋分水嶺。道徒修煉分為外丹和內丹。丹煉九轉是道徒外丹修煉方法。道徒用礦石藥物煉成丸藥,服者喪身者眾。唐末宋初,道徒從長期的外丹修煉中醒悟過來,認識到服丹成仙之路走不通,又沒有放棄成仙追求。於是回到了“元氣生萬物”這一基本教義上來。唐末宋初內丹興起。北宋道士、紫陽真人、內丹代表張伯瑞著《悟真篇》,闡述了內丹修煉理論和功法。以內丹為成仙唯一途徑,並雲“為仙須是為天仙,唯有金丹最為端”。自宋始,道徒採用的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化虛”內丹修煉法。丹煉九轉告訴我們是唐道徒修煉法。
文章是唐代湖廣第一位狀元李郃撰寫
第一,意境、典故符合唐朝盛世。前面已說,文章意境不符南宋衰微國情,而合唐朝盛世景象。典故是遵聖意、敬先祖。
太宗自詡李耳後裔,尊重“李老”,尊重道教,遂成國意。
李郃家距舜祠十里,生在家鄉,長在家鄉,對舜事、祖宗淵源十分清楚。《灌溪李氏族譜》一卷84頁載:“李氏十七世祖,耳公名聃,號伯陽,又名李老子、李老君、太上老君”,……著《道德經》上下篇五千言,成為道教之宗”;一卷14頁載 :“沐塘始祖道辨公……卷86頁載:“李氏五十四世祖,道辨公。”一卷91頁“道辨公是李耳三十七代孫,李郃是道辨公第十六世孫,是李氏第七十代孫。”李郃是李耳的五十三代孫。李郃撰寫《九疑山賦》是述舜事、尊皇意、敬祖宗。
第二,李郃具備寫作素質。李郃三代書香世家。灌溪李氏家譜載:“郃公曾祖飛龍衡州教授,祖父周廷劄授本路教授,父太淵本州教授,三代以儒學世其家。”三代儒學為李郃營造了良好的教育學習環境,得以二十歲中狀元。《九疑山賦》與名家詩賦雖有差距,但不失為一篇優美詩賦,沒有良好教育,沒有飽讀詩書,沒有鶴立群首的天賦,是寫不出的,李郃具備了這種素質。
第三,文章地名表明準確。文章涉及的十八個地名中有十六個可以在圖志中查到。萬歲山、西江這兩個地名,只有沐塘村人叫,別村人不會叫。
第四,現存文章也可佐證。李郃文章保存的很少,只有九篇,就連狀元及第的《觀民風賦》也已失傳。在這九篇文章中就有多處同名同典故。如《詠石床石鑒》中的“麓床高接天”和《九疑山賦》中的“三麓床上丹煉九轉”的“麓床”;《游九疑黃庭觀》中的“神府枕疑川”和《九疑山賦》中“有舜江則可枕可漱”的“疑川”、“舜江”是一江異名,“枕”字用的是同一典故——“枕流漱石”;《游九疑黃庭觀》中的“別有月帔上”與《九疑山賦》中“月帔兮明月上”的“月帔”。文章若不是出自同一人,不可能在六百零一字的短文中就有四處同名同典。
第五,文章格式也能佐證。偏愛詩賦是唐代士林之風,也是朝廷取士的文章格式。唐代進士考試是一詩一賦。李郃是以《觀民風賦》和《早鶯求友詩》中狀元的。李郃用賦文讚美家鄉,符合情理。
…………
符合避諱。《九疑山賦》帖拓本有“世”、“民”各一處,均缺一筆,為唐太宗李世民避諱;有“境”三處、“貞”一處、“玄”一處,皆宋朝國諱,拓本未避。

作者簡介

李郃:808-873年,唐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人。828年狀元。初授河南參軍,833年授賀州刺史,835年因戰功賜緋魚袋、加龍虎將軍銜, 837年升任吏部侍郎,授正議大夫。現保存詩賦有《早鶯求友詩》等九篇。
另有說法,《九疑山賦》為宋代黃表卿所作,見於清代《弘治永州府志》載:黃表卿作《九疑山賦》。但此說法不足為憑,因黃表卿並無其他詩賦文章可以佐證本文出自黃表卿之手,且柳公權手書真跡由唐鐫刻大師邵建和鐫刻而成,此書法證據可信度極高,柳公權為唐代人,不會為南宋黃表卿書法碑文,故文章作者可以斷定並非為黃表卿。或黃表卿另有同名文章《九疑山賦》,但沒有流傳,故將柳公權碑文《九疑山賦》誤為黃表卿所作而載於《永州府志》,亦未可知。
黃表卿,永州寧遠人。宋代進士。曾任天河縣縣令。

背景資料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湖南省南部永州寧遠縣境內,寧遠縣城南60里,屬南嶺山脈之萌渚嶺,縱橫2000餘里,南接羅浮山,北連衡岳。這裡峰巒疊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處,多為砂頁岩、花崗岩、變質岩組成。素以獨特的風光,奇異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動人的傳說,馳名中外,令人神往。《史記·五帝本紀》: “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水經注》云:“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岩九峰,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