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焰山

九焰山

九焰山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北部,鄂豫兩省交界處,主峰海拔770.5米。山上有寨,現僅有殘牆和西門。九焰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唐代,薛剛反唐時,曾一度在此紮寨屯兵,武三思率兵前來“圍剿”,在這兒上演過“布下三才八卦九宮陣,火攻九次焚燒九座山”的悲壯一幕,九焰山因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焰山
  • 地理位置: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 海拔:770.5米
名稱由來,景觀景點,黃楊寨,司馬岩,止止洞,百將溝,紅色聖山,

名稱由來

九焰山海拔770.5米,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唐代,薛剛反唐時,曾一度在此紮寨屯兵,武三思率兵前來“圍剿”,在這兒上演過“布下三才八卦九宮陣,火攻九次焚燒九座山”的悲壯一幕,九焰山因此而得名;

景觀景點

黃楊寨

南宋端平、嘉熙年間,又有土人“結寨於此,常活十萬餘人”,可想昔日山寨人口與今日一座小城相當,曾經有過興旺與繁華;元末明初有位姓黃的男將軍與一位姓楊的女將軍在山寨結為夫妻,並稱雄一時,故此山又名黃楊寨;

司馬岩

九焰山毗鄰天台山,位於鄂豫分水嶺,是一座明、清兵寨。寨中有"司馬岩"石刻,"明兵部上書張縉彥1645年5月揮剿至此"的字樣用楷書繁體字刻在其上,右側下方刻有"督軍"、"副將"、"參謀"、"都司"等官 名稱和將領姓名。"司馬岩"石刻,刻於明末清初之際,距今已有385年的歷史,它的發現彌補了九焰山古兵寨史實之不足,同時也為研究紅安乃至鄂東古代軍事歷史,提供了一處極為珍貴的實物證據(張縉彥系河南新鄉人,旺崇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年少時流落此地,留下了流傳千古的民間故事,而且在他打天下時也曾交戰於九焰山,留下了一些神奇的傳說;明代還有一位兵部尚書“剿匪”至此,在山上留下了“司馬岩”的珍貴石刻;
“司馬岩”在九焰山峰頂的北側,是一塊天然近似於方形的岩石塊,兀立在山頂向下的分水脊坡上。 岩石壁高3.5米,長約3米。石壁正中用楷書繁體字鑿刻“司馬岩”三個大字 ,字寬50公分見方。左側上方刻有“明兵部尚書張縉彥恢剿至此”,字寬約20公分見方;右側下方刻有“督軍”、“副將”、“參軍”、“都司”等官職名稱和將領姓名。由於岩石年久自然風化,有的字跡已模糊難辨。 據專家考證,此石刻為明兵部尚書張縉彥所留。公元1645年5月,清軍攻陷南京,弘光帝被清軍俘擄。張縉彥退逃至此,暫避清軍鋒芒,以圖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恢復明王朝。他們打著“恢剿”的旗幟,誓與清軍決戰到底。不少重臣、將官被戰死,或不屈自刎,悲壯場面慘烈可泣。“司馬岩”石刻即為當時所留。

止止洞

止止洞地處九焰山東半山,相傳有僧號“止止”,曾隱居於此,故名。其境怪石嵯峨兀立,大樹參天,洞口向東,高3米,寬亦3米,似不規則六邊形。洞口上方石壁,高10米,洞內徑深10米,寬4米,平均高3.5米,可容四十餘人。 左右壁上分別鐫刻有隆慶壬申耿子頤題“止止洞”和“凝神”等字。洞四周均無道路可行。 從山下入洞,攀枝可登;從山上入洞,繩索系腰可下;從南北兩側入洞,須砍棘辟路。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後,中共鄂東北道委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曾隱蔽於此洞指揮戰鬥。

百將溝

位於九焰山頂西北,此處溝壑縱深,壁立萬仞,奇險無比。人若處懸崖邊沿,心驚膽顫,不敢俯視。 相傳元末明初, 朱元璋與陳友諒爭霸天下,兩軍在此展開慘烈決鬥。最後,陳友諒所部兵敗,百餘名將官有的戰死,有的不願投降而跳崖,全部殉職。“百將溝”由此而得名。

紅色聖山

1934年,紅25軍奉命北上長征之後,中共鄂東北道委委員會曾隱蔽在山上的“止止洞”中,長期與敵人周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