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租地約

《九江租地約》,是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一項不平等條約。它簽訂於1861年3月25日,由江西布政使張集馨與英國參贊巴夏禮訂立約章開闢九江英租界。該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背景下簽訂的,它標誌著九江租界歷史的從此展開,使九江逐步成為了西方列強在中國腹地進行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侵略的重要據點。

《九江租地約》要求:(1)劃定張官港以西,龍開河以東的濱江地帶為英租界,面積總計150畝;(2)拆除民居,將位於租界範圍內的部分湓浦港填塞成陸地。

《九江租地約》將九江之“使用權”、“管理權”、“立法權”、“司法權”、關稅及機構設定,全由英國人掌握,破壞了中國(九江)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使九江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江租地約
  • 簽約雙方:中國(清)、英國   
  • 簽約時間:1861年3月25日   
  • 中方代表:張集馨  
  • 英方代表:巴夏禮  
歷史背景,簽約過程,條約原文,主要內容,全部內容,主要影響,經濟,政治,

歷史背景

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鹹豐八年(1858年)六月二十六日,中英《天津條約》簽字,增開闢九江等地為通商口岸。後來,在《中英天津條約》中第十款規定“準將自漢口溯流至海各地,選擇不逾三口,準為英船出進貨物通商之區”。《天津條約》簽訂後不久,額爾金急切向清政府提出:“直溯揚子江而上,遊歷漢口種種之便利,使之選定三個口岸,一旦沿江賊匪肅清,辟埠通商。”
九江被英國作為長江流域開放的港口城市,主要基於以下因素:(1)九江之區位優勢,經濟腹地範圍大;(2)自然物產豐富;(3)九江地處長江流域經濟鏈;(4)港口優良。
鹹豐八年(1858年)八月,英國軍隊進犯通州鹹豐帝命怡親王載垣赴往通州與英國商議條款。額爾金則派遣參贊巴夏里巴夏禮入城議和,請遵循《天津條約》原議,並約法國使者會商。
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抵九江,主要任務是為了勘察九江的地情、商情、民情。
鹹豐九年(1859年),清政府任命英人李泰國為總稅務司,給予其中國海關權,故英國在九江、天津、廣州、福州等處,設立海關,掌管進口事宜。
鹹豐十年(196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清政府復照同意英國駐華公使魯斯在武漢、九江設立租界,開埠通商,並派駐領事官。
鹹豐十一年(1861年)正月二十六日 ,地方官員薛煥上奏:英國兵船駛(侵)入了長江,前往漢口等處,並路過金陵。官員巴棟阿上奏:英國商船現在抵達了鎮江,且有一輪船前往金陵上游,查看江面。
鹹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二十五日,英國迫使清政府在九江與之擬訂《長江各口通商暫行章程》。
同年三月三日至九日,英國駐華使館參贊巴夏禮、海軍中將何伯,派駐九江領事館許士一行,先後到達九江,擬辦租地立界,設立領事館事宜。
三月十六日,江西省的布政使張集馨抵達九江,負責全權籌辦九江通商事務。
這一年中,英國參贊巴夏禮乘坐軍艦前往根據條約新開闢的長江口岸勘察形勢,選定將要開闢的租界界址。在鎮江漢口兩地租界界址劃定之後,1861年3月22日,巴夏禮從漢口返回九江,計畫在控扼鄱陽湖口的湖口開闢商埠,但經過江西省官員的一再勸說,最終確定在九江開闢商埠。

簽約過程

巴夏禮指使隨行人員在九江府西側進行租界勘察,圈定“九江府西門外地方,自龍開河起,沿大江往東,至思口(獅子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長一百五十丈,進深六十丈”為租界地。清政府則委派張集馨以“大清欽命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之身份作為中方代表,與英方外交全權代表“大英帝國欽差大臣右參贊兼領事官事務”巴夏禮進行租地談判。
鹹豐十一年(1861年)3月25日,張集馨與巴夏禮訂立開闢九江英租界的約章《九江租地約》。租界的位置位於九江府城以西,長江與甘棠湖之間的狹窄地段,西面到龍開河,東西向長150丈,南北向進深為60丈,面積150畝。最終,雙方按照協定,立下了永久租地的基本條約,張集馨和巴夏里簽字畫押,各執一紙。
鹹豐十一年春二月,英國人開始在九江開市辟埠,設立了洋人機關。
十月,英人赫德(代總稅務司)至九江,按其劃定的格局,設立九江海關。當時,該海關只負責監督進口貿易,但赫德確定進關稅由海關代為徵收。

條約原文

主要內容

(1)準九江府西門外地方,自龍開河口起,沿大江往東,至思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長一百五十丈,進深一帶六十丈,經本月十五日本參贊會同九江府德化縣定界,立明四至,共合地基一百五十畝。
(2)將此地永租與英國官憲,分為英國商民建棧居住。所應如何分段並造公路、管辦此地一切事宜,全歸英國駐紮九江府領事官專管,隨時定章辦理。
(3)自定此約之後,不準民人在於界內再造鋪屋等間。

全部內容

大清欽命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張
大英欽差大臣右參贊兼理領事官事務巴
為立永租地基事,現在英國遵照和約來九江通商,應定地段,以便英國商民蓋造房棧居住。今江西巡撫部院毓派委本司,會同本參贊看定:準九江府西門外地方,自龍開河口起,沿大江往東,至思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長百五十丈,進深一帶六十丈。經本月十五日本參贊會同九江府德化縣定界,立明四至,共合地基一百五十畝,每畝應完地“丁銀”一錢零三厘, 每年共應完地丁銀一十五兩四錢五分,遇閏月加銀七錢七分二厘,每畝應完“兵米”四,合二勺七抄七撮,每年共應完兵米六斗四升一,合五勺五抄,每擔交伐章程折銀二兩四錢,共銀一兩五錢四分。再每年地丁內尚有耗銀一兩五錢四分五厘,遇閏月加耗銀七分七厘,大共每年應完地丁“正耗”兵米,折價共銀一十八兩五錢三分五厘,遇閏月共應完銀一十九兩三錢八分四厘。
現議將此地永租與英國官憲,分為英國商民建造房棧居主,所應如何分段並造公路,管辦此地,一切事宜全歸英國駐九江府領事官專管,隨時定章辦理。每年四月內,由英國領事官將以上地丁正耗米價銀兩,如數清交德化縣收,方可永租無異,則該地方原業戶等盡免輸納;所有界內民房鋪戶棚寮等間,即應計明間數開冊,自定此約之後,不準民人在於界內再造鋪屋等間,俟領事官用地之日,即會同本府縣,隨時傳集本房屋地主,呈驗地契當面合算,分別地基房間大小等次,由官按照地勢定銀若干,不準百姓高抬價,亦不許英商任意發價勒買。總以兩不噢虧而昭平允一面領價,一面拆房交地,永為英國之業。
此議之後,兩無異詞,現立租約兩紙,各執一紙,存照為憑,此約本參贊畫押為憑,俟欽差大臣批准後,再蓋九江府領事官印。此照現因本參贊尚未深熟地方情形,立約之日,本參贊司當面言明,如一年之內,兩國大憲有別處地方,較於九江府城開設馬頭更屬安協者,則在該處地方,會同地方官再行勘量地基,其新地立約永租一切,自必遵照此約一律辦理。即將原定地基退回不租。
又批
鹹豐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一千八百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在九江府立約

主要影響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九江通商口岸徹底被西方列強撬開。繼《九江租地約》簽訂後,英國開始拆除九江城民居,將位於租界範圍內的部分湓浦港填塞成陸地,建起了領事館、俱樂部、巡捕房、醫院、教堂、銀行等等,九江租界歷史從此展開。

經濟

《九江租地約》簽訂後,使九江開闢商埠和英租界,很快取代了江西省傳統的商業中心吳城鎮樟樹鎮,成為江西新的貿易中心。江西的進出口貨物不再經由傳統的商路南下廣東,而是北上經由九江集散。
九江被闢為通商口岸後,客觀上刺激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給九江近代航運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強化了九江七省通衢商貿中心的地位,拉動了九江經濟的發展,促使九江成為江西近代工業的發源地。

政治

租界”是西方列強以強凌弱,帶有濃厚殖民主義色彩的產物,因此衝突與鬥爭不可避免。據史料,在九江英租界存續期間,曾經發生過五起較大中外衝突事件。 九江通商口岸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屈辱與抗爭,壓迫與反抗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