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豬苓

九寨豬苓

九寨豬苓,四川省九寨溝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九寨豬苓因產地九寨溝而得名。因其形如馬屎也俗稱馬屎苓或馬屎豬苓,為豬苓中上品,為傳統出口創匯中藥材。九寨豬苓個體大,密度低,豬苓多糖含量及麥角甾醇含量較一般豬苓高,灰分較一般豬苓低。從外形上看,九寨豬苓野生產品多呈類圓形,人工種值呈長形塊狀或不規則球形,而其他豬苓多呈扁塊狀和條狀個體偏小(俗稱雞屎苓)。

2011年11月3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九寨豬苓”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寨豬苓
  • 產地名稱:四川省九寨溝縣
  • 品質特點: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1年第173號
  • 批准時間:2011年11月3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溯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九寨豬苓野生產品多呈類圓形,個體較大,密度低,豬苓多糖含量及麥角甾醇含量較一般豬苓高,灰分較一般豬苓低,豬苓多糖含量>5%,灰分含量≤11%,因其形如馬屎也俗稱馬屎苓或馬屎豬苓,為豬苓中上品,為傳統出口創匯中藥材,其形如類圓形,表皮顏色為黑色。人工種值豬苓個體更大,為長形塊狀或不規則球形,稍扁,有的分枝如姜狀,表皮顏色較野生豬苓深,個別理化指標優於野生豬苓。

產地環境

九寨溝縣位於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壩州東北部,東臨甘肅文縣,北與甘肅迭部縣、舟曲縣交界,西接若爾蓋縣,南與松潘縣、平武縣接壤,屬半農半牧區。境內最高海拔4700米,最低1160米,晝夜溫差大,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6.6~14.0℃,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左右,無霜期224天。天然草地約12.40萬公頃,占25.17%;可利用面積約10.87萬公頃,占22.06%;耕地面積約0.65萬公頃,占1.32%;荒山荒坡約1萬公頃,占2.03%。境內廣大農戶種植豬苓等名貴中藥材,

歷史溯源

四川九寨溝縣早在90年代初期就開始了豬苓的野生變家種研究,甄永富等藥農對豬苓的生物學特徵,生態環境,生長習性,田間管理,採收等進行了摸索。2003年,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與四川省九寨溝縣生產力促進中心對豬苓的栽培技術進行了聯合攻關,成功總結出了豬苓的野生撫育與人工栽培模式。

生產情況

2006年,九寨豬苓栽培技術獲得了阿壩州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
2007年,九寨溝栽培豬苓的鮮產量超過15萬斤,按每斤30元計算,產值超過450萬元。

產品榮譽

2011年11月3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九寨豬苓”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九寨豬苓產地範圍為四川省九寨溝縣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多孔菌科真菌豬苓。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高度2000米至2900米,土壤腐質層厚≥30厘米,土壤pH值6.5至7.4,有機質含量≥4%。
三、栽培管理
  1. 蜜環菌種生產:採用固體培養法,經母種、原種、枝條種的三級培養。
  2. 培養菌材:以青岡、椴樹等闊葉林樹種為菌材,禁止使用針葉林樹種,菌材直徑≥8厘米,將三級種接種在菌材上,堆碼發酵60至90天。
  3. 種植:3至5月或7至8月種植,用種量1平方米1千克至2千克灰苓。土壤水分保持在20%至30%。
  4. 施肥:生長一年期以上後,需在坑道上添加菌棒、腐質土。
  5.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
栽後3年以上可採收。
五、采後處理
採收後及時曬乾,打淨泥土。
六、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呈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度≥5厘米,直徑≥3厘米,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表皮較光滑或略皺縮,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
  2. 理化指標:豬苓多糖含量≥5%,灰分含量≤11%,水分≤11%。
  3.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九寨豬苓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九寨溝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九寨豬苓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