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
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
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
橫鱗,豎勒之規。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譯文
書法源自於自然,自然形成,陰陽就出現了;陰陽的存在,跟隨的出現了強弱盛衰之勢。用筆藏頭護尾,氣力便在字中,下筆用力,應該如美麗的肌膚一樣。所以說:筆勢到來不可阻止,筆勢奔去不可遏制,只有筆軟才能產生千奇百怪的姿態。
凡下筆結構字型,都要使上部覆蓋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型形遞相照應關聯,不要使形勢相背離。
轉筆,應使筆毫左右圓轉間斷又注意相連續,不要使間斷處孤立地顯露出來。
藏鋒,表現筆畫的起筆和收筆的筆跡是,筆畫欲左行先要右,到筆畫運至左盡頭亦向右回筆。
藏頭,筆毫逆落藏鋒後順勢按捺下去,平鋪紙上,令筆心常在點畫中運行。
護尾,畫點筆勢盡時,用力回收筆鋒。
疾勢,出於短撇和波畫之中,又在那豎畫的緊趯之內。
掠筆,在長撇的趲鋒和峻趯中用它。
澀勢,在於緊張快速戰鬥向前推進的辦法之中。
橫畫,如現魚鱗平而實不平,豎畫如勒馬韁放鬆中又時時緊勒,這就是橫畫、豎畫的規則。
這些名叫九勢,得到它即使沒有尊師傳授,也能與古人相妙合。必須筆墨功夫深厚,就可進入妙境了。
評點
九勢是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對於當時書法審美,以及書法用筆的總結和理解。蔡邕在九勢中提出來著名的中國書法早期審美——“肌膚之麗”。是如精緻細膩的肌膚般美麗,說明當時書法在追求精緻美麗的古典美。同樣,書法之美也來自於用筆的變化多端,姿態萬千,而中國書法獨特的這種藝術形式,蔡邕也在此總結了其根本之一“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因為中國書法使用的工具——毛筆,是柔軟多姿的。相對於蔡邕所寫書論《筆論》,《九勢》更加具體的講述了九種用筆方式,這幾種用筆方式均是以中鋒用筆的情況下進行,“藏頭護尾,力在字中。”而這種用筆方式是篆隸筆法,在東漢時期篆隸盛行,楷行草均處於萌芽狀態,用筆力求渾厚中正,藏頭護尾。
作者簡介
蔡邕(133-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
陳留圉(今河南
杞縣南〕人。初為司徒橋玄屬官,出補平河長。靈帝時召任郎中,校書於東觀,遷
議郎。後因彈劫宦官,遭誣陷,流放朔方。遇赦後,不敢歸里,亡命江湖十餘載。獻帝時,
董卓專權,強令邕人都為侍御史,拜左中郎將。遷都長安後,封高陽鄉候。董卓遭誅後,他亦被捕,死於獄中。
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
蔡邕少時師事
太傅胡廣,博學多識。通經史,喜好
數術、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他善於總結前人用筆經驗,融會貫通,並形成自己的風格。其書結構嚴整,點畫俯仰,變化自如,有“體法百變,窮靈盡炒,
獨步古今”之譽(唐
張懷瓘《
書斷》)
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古今書人優劣評》)。
在當時及後世影響頗大。熹平四年,與堂谿典等寫定《六經》文字,部分由邕
書丹於石,立
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石始立,觀看者的車馬填塞街道。又傳說他曾與鴻都門外見工匠用帚寫字,得到啟發,創“
飛白”書。原有《蔡中郎集》已 ,後人有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