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生成論

主體生成論

笛卡爾哲學出現後,主體性哲學便開始成為西方哲學一個主要的話題。這個話題在遭遇主體死亡論的挑戰之後,哲學家的任務之一就是如何回應這種挑戰。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段德智教授新近出版的《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超越》一書正是針對現代西方哲學不絕於耳的主體死亡論而提出主體生成論與希望人學。此書由楊祖陶先生親筆賦序。楊先生認為,這本書"對主體性的形成、發展、內在機制和發展的終極趨向做了跨越古代、近現代和當代的歷時性的與共時性的系統的考察、論述,邏輯地、歷史地和辯證地闡釋了‘主體生成’的諸多基本問題與基本概念。

基本介紹

  • 書名:主體生成論
  • 作者段德智
  • ISBN:9787010075631
  • 頁數:437
  • 定價:69.00元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2-01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
  • 叢書:中西哲學比較書系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本書目錄,

內容介紹

本書針對國內外哲學界將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對置起來,將人的社會性與個體性、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實踐對置起來的做法,針對“主體死亡論”,在中西哲學和中西文化比較的基礎上,對人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作了“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考察,強調和闡釋了現實的和歷史的人是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社會性與個體性、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實踐的統一,強調和闡釋了作為主體的人的結構性、歷時性和生成性,強調和闡釋了作為主體的人的“未來之維”的“自由個性”和“真實集體”(“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生存論意義。

作者介紹

段德智,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兼任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湖北省宗教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外國哲學基地(哲學所)兼職教授與學術委員,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歐洲近代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合著)、《宗教概論》、《死亡哲學》、《萊布尼茨》(合著)、《西方死亡哲學》、《宗教與社會》等,譯著有《論存在者與本質》、《英國哲學史》、《非理性的人》、《<中庸>洞見》、《哲學辭典》、《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等。先後在《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歷史研究》、《光明日報》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曾先後獲得“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二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委員會“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等獎勵。當前主要從事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和《反異教大全》的翻譯和研究。
主體生成論

本書目錄


前言
一、一個永遠言說不盡的話題
二、“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
三、對話原則:從“讓他人說話”到“讓他人存在
四、主體性和主體間性:“我”與“我們
五、邏輯與歷史在歷史基礎上的統
六、結構與生成的排拒性與兼容性
七、人的主體性的“時間性”及其“未來之維”
八、對“烏托邦”的中性理解與“存在的勇氣”

第一章主體死亡論的挑戰:從主體死亡論到主體生成論
第一節走進對話語境
一、“黑格爾定律”與近現代主體性哲學的遭遇
二、“主體死亡論”與“主體生成論
三、“空間間距”與“時間間距
四、鑽進“特洛伊木馬
第二節“主體性”的衰落
一、笛卡爾時代與主體性哲學的凱旋
二、後笛卡爾時代與主體性哲學的衰落
三、主體性哲學的自否定或自衰落
第三節“主體性”的死亡
一、尼采的“上帝之死”與“人之死
二、福柯的“大寫的主體之死”與“範式轉換
三、海德格爾的“人類學的主體之死”與“形上學之死
第四節“主體之死”說的真義及其歷史啟示
一、話語的狡計與“主體之死”說的真義
二、“主體之死”說的歷史啟示
三、本書的構思

第二章主體生成論的歷史向度(一):人的群體意識與人的合群性
第一節原始社會的“氏族膜拜”、“集體表象”與“群體衝突
一、杜爾凱姆的“圖騰制度”:“氏族膜拜”與“圖騰旗幟
二、列維一布留爾的“原邏輯思維”:“集體表象”與“互滲律
三、繆勒對Mar和clax語義學解讀:原始人的“前反思意識
四、特朗普的“生存說”、“群體合作”和“群體衝突
第二節奴隸社會的“團體意識”及其與“個體意識”的張力
一、個體意識的萌生:從德謨克利特到普羅塔哥拉和蘇格拉底
二、柏拉圖的“正義論”與“賢人政體”(“哲學王”)
三、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人性論”與“政體類型學
四、公共之善與個人之善:從小蘇格拉底派到伊壁鳩魯派和斯多亞派
第三節封建社會的“宗教意識”與“個人意識
一、奧古斯丁的“我疑故我在”、“我之死”與“愛的倫理學
二、阿奎那的“人論”、“幸福論”與“自然法”
三、“個人意識”的甦醒:從愛拉斯謨到路德和馬基雅弗利

第三章主體生成論的歷史向度(二):人的自我意識的張揚與人的主體性
第一節從大陸理性派哲學到康德的先驗哲學再到胡塞爾的現象學
一、笛卡爾的二元論哲學與“我思故我在
二、康德的先驗哲學與“人為自然界立法
三、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與“單子間的互動主體間性
第二節從英國經驗論到實證主義再到邏輯經驗主義
一、英國經驗論:從洛克的“白板說”到休謨的懷疑論
二、實證主義:從孔德到斯賓塞
三、經驗批判主義:馬赫與阿芬那留斯
四、從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到卡爾納普的邏輯經驗主義
第三節人本主義思潮:從意志主義到弗洛伊德主義
一、叔本華的“生存意志論”與“看穿個體化原理
二、克爾凱郭爾的“宗教的人”與“孤獨個體
三、尼采的“強力意志論”與“超人”學說
四、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學說與“人格”理論

第四章主體生成論的歷史向度(三):人的他我意識的覺醒與人的主體間性
第一節存在主義與哲學釋義學: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到伽達默爾的“對話辯證法
一、海德格爾的“基礎本體論”與“詩化本體論”:從“此在之在”到“存在之思
二、薩特的“現象學本體論”與“歷史人學”:從“反思前的我思”到“集團
三、伽達默爾的哲學釋義學:“視閾融合”與“對話辯證法
第二節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從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論”到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一、霍克海默的“啟蒙的辯證法”與“工具理性批判
二、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與“批判的社會學
三、哈貝馬斯的“自我同一性”與“交往行為理論
第三節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從波普爾的“理性批判主義”到庫恩的“歷史主義
一、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與“證偽主義
二、拉卡托斯的“精緻證偽主義”與“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三、庫恩的“科學共同體”與“歷史主義
第四節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從列維一史特勞斯的“新人道主義”到福柯的“關切他人的倫理學
一、列維一史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的社會理論與“新人道主義
二、拉康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說與“個性理論
三、福柯的“後現代理論”與“自我倫理學
第五節當代基督宗教存在主義與新托馬斯主義:從布伯的“關係學”到馬利坦的“全整的人道主義
一、馬丁?布伯的“關係學”與“同世界相會
二、蒂利希的“新正統主義”與“宗教社會主義
三、馬利坦的“存在的存在主義”與“全整的人道主義
第六節大陸理性主義一人本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一科學主義的雙峰對峙、趨同性及其與哲學思維範式的轉換的內在關聯
一、大陸理性主義一人本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一科學主義的雙峰對峙:哲學“救亡”運動
二、大陸理性主義一人本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一科學主義的趨同性:從“經驗主體”到“邏輯主體”再到“對話主體
三、哲學思維範式的轉換(一):從本體論範式到認識論範式再到本體論範式
四、哲學思維範式的轉換(二):從實體主義範式走向非實體主義範式(現象學範式和語言範式)
五、哲學思維範式的轉換(三):從解析論範式走向整體論範式

第五章主體生成論的邏輯向度:主體的結構性和生成性、主體間性的本體論基礎和作為主體生成論終極指歸的“一種希望人學
第一節主體的結構性和生成性:“人本身”與“現實的歷史的人
一、主體性之根:“作為主體的人”與“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二、主體的結構性(一):主體的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的張力結構與叔本華的“豪豬”喻
三、主體的結構性(二):主體的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張力結構與古希臘的“復仇女神
四、主體的結構性(三):主體的認知與實踐之間的張力結構與歌德的“太初有行
五、主體的生成性和歷史性:“現實的歷史的人”與人既是“歷史之劇”的“劇作者”又是其“劇中人
第二節主體間性的本體論基礎:關係本體論、社會本體論與實踐本體論
一、關係本體論:“太初即有關係”與“關係的動態化
二、社會本體論:“強社會本體論”與“弱社會本體論
三、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實踐”抑或“社會交往行為
第三節主體生成論的指歸(一):“人的全面發展”與“主體類型學
一、概論“人的全面發展”:從人的“屬性”、“本質”和人的主體性結構談起
二、作為“文化存在”的人:“認知主體”、“評價主體”、“決策主體”與“實踐主體
三、作為“精神存在”的人:“道德主體”、“審美主體”與“信仰主體
四、作為“社會存在”的人:“交往行為主體”、“政治主體”與“歷史主體
第四節主體生成論的指歸
(二):“人的自由發展”、“自由人的聯合體”與烏托邦的歷史啟示
一、“人的自由發展”與“個性自由”或“自由個性
二、“自由人的聯合體”與“個人自由”和“社會自由”的互存互動關係
三、社會理想的基本形態與“宗教的和世俗的烏托邦”:諸社會理想和烏托邦的歷史啟示
第五節主體生成論的指歸
(三):主體生成論的“四維性”與作為“一種希望人學”的主體生成論
一、主體生成論的“四維性”:“現在之維”、“過去之維”、“未來之維”與“邏輯之維
二、作為主體生成論的“縱深維度”的“未來之維”:“希望之維”、“意義之維”、“超越之維”和“生成之維”
三、作為“一種希望人學”的主體生成論:“為希望而在
四、作為主體生成論指歸的“希望人學”的理論品格(一):“肯定性”與“否定性
五、作為主體生成論指歸的“希望人學”的理論品格(二):“實踐性”與“社會性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