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帶彗星

主帶彗星

主帶彗星是在主要的小行星帶內的天體,但在部分的軌道上會呈現出彗星的活動和特徵。噴射推進實驗室定義主帶小行星是半長軸 (與太陽的平均距離) 大於2天文單位,但不超過3.2天文單位的小行星,而近日點 (最接近太陽的距離) 不小於1.6天文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主帶彗星
  • 外文名:Main-belt comet
  • 軌道形狀:接近圓形
  • 近日點:不小於1.6天文單位
  • 與太陽距離:>2天文單位<3.2天文單位
軌道,活動,組織,成員,

軌道

不同於多數彗星的軌道多半在接近木星或距離太陽更遙遠的距離上,主帶彗星的軌道接近圓形,並且在小行星帶的主帶內,因此很難從軌道上的特徵與許多標準的小行星區分出來。即使有一些短周期彗星的軌道半長軸在木星軌道之內,和主帶彗星仍有所不同,因為主帶彗星的離心率和軌道傾角都與主帶內的小行星相似。最初知道的三顆主帶彗星軌道都在主帶外緣的內側。
目前還不知道來自外太陽系的天體,像是其他的彗星,如何能在行星微弱的重力擾動下改變軌道參數,成為低離心率,軌道像典型小行星的主帶彗星。因此,他被假設不同於其他的彗星,主帶彗星是在內太陽系接近現在的位置上形成的,只單純的是冰小行星,並且有許多小行星是含凍的。

活動

一些主帶彗星只有在軌道上接近近日點的部分才會出現彗尾。133P/埃爾斯特-皮薩羅的活動是周期性的,在最後三次接近近日點時都被觀測到。在長達5-6年的軌道周期中,活動持續一個月或數個月,並且推測冰層因為在過去100年至1000年間的微小撞擊,已經不再覆蓋著小行星。這些撞擊被懷疑是導致造成表面被挖掘成坑穴,並且導致揮發性物質暴露在太陽輻射下。
在2010年1月,發現P/2010 A2 (LINEAR)時,最初給予了彗星的型號,並考慮是這個群組的成員,但是現在相信P/2010 A2是小行星與小行星對撞後剩下的殘骸。對596 Scheila的觀測也指出,大量的灰塵是被另一顆直徑大約3.5米的小行星撞擊所揚起的。

組織

由於地球上水的氘氫比遠低於被認為是主要來源的傳統彗星,因此主帶彗星被假設可能是地球上水的來源。

成員

'主帶彗星'這個名詞是基於軌道和它存在的位置擴展出來的分類,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天體是彗星,或是環繞在核心周圍的物質是如同彗星的揮發性物質。
被歸類於此一分類的成員包括:
全名Hsieh朱維特半長軸(a)近日點(q)近日點日期
133P/埃爾斯特-皮薩羅
Y
Y
3.15
2.64
2013年2月8日
176P/林尼爾
Y
Y
3.19
2.57
2011年7月2日
238P/里德(P/2005 U1)
Y
Y
3.16
2.36
2011年3月0日
P/2008 R1(Garradd)
Y
Y
2.72
1.79
2013年1月25日
P/2010 A2(LINEAR)
Y
2.29
2.00
2009年12月4日
P/2010 R2(La Sagra)
Y
3.09
2.62
2010年6月25日
596 Scheila
Y
Y
2.92
2.44
2012年5月19日
(300163) 2006 VW139
Y
Y
3.05
2.44
2011年7月18日
P/2012 F5 (Gibbs)
N
Y
3.00
2.88
2010年3月26日
P/2012 T1 (PANSTARRS)
Y
Y
3.15
2.41
2012年9月1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