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之花,是北歐名瓷皇家哥本哈根於1790年推出的系列瓷器,是國王壽宴以及公主出嫁時所使用的頂級奢華餐瓷。
18 世紀的丹麥國王克里斯汀七世為向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示好,依據當時王室間饋贈餐具的傳統,製作了一套既豪華又具代表性的大禮。這套花了12 年時間,以手工塑造和手繪燒制出的瓷器,統稱為“丹麥之花”,由於丹麥之花系列對自然植物精確的描繪。
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 是1775 年丹麥王太后茱莉安·瑪莉為製作王室用品及贈品而特別設立的御用瓷廠,以傳統北歐手工藝融合東方瓷繪風格,獨特而典雅的造型設計是丹麥引以為傲的瑰寶。就像羊胎素是瑞士的國寶一樣,最能表現王室尊榮的當屬丹麥之花系列(Flora Danica),它屬於國寶級的瓷器珍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丹麥之花
- 英文名稱: Flora Danica
- 創立時間:1790年
- 所屬公司:丹麥皇家瓷廠
- 所屬行業:瓷器
- 代表瓷器:釉上彩
品牌歷史,產品製作,代表產品,品牌文化,榮譽地位,
品牌歷史
丹麥之花品牌生產廠皇家哥本哈根,起先是一家民間工廠,1775年由丹麥皇太后朱莉安·瑪麗和國王克里斯欽七世批准並贊助丹麥藥劑與化學家 Franz Henrich Muller創立,就叫丹麥瓷廠,可沒過幾年瓷廠就經營不善,出售股權,國王就接手了,改名丹麥皇家瓷廠。
皇家哥本哈根瓷器,正式名稱為皇家瓷器製造廠(丹麥語: Den kongelige Porcelensfabrik), 是由丹麥皇后茱莉安·瑪莉於1775年5月1日在哥本哈根創立。標誌上的皇冠代表皇家御用的無上權威,三條波浪線則代表圍繞丹麥的三個海峽:Oresund, Storebelt和Lille Belt。在1790年,皇家哥本哈根製造了丹麥之花(拉丁語:Flora Danica)其特色在於:藍色塗料、鑲金邊和丹麥花卉圖案。
幾乎一個世紀中,丹麥皇家瓷器工廠(Royal Danish Porcelain Manufactory)都是由皇室家族控制。直到1868年,才由私人掌管。
1790年,著名的“丹麥之花”系列誕生,它被公認是瓷器的黃金時期最具原創性與最受歐洲藝術啟發的代表作,以一本名為《丹麥之花》的植物圖鑑命名。
1761年開始製作,1883年完成,收錄了3240種植物,也成為丹麥之花系列的圖案來源。
19世紀中期,瓷廠從皇家風格走向民營,手繪藍白瓷逐漸成為女性的工作。
1882年到1884年,工廠與Aluminia陶瓷工廠合併。
1853年成立的第二丹麥瓷器廠Bing &Grondahl合併後,成為今天的哥本哈根皇家(Royal Copenhagen)。
1885年,另一個著名的系列“唐草”由新任總監、年輕的建築師阿諾·克羅格創作出來,他發展新的釉下彩手繪裝飾,結合過去古典圖案和更新的創意,發展出更具丹麥特色的唐草圖案。
產品製作
皇家哥本哈根的手繪瓷畫依繪畫、上釉與燒製程序不同分為“釉上彩”、“釉下彩”兩種製作方法。
“釉上彩”是手繪瓷器難度最高的工藝表現,全世界仍保有釉上彩手繪的國際知名瓷已不多見。
“釉上彩”技術的復興,則是幾乎與粗陶器皿的發展同步。它的製程,必須再經第二次相對低溫的窯燒固著顏色,即所謂的硬焙燒之後,才在釉上著色。作品色彩和花樣更為瑰麗而豐富。專業畫師根據瓷器形狀和大小,從手邊3000多幅丹麥植物圖鑑中選取適合的圖鑑;然後開始在上過釉的光滑瓷器表面上作畫。
“釉上彩”繪畫的顏料都為金屬混合物,他們經高溫的化學變化後而產生色彩,例如紅色是含鐵的顏料所繪製、藍色含鈷、綠色是含銅。每件丹麥之花作品需要至少窯燒5次以上。
專業畫師根據瓷器形狀和大小,從手邊3000多幅丹麥植物圖鑑中選取 適合的圖鑑;然後開始在上過釉的光滑瓷器表面上作畫。先將植物全貌打底稿,再上色,每上過一層色彩,即需經過850度窯燒,以增加色彩之穩定性,至少需要上2層~3層顏色。
代表產品
1.丹麥皇太后決議三道藍色水波浪紋,象徵丹麥國家尊榮象徵標誌予以皇家哥本哈根。
其標誌上的皇冠,表示與皇室的深厚關係,三條波紋代表丹麥從卡得特加特海峽通往到波羅的海的三條 古水道。從此,皇家哥本哈根美麗的瓷器也得以走進民間,成為現代人生活里最好的調味。
2.1885年,建築師Arnold Krog接任皇家瓷廠藝術總監一職。他開發出丹麥釉畫,在瓷器上使用丹麥自然山水圖飾,再運用某種技術,讓單色釉畫呈現出濃淡不一的中間色調。
色調起初是青色,後來則加入棕青和淡青色。這看似簡單,但是畫家在上色時,並無從分辨濃淡色。色調的濃淡,取決於顏料塗層的厚度,再入窯以高溫焙燒之後顯色的結果。
3.1888年,哥本哈根大斯堪地維也納博覽會上,這種新式「釉下彩」瓷首次呈現於世人眼前,並且在次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中贏得殊榮,猷奠定皇家哥本哈根不墜的聲譽。
4.丹麥之花完成之後的60年,以之為名的第二套餐瓷,再現於世,尺寸比較小,只有725件,是作為嫁至英國的丹麥亞歷山卓公主(Princess Alexandra)陪嫁之用,她的王夫即為英國的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自1864年之後「丹麥之花」持續產制,直至今日,只有丹麥女王及英國女王幸運地全套御用「丹麥之花」。
5.2007年,因應台灣頂級市場之需求,首次推出為台灣市場訂製之丹麥之花「花開富貴瓷畫」。
透過貿易瓷器流通到世界各地,古代皇室不乏精美的收藏,作為特殊的奢侈品,今天,瓷器成為具有價值的「古董」。
品牌文化
著名丹麥品牌皇家哥本哈根瓷器的轉型之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受經營成本不斷上漲所迫,由丹麥皇后茱莉安·瑪莉創立於1775年的皇家哥本哈根瓷器,這些年逐步向東南亞轉移生產線,其90%的生產力都已遷至泰國。其原有的3000名本土工匠中,只保留了20至25名高級技工和設計師負責新產品設計和開發。精簡後的本土生產線,只用來生產該品牌頂級產品“丹麥之花”系列。該公司現任CEO麥斯·瑞德說:“我們將堅持在丹麥進行產品設計和開發。‘丹麥設計’和‘丹麥創造’就是我們的品牌和文化,我們會始終秉持這一點。”
丹麥之花每一件作品都是精選質地纖細的瓷土作成素胚,在尚未完全乾燥前雕出鋸齒、鏤空形狀;盤上的立體花卉裝飾,則以巧手捏塑,細膩處還得藉助針尖,可見其難度之高。塑型完成後,需要以1500度高溫素燒,燒出瓷器特有光滑細密質感,溫度的拿捏相當重要。
丹麥之花對自然植物精確的描繪,優雅的彩描筆觸,及高超製作手藝,兼顧手感及美形,經典的「丹麥之花」時至今日,成為丹麥國寶。丹麥之花集合了藝術和科技的極致。每一件繪有植物、花草、菁苔或蘑菰的餐瓷,全是丹麥本地常見的植物,以拉丁文命名的植物名稱都書寫於瓷器底部,一筆一畫臨摹自《植物圖鑑》的瓷畫,超過3000筆以上筆觸,每件皇家哥本哈根名瓷,都經由專業瓷繪師手工精繪,每件作品也都簽有繪製者的親筆簽名,呈現不凡的細緻和優雅。丹麥之花器皿形狀有美麗的鋸齒邊緣,有些更為困難的鏤空,所有製程完全手工製作。
丹麥之花因為完全由畫師決定圖案選取,因此每件作品圖案都不盡相同,形成獨一無二的結晶。
榮譽地位
丹麥之花的問世,既奠定了在歐洲瓷器行業的地位。在200餘年後的今日,為皇家哥本哈根贏得“今之古董”的美譽,也成為名副其實的“瓷器之王”。
高達116萬元的冰淇淋盅,以鏤空技法、釉上彩技術,展現繁複而細緻的工藝。
由於深受台灣藏家喜愛,台灣是這個系列在丹麥之外銷售第二好的地區。
2014年更在台推出首次現身的特殊水果盤,包括草莓盤、洪醋栗盤等圖騰,每一隻都是皇家哥本哈根瓷廠重新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