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新河

丹陽新河

丹陽新河位於安徽省博望區境內,從丹陽鎮北開引河將雲台山來水引入,然後經河東、廟崗、洪廟、新市、新華圩至釜山入丹陽河湖。

河線穿越崗丘4處,低洼圩區長3公里,最深切嶺16米,最高填方10米。還有石方段近1公里。紀村新河,從紀村閘至紀村,接納薛丹撇洪渠和圍屏撇洪渠來水入姑溪河。與兩渠成丁字形,經香塘、寺前兩圩間通過,地基為淤泥層。薛丹撇洪渠,從牛王廟下至紀村閘下與圍屏撇洪渠溝通,沿途為崗丘、畈地和溝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陽新河
  • 位於安徽省博望區境內
  • 一期工程:1976年12月5日破土
  • 二期工程:1977年11月26日破土
發展歷史,建設進程,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後續處理,

發展歷史

薛、丹、博地區東北倚橫山、龍王山和十里長山,西南濱丹陽、石臼湖,境內有丹陽、博望、紀村等河及數十條小溝港。圩垾原有90多處,堤防長達220公里,堤身矮薄,汛期動輒漫破成災。其間有崗丘畈田9萬畝,經常缺水受旱。自清道光三年(1823)至1949年共發生較大的洪澇旱災30多次,約4年一遇。
全區域有8個公社,196個大隊,人口15.7萬人,耕地面積22萬畝(含軍墾農場2萬畝),約占全縣耕地面積三分之一,系主要糧油產區。
建國以後,曾對該地區進行大聯圩規劃,因引河挖壓田畝及財力、物力有限,只能進行小聯圩,農業仍未擺脫高而不穩的多災面貌。1972年重新進行大聯圩規劃,計畫分3期實施,但未果。1976年10月,省批准薛丹博聯圩立項,11月28日當塗縣與江蘇江寧縣達成《關於丹陽河改造工程會商紀要》,為順利施工作出了良好開端。

建設進程

丹陽新河分兩期進行。
第一、第二兩期工程,共開挖新河和撇洪渠5條、長34.3公里,完成土石方1255.8萬立方米,建成花津、野風港等排灌站10座,裝機41台套3305千瓦,涵閘配套102處,橋樑19座。
1977~1980年,國家投資269.76萬元,實際使用551.75萬元(社隊開支及土方費用未計)。共挖壓耕地11723畝,拆遷房屋3136間。

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於1976年12月5日破土,9日全面動工。有29個公社(城關鎮和大橋、新橋兩社未參加挖河)的8.5萬民工參戰,連同後勤人員約10萬人,各公社成立民工團。12月下旬起,雨雪連綿。1977年元旦下午始,大雪數日不停,氣溫降至零下7~8度。民工們為早完工,掃雪破冰,揮鎬掘土,大幹不止。元月中旬,施工進入高潮,父子上工,妯娌支前,挑燈夜戰,專業隊爆破,3個工地持久地開展比、學、趕、幫競賽,最高日完成土方15萬立方米。
為工程服務的有船舶150多艘,汽車、拖拉機等1000多輛,出現千車競發,百舸爭流的局面。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當塗的83019部隊及南京軍區後勤34分隊的指戰員,也先後參加施工,1977年3月底,新河竣工,共完成土方963.5萬立方米。
配套工程:花津新閘、紀村橋閘、丹陽公路橋、釜山公路橋及配套建築物44座亦先後建成。

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是開挖新市、新博撇洪渠(分上、下段)及圍屏撇洪渠(橫河)。新市、新博撇洪渠,起自東隴崗,經丁家甸、來龍,將橫山楊山坳等山水撇入丹陽新河,兼引水灌溉畈田。渠經崗丘要切嶺、溝溪要填築,還要完成石方段。圍屏撇洪渠,起自橫大路至紀村大閘,將靈墟等山來水引入紀村新河,堵塞橋頭串河,將香塘圩併入連牽圩。
1977年11月26日,薛津民工團率先破土動工。各公社先遣人員亦抵達工地,至30日下午,7萬民工奮戰在聯圩工地。有31個公社參加施工,關馬、圍屏兩社就地堵口和挖渠,新博公社築野風港堵口大壩。黃池、烏溪兩社培修新華段。整個工程於1978年元月中旬結束,完成新渠土方292.3萬立方米。基建配套有:野風港排灌樞紐、新博提水樞紐及河渠上涵斗、橋樑等20多處。

後續處理

1977年11月20日,中共安徽省委《關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下達後,鑒於非受益社隊負擔過重,國家投資又少,而挖壓耕地多,土方任務大,加之前兩期工程仍需配套完善,故第三期工程暫緩施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