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河(山東省中部渤海水系河流)

丹河(山東省中部渤海水系河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丹河,古稱丹水,在山東益都縣(今青州壽光之地)東三十里。有東西二源,東丹水出昌樂縣方山,西丹水出臨朐縣丹山,北流經昌樂故城,西北合東丹水而為丹河,經縣東,又東北入于海。西丹河在縣北。源出臨朐丹山,流入昌樂縣界,與東丹河合。又白狼水,亦出丹山,北流與昌樂縣之白狼河合。

如今,丹河習慣作為彌河一支流,主流在臨朐、昌樂、壽光境內,向東北方經壽光流向渤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河
  • 外文名:danhe
  • 組成:大丹河和小丹河匯流而成
  • 古稱:丹水
  • 所屬水系:山東省中部渤海水系
2、丹河,古城丹水,在山東益都縣(今青州壽光之地)東三十里。有東西二源,東丹水出昌樂縣方山,西丹水出臨朐縣丹山,北流經昌樂故城,西北合東丹水而為丹河,經縣東,又東北入于海。西丹河在縣北。源出臨朐丹山,流入昌樂縣界,與東丹河合。又白狼水,亦出丹山,北流與昌樂縣之白狼河合。
如今,丹河習慣作為彌河一支流,主流在臨朐、昌樂、壽光境內,向東北方經壽光流向渤海。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位於昌樂縣城西6華里的丹河,雖不算大河,卻因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以及靚麗優美的風景,顯示出神秘無窮的魅力。
發源
丹河,由大丹河和小丹河匯流而成。大丹河發源於臨朐縣大紀山北麓,從北岩鎮西南部的呂家莊進入昌樂縣,一路浩浩蕩蕩向北進發,流經北岩,南郝、昌樂、堯溝,湍湍北逝,最後經壽光北部流入大海,縣內河段長22公里,流域面積92.7平方公里。河寬100-200米,河道沖刷切割較深,一般4-6米,兩岸垂直壁立,巍巍壯觀兩岸樹木郁蔥蔥,每逢春天一到,鳥語花香,河裡魚兒躍出水面,河水清洌甘甜,牧羊之聲隱約可聞,悠悠的蟲鳴與青青的河草,渾然天成為一幅絕妙的畫圖,簡直可以與江南水鄉媲美。可能就是丹水的錄秀造就了一方的文明。《水經注》云:"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世謂之東丹、西丹也。西丹水自丹山(即今打鼓山)北流,經劇縣故城東,東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東丹水也。東丹水北逕縣合西丹水。"古劇縣治所就在大小丹河交匯處。
明朝昌樂縣令於子仁曾對丹河兩岸平原沃野的秀麗風景做了描述:
"劇縣春晴滿縣花,風光渾似楚天涯,
當今潘令新官誥,前渡劉郎老鬢華,
桃李門牆嘶駿馬,鞦韆庭院隱啼鴉,
多情最是銜泥燕,飛入青簾賣酒家。"
清時康熙年間的昌樂縣令賀基昌,不僅讚頌了丹河兩岸的嫵媚春色,更對此地繁華景象做了描述:
舊縣條風散早晴,疏林紅暈海霞明,
桑柔岸女盈盈出,草綠王孫一一生。
水繞人家歸社燕,花開籬落語流鶯,
紫騮嘶絕垂楊道,印得連錢織鄉程。
看,丹水邊的劇縣早晨被風一吹,夜色散盡,朝霞象大姑娘臉上的紅暈一樣落在樹枝上。這時窈窈淑女絡繹從家中邁著輕盈的青青流進村里,從南方歸來的燕子沿河繞進千家萬戶,花開滿了籬笆,鶯歌燕舞。過往的商人絡繹不絕,時有高大的紫紅色駿馬奔跑在大道上,一會兒就消失在遠方,只留下一些蹄印,像飛揚的錢串,祝過往的客商前途錦繡。
遠古時期
從丹水流域挖掘出土的象牙化石和部分骨化古推斷,這時距今幾十萬年前的靈齒象。足以證明丹河流域在遠古時期曾經森林茂密、沼澤連片、物種豐富,是各種動植物適宜生存發展的樂園。小的狼蟲虎豹、大的象群恐龍經常出沒在這片富饒的大地上。其他出土的文物表明,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為少昊時爽鳩氏、虞夏季 、商逢公伯陵轄區。父親氏族社會後期的部落領袖堯的兒子朱封地就在丹水流域,故被人們稱為丹朱。丹朱死後葬於丹河西岸,至今有丹朱冢存,墓基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30米。
丹河流域為新生代第四紀沖積平原區,主要由粉土質、亞粘土、粘土、亞砂土、砂卵石構成。由於丹河沿岸屬沙土地帶,所以種植的西瓜早熟、皮薄、瓤脆、味甜而聞名全國。據《昌樂縣續志》記載:"北鄉所產 、最多且佳。每歲遠銷青島甚夥。"
橫跨丹河的丹河大橋,更是為丹河增添了一道壯麗的風景線,橋長200多米,寬20多米。著名的濟青高速公路、膠濟鐵路線和309國道都途經丹水。東來的,西往的,車水馬龍描繪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站在橋上放眼遠眺,曲折蜿蜒的大河盡收眼底,河內碧波盪瀾,岸上花紅柳綠、相互輝映、景色宜人,令人流連忘返。
丹河現已成為昌樂的風景名勝,恆安湖公園就坐落在丹河流域,湖中有島,島中有亭、樓、台、閣,各具有風采。人文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秀麗的風光又給這片古老的營陵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