丱發

丱發

丱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髮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丱發
  • 拼音:guàn fà
  • 注音:ㄍㄨㄢˋ ㄈㄚ
  • 釋義:童發 少年
  • 流行時間:秦漢或更早時期
  • 出自: 《舞賦》
基本信息,註解,釋義,

基本信息

發名:丱發(丱發) 拼音:guàn fà ㄍㄨㄢˋ ㄈㄚ

註解

(1).童發。 南朝 梁簡文帝 《舞賦》:“丱發初筓,參差俱集。”
(2).指少年。
李紳 《過梅里》詩之一:“丱發此淹留,垂絲匪閒曠。”
清 王文治 《偕全公魁使琉球》詩:“丱發也須千萬值,綺年多是十三餘。”

釋義

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繫結成兩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髮。使其自然垂下。其形似“丱”字,故名。其形式是先將發中分,於頭的兩側各盤扎一髻,並於髻中各引出一綹頭髮自然垂下。唐康駢《劇談錄》:“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彩繡衣,垂雙髻,無簪珥之飾,容色婉娩,逈出於眾,從以二女冠三小僕,皆丱發黃衫,端麗無比。”可見 發為少年男女或童僕等人所常梳的一種髮式。據傳在秦漢或更早時期已開始流行丱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