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的病因不同。缺血性中風按發病機制可以分為動脈血栓性、栓塞性、腔隙性腦梗死等;出血性中風分為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臨床表現
中風有一些共同症狀。
1.起病急,起病後立即出現相應的症狀。
2.全腦症狀,如頭痛、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果出現昏迷不醒,一般提示病情很嚴重。
3.神經功能受損症狀。如偏癱,語言功能受損,偏盲,行走不穩,飲水嗆咳等;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常常感到枕部-頸部交界區疼痛,怕光。
檢查
起病後應該儘早到醫院行檢查。首選頭CT,鑑別是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懷疑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如果CT沒有明確出血證據,可以行腰穿取腦脊液化驗以明確診斷;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則應該儘早行CT血管造影(CTA)或腦血管造影檢查以明確是否有顱內動脈瘤或血管畸形。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變化,需要複查CT或磁共振MRI或腦血管造影。
診斷
主要根據病史、影像學檢查、腦脊液化驗作出診斷。
治療
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缺血性中風的治療包括脫水降顱壓、血液稀釋、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療、溶栓治療等,必要時需要行手術治療。
出血性中風中腦出血的治療包括:脫水降顱壓、手術治療;對於動脈瘤破裂造成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可以採用脫水降顱壓治療、抗腦血管痙攣、動脈瘤夾閉手術、動脈瘤介入治療;
對於腦血管畸形破裂的病人需要行手術切除或者介入治療或伽馬刀治療。
無論是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病人,在功能障礙的恢復期都可以考慮行康復治療、高壓氧治療。
預後
總體上中風的病死率達10%-30%;致殘率60%-70%。可能反覆多次發病,增加病死率及致殘率!
預防
中風的預防十分重要!
1.一級預防
1、防治高血壓。2預防心源性腦中風/腦卒中。3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中風的高危因素。4、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菸、防治高脂血症。
2.二級預防
三早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短暫性缺血發作TIA的病人或發生輕中風/腦卒中的病人,要防止演變為完全性卒中。
3.三級預防
對於已經發生中風的病人,要積極治療、及早治療,減少併發症,並預防再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