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鰍鮀

中間鰍鮀

中間鰍鮀,學名:Gobiobotia intermedia (Banarescu et Nalbant, 1968),為鯉科、鰍鮀屬的一種魚類。體長。頭平扁。吻稍長,被有微細皮質顆粒。眼大。眼間及頰部被有皮質條紋。須4對,短小。腹鰭基部以前的胸腹部裸露無鱗。鰾小,前室分左右側泡,包於骨囊內;後室細小;無鰾管。體背黃褐色,布有小斑點,腹面灰白,頭部及鰓蓋為褐色。體側正中有1條不明顯的淺黑色條紋,上有7-9個黑色斑塊。最大體長約90mm。棲息於溪流流水處砂石上。數量少。分布於台灣高屏溪和福建的閩江、九龍江水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間鰍鮀
  • 拉丁學名:Gobiobotia intermedia (Banarescu et Nalbant, 1968)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 亞科:鰍鮀亞科
  • :鰍鮀屬
  • :中間鰍鮀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條3,7;胸鰭條1,12;腹鰭條1,7;臀鰭條2,6。第一鰓弓外側無鰓耙,內側鰓耙10-12。下咽齒2行,3.5-5.3。側線鱗36[5.5/(3-V)]38;背鰭前鱗13;圍尾柄鱗12。
中間鰍鮀中間鰍鮀
標準長為體高的4.9-5.4(平均5.2)倍,為頭長的3.8-4.2(4.0)倍,為尾柄長的5.3-6.4(5.7)倍,為尾柄高的11.4-11.6(11.5)倍。頭長為吻長的2.5-2.6(2.5)倍,為眼徑的3.6-4.2(3.8)倍,為眼間距的3.9-4.5(4.2)倍,為尾柄長的1.3-1.6(1.4)倍,為尾柄高的2.8-3.0(2.9)倍。
體長,前部稍圓,頭胸部腹面平坦,尾柄側扁。頭平扁,頭寬大於頭高。吻稍尖而扁,被有微細皮質顆粒,吻長稍大於眼後頭長;鼻孔後方稍隆起。眼大,側上位,瞳孔圓形,眼徑大於眼間距。眼間平坦,其上以及頰部被有皮質條紋一口下位,弧形,口寬約等於吻長。上唇邊緣具皺褶,下唇光滑。須4對,較短,口角須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第一對頤須起點與口角須起點同一水平或稍後,向後稍過第二對頤須起點;第二對頤須末端可達眼中部下方;第三對頤須末端達鰓蓋骨中部下方。頤須基部之間有許多小乳突,鱗圓形,棱脊不明顯。腹鰭基部以前的胸腹部裸露無鱗。
背鰭起點位置在腹鰭起點之前。胸鰭第三根鰭條最長,稍突出鰭膜,末端不達腹鰭起點。腹鰭起點距胸鰭起點較距臀鰭起點為遠,而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部為近,臀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與尾鰭基部間的中點。尾鰭叉形,下葉稍長。肛門位於腹鰭起點與臀鰭起點間的前1/3處。
下咽齒匙形,末端鉤狀。鰓耙細小。脊椎骨4+33。鰾小,前室橫寬,狹長,中部較窄,分為左右側泡,包於骨囊內,骨囊除在側泡前部邊緣為堅硬骨質外,其餘部分均為一層較薄的膜骨;後室細小;無鰾管。腹膜灰黑。
體背黃褐色,腹面灰白,頭部及鰓蓋為褐色。體背部布有小斑點,體側正中有一條不明顯的淺黑色條紋,條紋上有7-9個黑色斑塊。背鰭和尾鰭基部稍黑,無明顯的斑點和條紋,其他各鰭灰白。

生長環境

棲息於溪流流水處砂石上。數量少。以吻端翻攪砂石,濾食泥沙中的有機碎屑與微小生物,習性與短吻鐮柄魚及中華沙鰍類似。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高屏溪和福建的閩江、九龍江水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