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路線

中間路線(Middle-of-the Road Line),又稱第三條路線。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種要求在中國建立共和國的政治路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間路線
  • 外文名:Middle-of-the Road Line
  • 歷史評價:共和國的方案
  • 別名:第三條路線
  • 主體:資產階級
歷史來源,基本觀點,歷史評價,

歷史來源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人提出“舉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國主義,舉起你的右手打倒共產黨”,這是中間路線觀點在中國最早的出現。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國民黨左派領導人之一鄧演達,一方面反對蔣介石、汪精衛在南京建立的政權,另一方面也不贊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運動,主張在中國建立共和國,這是中間路線觀點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抗日戰爭中後期,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奉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反對蔣介石的獨裁賣國政策,反對抗日戰爭勝利後在中國建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大官僚買辦專政政權。但是由於階級和認識上的局限性,他們也不贊成馬克思主義學說,不贊成將來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想建立由中國民族領導的共和國。1941年他們建立了名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政治團體(1944年改組易名為中國民主同盟),成為當時中間路線的代表。他們發表了自己的政綱,同國民黨頑固派的獨裁投降政策進行鬥爭,但他們對共產黨的綱領政策也不完全贊成。

基本觀點

其綱領路線的基本點是:
①堅持中華民族獨立,把抗日戰爭進行到底,恢復領土主權的完整,反對中途妥協。
②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聯合政權。
③實行民主政治,尊重思想學術自由,保護合法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
④實行兩院制和三權分立制。具體主張是:國會是代表人民行使主權的最高機關;國家最高行政機構採取內閣制,對眾議院負責;司法獨立,不受行政和軍事的干涉。
⑤實行人民普選制度。
⑥實行有限制的私有制度,國家確認人民的私有財產,而銀行、交通、礦業、森林、水利、動力、公用事業及其有獨占性的企業,一律以公營為原則,其他一切企業,均可由私人經營。

歷史評價

這是一個共和國的方案。這個方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被廣泛地宣傳過。在解放戰爭初期,由於國民黨暫時還有相對的優勢,並實行拉攏分化政策,中國民主同盟的右派分子如青年黨、國社黨的頭面人物都倒向國民黨頑固派一邊。1947年10月,國民黨當局下令解散中國民主同盟,標誌著中間路線幻想的破滅。原中國民主同盟中的廣大成員,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繼續前進,把革命進行到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