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代作家

中間代作家

上世紀80年代,曾有過這樣一個著名的比喻:“文學這駕馬車承載了太多的東西,現在應該把那些不屬於文學的東西從馬車上卸下來,‘重回文學本身’。”所謂的“重回本身”其實就是拋棄大眾審美、拋棄社會和政治、拋棄那些深奧的哲學,讓文字回歸本質。經歷了80年代的激情,90年代的迷失,老一代作家被浮躁、喧囂淹沒,新一代作家被市場誘惑,而此時,以馮唐慕容雪村路內曹寇苗煒阿丁阿乙等為代表的“中間代”作家突出重圍。從此,中國的純文學有了新的定位。

他們是這樣的一代,活在60後的陰影中,又難以抗衡80後的市場影響力。他們被認為是沉寂的一代、空白的一代,他們也確實沉寂了很多年。但在他們普遍過了30歲以後,終於發出了自己的聲音。這種聲音既不歸屬於期刊文學,也不從屬於暢銷書排行榜。這種聲音類似於大浪淘沙、水落石出,是經過沉默洗禮之後留下的稀有金屬。他們更靠近於文學本身,但同時也不排斥對市場的欲求,他們將在未來十年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流和中堅力量。

形成與發展,作家簡介,

形成與發展

曾在夾縫中生存
“中間代”作家一度是中國文壇中處境最為尷尬的一代,60後作家有資歷、有成就、有地位,80後作家有市場、有商業價值、有無人能及的“小清新”。而“中間代”作家被擠在夾縫中,在他們身上嗅不到半點60後“思想技術控”和80後“商業市場控”的氣息,他們更多是關注自身,關注個體的成長、體驗、命運和個人情感的表述,這種過於自我的表達,似乎總是顯得有些孤傲和悖離於時代。但不可否認,這種貌似極端的個人化寫作,正是尊重個性、尊重個體的寫作方式,正如死裡逃生之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淹沒於體制機器中得卡夫卡,和我行我素的納博科夫——絕不悖逆內心、絕不迎合讀者,在絞肉機一樣的現實中,保持著清醒與獨立,可以說,這就是“直立寫作”的開始,他們還遠遠算不上大師,但這些中間代作家們,正在沿著大師的足跡前行,並漸趨漸近。
中間代作家中間代作家
上一輩作家們習慣於以一種反叛和激進的姿態來實現自己對於文學及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時代的影響和存在價值,作品中無一例外的充溢著“形而上”的思想內容,通過文字映射人性和哲學是60後作家們思想中最深層,也是最隱秘的“使命感”。相形之下,“中間代”作家對於自我的迷戀似乎顯得有些端不上檯面。雖然他們所關注的瑣碎小事和生活細節似與人類思想意識的提升和社會的進步無關,但卻關乎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因為這就是我們的生活,讀他們的小說就像是在讀我們自己。
不可否認,80後的青春作家們已經占據了中國文學市場的半壁江山,市場是個強大的機制,它規定了什麼東西是暢銷文學。的青少年讀者有可能從未讀過余華馬原的作品,卻一定能說出幾部韓寒郭敬明的代表作,知道什麼是穿越、什麼是玄幻、什麼是耽美。而80後作家也並不避諱於追求市場,他們對市場和經濟效益有著絕對的關注,我們不能說這種形式究竟是高貴還是低賤,因為市場即是如此,他們也只是順應、滿足了市場需求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間代”作家在世俗功利上似乎顯得胸無大志和笨拙木訥。
突出重圍漸次綻放
余華曾說過:“本世紀最富想像力和洞察力的作家無一例外地加入了更新的潮流。在他們那裡,沒有統一的行動綱領,也沒有統一的思想準則,他們之間惟一的共同之處是反對所處的時代,反對現有的文學規則。然後他們創造自己的時代,制定自己的文學規則。這時候他們不再是現有體制的破壞和反對者,而成為了現有體制的保護神。”是的,“中間代”作家群體們也加入了這場更新,他們既不是學院派,也沒有師承哪個門戶,如野花般自由生長。
作為文壇承上啟下的一代,“中間代”身上有著太多顛覆和震盪的東西,但韓寒郭敬明們的出現讓他們在大眾眼裡不再是叛逆和個性的代表。他們沒能像80後作家明星那樣趁早出名,如今已年過而立。他們的存在曾經被市場忽視,而,隨著大眾審美追求的改變,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懂得欣賞他們的作品,從字裡行間中找尋自己的影子。越來越多的評論家注意到了他們的存在,聽到了其發自心底的聲音。自此,這些文壇“老男孩”們才算是真正進入花期,漸次綻放。
馮唐的《萬物生長》、《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北京北京》組成了“萬物生長”三部曲,透過馮唐滿肚子的“壞水”來關注生命的生長,人類的成長。如他所說:“最重要的是讓你體會到生命感動,就像姑娘最重要的是讓你體會到愛情。”
路內作品中的人物多半很灰色,卻不失生動和鮮活。通過幽默俏皮的語言和其特有的節奏將“70後”一代的成長、叛逆、躁動、不安,和對未來、對自由、對自我的“熱氣騰騰”的渴望表述得淋漓盡致。按照評論家們的說法,其代表作《少年巴比倫》的“敘事速度像青春一樣富有生命的節律,同時還有一種青春般的透徹——憂傷,但不殘酷,更不絕望”。
如今的“中間代”作家正越來越被文壇所認可,馮唐路內阿乙在“未來大家”top20中位列三席;阿丁被列入《人民文學》新銳十二家;曹寇被譽為最具才華和潛力的當代青年小說家、南京青年作家中的代表;李師江則是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最具潛力新人獎得主。受惠於寫作方式和輸出方式的國際化,他們正在被國外文化出版機構關注,部分作品的海外著作權購買及文字翻譯也已提上了日程。
很難說在“中間代”作家筆下,有沒有可能誕生偉大的長篇小說或者短篇名作。很難說他們到底有沒有可能建立一種新的漢語寫作風格。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已經建立了個人的寫作風格並得到了文學界和讀者的認可。他們離曼亞洲文學獎究竟有多遠?能否摸到諾獎的大門?一切留待時間解答。

作家簡介

馮唐 1971年生人,“未來大家”top20之首。代表作:長篇小說《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北京北京》、《不二》等。
慕容雪村1974年生人,代表作:《成都今夜將我遺忘》、《原諒我紅塵顛倒》,曾臥底傳銷集團23天,寫出非虛構作品《中國少了一味藥》,獲《人民文學》行動獎。
路內 1973年生人,三部長篇在《收穫》首發。“未來大家”top20人選。代表作:長篇小說《少年巴比倫》和《追隨她的旅程》等,最新出版:長篇小說《雲中人》。
曹寇 1977年生人,被譽為最具才華和潛力的當代青年小說家,也被認為是南京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代表作:小說集《操》、《喜歡死了》、《越來越》等,最新出版:短篇小說集《屋頂長的一棵樹》。
阿乙 1976年生人,“未來大家”top20人選。代表作:短篇小說集《灰故事》、《鳥,看見我了》等,最新出版:長篇小說《下面,我該幹些什麼》。
阿丁 1972年生人,人民文學新銳十二家人選。代表作:長篇小說《腐食動物》等,最新出版:短篇小說集《我們逃》。
苗煒 1968年生人,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代表作:《讓我去那花花世界》、《除非靈魂拍手作歌》等,最新出版:短篇小說集《黑夜飛行》。
李師江 1974年生人,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最具潛力新人獎得主。代表作:長篇小說《逍遙遊》、《中文系》等。
瓦當 1975年生人,作家、詩人、出版人,代表作“賦格三部曲”:長篇小說《漫漫無聲》、《到世界上去》、《在人世的悲傷》等。
李海鵬1972年生人,前《南方周末》記者,《第一財經周刊》專欄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晚來寂靜》等。
柴春芽1975年生人,曾為《南方周末》攝影記者,著有長篇小說《慈航與流放》等,曾獲台灣聯合文學獎。
小白 1968年生人,代表作:散文集《好色的哈姆雷特》、長篇小說《租界》。後者被華誼兄弟買斷電影著作權。
薛憶溈 1964年生人,代表作:長篇小說《遺棄》、短篇小說集《移動的房間》。1991年獲台灣《聯合報》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