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漢語辭彙)

叛逆(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所謂叛逆,顧名思義,就是反叛的思想、行為……忤逆正常的規律,與現實相反,違背他人(比如孩子違背父母)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種“長大了”的感覺,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在思維形式上屬於“求異思維”,是標新立異,希望引起別人注意的表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叛逆
  • 外文名:Treason
  • 拼音:pàn nì
  • 解釋:不聽大人的話的孩子
  • 時期:青春期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心理學名詞,概念闡釋,產生階段,具體表現,產生原因,影響危害,正確應對,

詞目

叛逆

拼音

pàn nì

引證解釋

1、背叛。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
蘇轍《漢景帝》:“吳王濞世子來朝,與帝博而爭道,帝怒,以博局提殺之, 濞之叛逆勢激於此。”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回:“莊公曰:‘寡人籌之熟矣。段雖不道,尚未顯然叛逆,我若加誅,姜氏必從中阻撓,徒惹外人議論,不惟說我不友,又說我不孝。我今置之度外,任其所為,彼恃寵得志,肆無忌憚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七回:“且臣聞趙朔、原、屏等,自恃宗族眾盛,將謀叛逆。”
茅盾三人行》:“不論你取了怎樣的方式,不論你是公然決裂或是不忠實,在性質上,你這行動總是叛逆,總是反抗。”
2、有背叛行為的人。
三國 魏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東誅叛逆,全軍獨尅。”
《南史·江淹傳》:“奉天子而伐叛逆。”
耶律楚材《和張敏之詩七十韻》之一:“本圖服叛逆,何止翦譸張。”
郁達夫《瓢兒和尚》:“因而近朱者,便都是亂黨,不白的,自然也盡成了叛逆。”

心理學名詞

概念闡釋

所謂叛逆,顧名思義,就是反叛的思想、行為……忤逆正常的規律,與現實相反,違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種“長大了”的感覺(其實本質依然是種幼稚的心理),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在思維形式上屬於“求異思維”,希望通過自己的“標新立異”甚至是“唱反調”,來引起別人注意,試圖改變別人和事物對自己原本看法的心理。

產生階段

叛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3歲左右是第一個反叛期,第二、第三反叛期分別在10歲和13歲發生,被界定為“準大人期”和“青春反叛期”。
叛逆男以電腦消遣叛逆男以電腦消遣
“執拗”的3歲——3歲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期,這時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出現,但他們非常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非常任性。這一階段的寶寶非常需要秩序感,但不會表達,因此表現出對物品強烈的占有欲,他們會覺得“東西出去就回不來了”,所以這一時期也叫“執拗期”。3歲的孩子非常自命不凡,也特別容易受挫,由於不會表達情緒,所以顯得脾氣很壞。
準大人期——9歲到10歲半的時候,孩子進入了第二個叛逆期:“準大人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會用很大的力量“往外走”,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表現為不願意讓家長拉手、喜歡讓別人叫自己的全名。不過與此同時,孩子還會表現出一小段時間的“回歸嬰兒期”表現,表現得非常依賴、不講道理,或者嬌氣、容易哭,要求父母的力量。當“回歸嬰兒”和“準大人期”同時出現的時候,家長就要留心告訴自己:孩子的第三個叛逆期來了。10~11歲:喜愛群體,要有大人的權利但不願承擔責任。

具體表現

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認為絕大多數規章都是不合理的,應該廢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對於那些與老師對著幹的同學大加讚賞;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洞,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反感和憤怒;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勸阻也不會改變主意;情緒起伏不定,脾氣暴躁;拖延;不想和父母溝通等等。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東,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讓大人順心,也不讓自己聽從大人的!覺得自己很有主見!
青少年曆來都受到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及家長的特殊關注。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兒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由於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呈現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十分突出。
一是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
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同樣,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從全局出發,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片面地誇大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可取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二是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
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來教育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後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跡。對於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
在一些青少年當中,尤其是男生,打架鬥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於樂於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里好人好事無人夸,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這主要與男生的價值取向、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有關。
四是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採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
具體列舉如下:
  • 認為絕大多數規章制度是不合理的,應該廢除;
  • 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就會感到厭煩;
  • 佩服與老師對著幹的同學;
  • 認為父母、老師的話很多都有漏洞;
  • 喜歡與眾不同,愛做令人大吃一驚的事情,喜歡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
  • 違反某些規定的時候會感到一種快樂;
  • 別人的批評常常引起反感和憤怒;
  • 認為父母和老師不應該為一些事小題大做,大驚小怪;
  • 認為冒險是一種極大的快樂;
  • 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阻止也不會改變主意;
  • 會對課堂上出現一些老師沒有意料到的情況而感到開心;
  • 對傷害自己自尊的人,想要給他添些麻煩,讓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
  • 越是禁止的東西,越要想辦法得到

產生原因

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 :傳統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 “對著幹”,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後,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度生硬。
二: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
三: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生思想矛盾。隨著高中生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於對子女的保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衝突、矛盾。或許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因此,作為子女的高中生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師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示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與老師想法不同的學生引起老師反感,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甚至動手打學生,這也很容易激起學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眾媒體一些不恰當的渲染也是導致叛逆心理一個因素。比如一些影視作品,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誇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許多高中生十分欣賞電視、卡通片中描寫的“叛逆英雄”。
叛逆心理對孩子人生觀的形成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等病態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學習被動、意志衰退、信念動搖、理想泯滅等。叛逆心理的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病態心理或犯罪心理轉化。
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行為,導致了他們心裡的不健康,致使孩子的自閉,對社會和世界的不相信,造成恐懼,懦弱,膽怯,嚴重可能引起自殺。年幼時的小型偷竊,違背良心的話和事,甚至是面對了不該面對的事,或者過早見識了悲慘死亡,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影響危害

處於青春期的少年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叛逆。叛逆,往往就使得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與長輩產生矛盾,與家長格格不入。叛逆的青少年,總是聽不進長輩家長的教導,而且容易產生高傲,自以為是的心理,並且容易衝動,因此處在叛逆心理下的青少年,在沒有幫助指導的情況下最容易對社會產生危害。
“叛逆”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從而走向極端。處於“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老師、父母越惱火,他們越反感,以至於將叛逆性格發展至極端。這些年來社會上多發的青少年“逆反期”殺親案(如徐力殺母案)、出走現象、自殺事件等無不說明,如果在這一特定時期疏導失當,將會發生多么慘痛的後果。

正確應對

態度
家長還應著重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明確父母的責任——家長的責任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他們創造一個空間,讓孩子憑學習掌握照顧自己成功快樂的能力。孩子擁有自己的人生和自由,並不是家長意志的執行者。
儘早和孩子做朋友——家長最遲應該在孩子4歲前和他們建立一份朋友的關係,這將非常有助於日後的親子溝通。不過同時,家長也要保持權威,讓孩子知道他需要尊重父母。專家表示:“權威是一種力量,父母有力量孩子才有力量。”不過,家長的“權威”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引導你怎樣過自己的一生”。
認識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叛逆只是孩子行為的表象,其背後隱藏著的原因應該找出來。一、嘗試有多種可能而非單線思考,並非是“讓他往東,他偏往西”。這時候家長應該考慮的是是否給到了孩子不同的思考方向;二、證明自己有能力,希望得到肯定;三、“不聽話”的孩子可能在向父母要空間;四、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的叛逆行為來說,其實是孩子在嘗試父母的界限,也是孩子學習規則的過程。
在逐步消除叛逆心理方面,應採取以下對策:
觀察孩子和自己的溝通方式。 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超越自己的角色,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 也許,問題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從前都聽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該聽自己的。孩子不順從,在他眼裡,就成了叛逆。因此,身為父母的,有時必須謙卑,放棄自己執著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
保持冷靜。孩子叛逆,成人一定會不滿,因此,會為自己的權力鬥爭,用聲音來壓倒他。急躁的父母,應該提醒自己,保持冷靜,也等孩子冷靜,才進行溝通。孩子叛逆,言語和行為會有如暴風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應該要懂得何時該保持冷靜。
尋求意見 。管教孩子,有時應該尋求別人的意見,如問周圍有同齡孩子的朋友,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或聽講座,找輔導員協助,讓自己的思想更開闊。最好的辦法是去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
開放自我,了解孩子。家長眼見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通常會即刻禁止。其實,最好能試著了解情況。例如,陪孩子去電子遊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從旁提醒什麼是應該學的,什麼是不應該學的。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和父母相處融洽, 孩子當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改變教育方法。很多時候,對孩子的管教,是要時常改變方式的。例如,小時候只有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後,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時,隨時轉變方式,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
措施 
愛和耐心——對孩子來說,特別需要足夠的愛和關注,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呵斥、貶低、急躁、打孩子、濫用權威、命令強迫孩子等,這會導致孩子的抵抗情緒,引發破壞性的攻擊性行為。“家長應該多給孩子尊重,鼓勵孩子的獨立和冒險精神,不打斷孩子說話,不打攪孩子做事,引導孩子的情緒能量方向,當孩子鬧脾氣時,家長要主動改變環境,用平和、耐心、陪伴的態度讓孩子在合理範圍內做限制選擇。”
專家表示,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鬧脾氣時只需要輕輕地抱著他,不用說話,等孩子好一些後再溝通,告訴他“我們還可以怎樣”。此外,還可以使用轉移注意力、事先表揚、事前預告等方法,不過您最重要的秘密武器是愛和耐心,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
不接招——這就是所謂的“有火不接火”。面對孩子的種種叛逆行為,家長切忌直接說“不”,因為這個字將直接激發起孩子的叛逆心:你不讓我怎樣,我非要怎樣。而如果家長“不接招”,孩子首先的反應將變成疑惑,這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孩子說要染金髮,如果你說“不行,沒門!”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覺得父母無法溝通,不理解自己,第二天真的去染個頭髮來給你瞧瞧,看你能怎么樣。而如果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可以啊,我覺得你染金色頭髮也挺漂亮的。”就會首先引起孩子的疑惑:“媽媽怎么這樣說呢?”進而開啟溝通的大門。
巧妙化解——用孩子的價值推動他。孩子竟然欽佩同學的偷竊行為,如此沒有是非觀念,是不是有一天孩子也會去這樣做呢?其實這樣的問題是可以巧妙化解的。“孩子並非沒有是非觀念,只是在特定的年齡階段,他們會顯得特別欣賞那些有自我能力的人,這是他們走向獨立和成熟的需要。家長可以因勢利導,比如鼓勵孩子說‘其實你也很有組織策劃能力的’,在生活中創造機會讓孩子感受自己的能力,如讓孩子親自策劃一次家庭集體出遊活動等等,然後對孩子的能力及時予以肯定,再引導孩子去體會丟東西的同學的心情,就達到教育的目的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