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咳嗽是指肺氣不清,失於宣肅,上逆作聲而引起咳嗽為其證候特徵。咳嗽、咯痰是本證的主要症狀。由於病因和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則出現相應的症狀和特徵。 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發熱、頭痛、惡寒等,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內傷所致咳嗽,一般無外感症狀,起病慢,病程長,常伴有臟腑功能失調的證候。
證候特徵,風寒犯肺,風熱犯肺,燥邪傷肺,痰濕蘊肺,痰熱郁肺,肝火犯肺,肺陰虧耗,病因,1·外邪襲肺,內邪乾肺,病機,診斷,鑑別診斷,哮病、喘證,肺脹,肺癆,肺癌,辨證要點,辨外感內傷,辨證候虛實,治療原則,辨證施治,外感咳嗽,內傷咳嗽,五臟皆可咳,
證候特徵
風寒犯肺
早期咽癢作咳而咳嗽聲重,氣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狀,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脈浮; 若從熱化,則痰和鼻涕由白轉黃
風熱犯肺
常見咳嗽痰黃而稠,氣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黃涕,苔薄黃,脈浮數
燥邪傷肺
乾咳無痰或少痰,鼻咽乾燥,舌紅乾少津,脈數
痰濕蘊肺
咳聲重濁,胸悶氣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膩,脈濡滑
痰熱郁肺
咯痰黃稠,胸悶氣促,舌苔黃膩,脈滑數
肝火犯肺
氣逆咳嗽,咳引脅痛,苔黃少津,脈弦數
肺陰虧耗
乾咳無痰,或見咯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
咳嗽與外邪的侵襲及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正如《醫學三字經》所說:“肺為臟腑之華蓋,呼之則虛,吸之則滿,只受得本髒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客氣乾之則嗆而咳矣;亦只受得臟腑之清氣,受不得臟腑之病氣,病氣乾之,亦嗆而咳矣。”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臟腑之病氣,均可引起肺氣不清失於宣肅,迫氣上逆而作咳。
1·外邪襲肺
外感六淫,從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氣被束,肺失肅降,《河間六書·咳嗽論》謂:“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於四時生氣不同,因而人體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區別。風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先導,或挾寒,或挾熱,或挾燥,其中尤以風邪挾寒者居多。張景岳說:“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
內邪乾肺
臟腑功能失於調節,影響及肺。可分其他臟腑病變涉及於肺和肺臟自病兩端。它髒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條達,氣鬱化火,氣火循經上逆犯肺;或由飲食不當,嗜食菸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過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運,痰濁內生,上乾於肺,阻塞氣道,均可使肺氣上逆而作咳。因肺臟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種疾病遷延不愈,肺臟虛弱,陰傷氣耗,肺主氣的功能失常,以致肅降無權,而上逆作咳。
病機
論外感或內傷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臟受病,由肺氣不清失於宣肅所致,故《景岳全書·咳嗽》說:“咳證雖多,無非肺病。”《醫學心悟》指出:“肺體屬金,譬若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搏之火自內攻之則亦鳴。”提示咳嗽是內、外病邪犯肺,肺臟為了祛邪外達所產生的一種病理反應。
外感咳嗽屬於邪實,為外邪犯肺,肺氣壅遏不暢所致,若不能及時使邪外達,可進一步發生演變轉化,表現風寒化熱、風熱化燥,或肺熱蒸液成痰等情況。
內傷咳嗽多屬邪實與正虛並見。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但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實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煉液灼津為痰。他髒及肺者,多因邪實導致正虛,如肝火犯肺每見氣火耗傷肺津,煉液為痰。痰濕犯肺者,多因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反而聚為痰濁,上貯於肺,肺氣窒塞,上逆為咳。若病久,肺脾兩虛,氣不化津,則痰濁更易滋生,此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道理。甚者病延及腎,由咳至喘。如痰濕蘊肺,遇外感而引觸,轉從熱化,則可表現為痰熱咳嗽;若轉從寒化,則可表現為寒痰咳嗽。至於肺臟自病的咳嗽則多因虛致實。如肺陰不足每致陰虛火旺,灼津為痰,肺失濡潤,氣逆作咳,或肺氣虧虛,肅降無權,氣不化津,津聚成痰,氣逆於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還可相互影響為病,病久則邪實轉為正虛。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覆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轉為內傷咳嗽;肺臟有病,衛外不固,易受外邪引發或加重,特別在氣候變化時尤為明顯。久則從實轉虛,肺臟虛弱,陰傷氣耗。由此可知,咳嗽雖有外感、內傷之分,但有時兩者又可互為因果。
診斷
1.咳逆有聲,或伴咽癢咯痰。
3.急性期,周圍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4. 聽診可聞及兩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乾濕性吸音。
5.肺部X統攝片檢查正常或肺紋理增粗。
鑑別診斷
哮病、喘證
哮病和喘證雖然也會兼見咳嗽,但各以哮、喘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哮病主要表現為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發作與緩解均迅速。喘證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症狀。
肺脹
有久患咳、喘、哮等病證不愈的病史。在咳嗽的同時,並有胸部膨滿,喘咳上氣,煩躁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體浮腫等症,病情纏綿,經久難愈。
肺癆
咳嗽是肺癆的主要症狀之一,其特點為乾咳,或痰中帶血,或咯血痰,常伴有低熱、盜汗、消瘦等症。X線胸部檢查常能確定病灶所在。
肺癌
常以咳嗽或咯血為主要症狀,多發於40歲以上吸菸男性,咳嗽多為刺激性嗆咳,病情發展迅速,呈惡液質,肺部X線檢查及痰細胞學檢查有助於確診。
辨證要點
辨外感內傷
辨證候虛實
治療原則
咳嗽的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
內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補虛,標本兼顧,分清虛實主次處理。
咳嗽的治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斂澀留邪,當因勢利導,候肺氣宣揚則咳嗽自止;內傷咳嗽應防宣散傷正,從調護正氣著眼。咳嗽是人體祛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治療決不能單純見咳止咳,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
辨證施治
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三拗湯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黃、荊芥疏風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氣;紫菀、白前、百部、陳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癢甚者,加牛蒡子、蟬退祛風止癢;鼻塞聲重加辛夷花、蒼耳子宣通鼻竅;若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濕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鬱熱,熱為寒遏,咳嗽音嘎,氣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或有身熱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解表清里。
2.風熱犯肺
症狀: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嘎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肢楚,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桑菊飲。 本方用桑葉、菊花、薄荷疏風散邪,宣透風熱,杏仁、桔梗、甘草輕宣肺氣,祛痰止咳;連翹、蘆根清熱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葉、浙貝母清宣肺氣,化痰止咳;肺熱內盛加黃芩、知母清肺泄熱;咽痛、聲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熱利咽;若風熱傷絡,見鼻衄或痰中帶血絲者,加白茅根、生地涼血止血;夏令挾暑加六一散、鮮荷葉清解暑熱。
3.風燥傷肺
症狀:喉癢乾咳,連聲作嗆,咽喉乾痛,後鼻乾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乾,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乾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藥:桑杏湯。 方中桑葉、豆豉疏風解表,清宣燥熱;杏仁、象貝母肅肺止咳;南沙參、梨皮、山桅清熱潤燥生津。 若津傷較甚者加麥冬、玉竹滋養肺陰;熱重者前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熱;痰中夾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 另有涼燥傷肺證,乃燥證與風寒並見,表現乾咳少痰或無痰,咽乾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首薄白而乾等症。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藥用蘇葉、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花、款冬花、百部、甘草溫潤止咳。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以解表發汗。
內傷咳嗽
1.痰濕蘊肺
症狀:咳嗽反覆發作,咳聲重濁,胸悶氣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痰出則憋減咳輕。常伴脘悶,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方藥:二陳湯會三子養親湯。 方用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以三子養親湯降氣化痰以止咳。方中以白芥子溫肺利氣,暢隔消痰;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則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氣順。蘇子長於降氣,氣逆不降者以此為主;白芥子長於暢隔,脅痛痰多者以此為主;萊菔子長於消食導滯,食少脘痞者以此為主。三者皆行氣祛痰之藥,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長。 若寒痰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乾薑、細辛以溫肺化痰;脾虛證候明顯者加黨參、白朮以健脾益氣。症情平穩後可取六君子湯加減以資調理。
2.痰熱郁肺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方藥:清金化痰湯。 方中用黃芩、山梔、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熱;茯苓、貝母、栝樓、桔梗、陳皮、甘草化痰止咳;麥冬養陰潤肺以寧咳。若痰熱鬱蒸,痰黃如膿或有熱腥味,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象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熱;胸滿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藶子、大黃瀉肺通腑以逐痰;痰熱傷津,口乾,舌紅少津配北沙參、天冬、花粉養陰生津。
3.肝火犯肺
治法:清肝瀉肺,化痰止咳。
方藥: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 方中用青黛、海蛤殼清肝化痰;黃芩、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粳米、甘草和中養胃,使瀉肺而不傷脾胃。二方相合,使氣火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梔、丹皮清肝瀉火;胸悶氣逆,加葶藶子、栝蔞利氣降逆;胸痛配鬱金、絲瓜絡理氣和絡;痰粘難咯加海浮石、貝母、冬瓜仁清熱豁痰;火郁傷津,咽燥口乾,咳嗽日久不減,酌加北沙參、百合、麥冬、訶子養陰生津斂肺。
4.肺陰虧耗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湯。 方中重用北沙參、麥冬甘寒生津,清養肺胃為主藥;玉竹助主藥甘寒生津,養陰潤燥以為輔,天花粉清肺潤燥,養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葉輕清宣透,以散燥熱;甘草瀉火和中,調和諸藥共為佐使,諸藥配伍,共奏清養肺胃,生津潤燥之功,乃甘寒之法。 若久熱久咳,是肺中燥熱較甚,又當加地骨皮以瀉肺清熱。咳劇加川貝母、甜杏仁、百部潤肺止咳;若肺氣不斂,咳而氣促,加五味子、訶子以斂肺氣;低熱,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虛熱;盜汗,加糯稻根須、浮小麥以斂汗;咯吐黃痰,加海蛤粉、知母、黃芩清熱化痰;痰中帶血,加丹皮、山梔、藕節清熱涼血止血。
五臟皆可咳
據《黃帝內經》記載,咳嗽並不一定都是因為肺的原因,其中肝,心,脾,肺,腎的疾病都有可能與咳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