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是2009年2月1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醫師資格考試專家組。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
  • 作者:中醫師資格考試專家組
  • ISBN:9787802315891
  • 類別:醫學 >> 醫學類考試 >> 執業醫師
  • 頁數: 956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分綜合筆試和實踐技能考試兩部分。綜合筆試部分採取標準化考試方式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承擔國家一級的具體考試工作。實踐技能考試由省級醫師資格考試領導小組組織實施。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及習題集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組織相關專家編寫,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唯一推薦的考試用書。本次編寫我們大量聽取廣大考生的意見和建議,總結以前各版本的成功經驗,避免了既往的不足。
一、專家組成員都是長期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教授或主任醫師,他們在學術上有較高造詣,同時他們掌握醫師資格考試規律,即“會考試”,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把握考試的重點,知道“考什麼”,二是“會出題”,即所出習題較為規範。因此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及習題集能較好地貼近考試大綱,將大綱要求的知識點完整地體現出來。
二、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完全按照考試大綱的單元、細目編寫。習題集按單元列出,每單元後附參考答案。習題集完全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規定的題型編寫,基本覆蓋了考試大綱所要求的知識點。
三、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習題分A1、A2、B1三型。A1型題的試題形式是題乾以論述題形式出現(或為敘述式,或為問答式),答題時,要求在5個備選答案(A、B、c、D、E)中肯定或否定一項,作為正確答案。A2型題的試題形式是以一個簡要病例或兩個相關因素作為題乾,後面是與題乾相關的5個備選答案(A、B、c、D、E),答題時,要求從中選擇一項作為正確答案。B1型又稱配伍題,其試題結構是,每組試題由5個備選答案(A、B、C、D、E)與兩個題乾組成,5個備選答案(A、B、c、D、E)在前,題乾在後,答題時,要求為每個題乾選擇一項作為正確答案,每個備選答案可以選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一次不選。

目錄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單元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第二單元 精氣學說
第三單元 陰陽學說
第四單元 五行學說
第五單元 五臟
第六單元 六腑
第七單元 奇恆之腑
第八單元 氣血津液
第九單元 經絡
第十單元 病因
第十一單元 發病
第十二單元 病機
第十三單元 防治原則
中醫診斷學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二單元 問診
第三單元 望診
第四單元 望舌
第五單元 聞診
第六單元 脈診
第七單元 按診
第八單元 八綱
第九單元 病性辨證
第十單元 臟腑辨證
中藥學
第一單元 藥性理論
第二單元 中藥的配伍
第三單元 中藥的用藥禁忌
第四單元 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第五單元 解表藥
第六單元 清熱藥
第七單元 瀉下藥
第八單元 祛風濕藥
第九單元 化濕藥
第十單元 利水滲濕藥
第十一單元 溫里藥
第十二單元 理氣藥
第十三單元 消食藥
第十四單元 驅蟲藥
第十五單元 止血藥
第十六單元 活血化瘀藥
第十七單元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八單元 安神藥
第十九單元 平肝息風藥
第二十單元 開竅藥
第二十一單元 補虛藥
第二十二單元 收澀藥
第二十三單元 攻毒殺蟲止癢藥
方劑學
第一單元 總論
第二單元 解表劑
第三單元 瀉下劑
第四單元 和解劑
第五單元 清熱劑
第六單元 祛暑劑
第七單元 溫里劑
第八單元 補益劑
第九單元 固澀劑
第十單元 安神劑
第十一單元 開竅劑
第十二單元 理氣劑
第十三單元 理血劑
第十四單元 治風劑
第十五單元 治燥劑
第十六單元 祛濕劑
第十七單元 祛痰劑
第十八單元 消食劑
第十九單元 驅蟲劑
針灸學
第一單元 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二單元 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套用
第三單元 腧穴的分類
第四單元 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
第五單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六單元 手太陰肺經、穴
第七單元 手陽明大腸經、穴
第八單元 足陽明胃經、穴
第九單元 足太陰脾經、穴
第十單元 手少陰心經、穴
第十一單元 手太陽小腸經、穴
第十二單元 足太陽膀胱經、穴
第十三單元 足少陰腎經、穴
第十四單元 手厥陰心包經、穴
第十五單元 手少陽三焦經、穴
第十六單元 足少陽膽經、穴
第十七單元 足厥陰肝經、穴
第十八單元 督脈、穴
第十九單元 任脈、穴
第二十單元 常用奇穴
第二十一單元 毫針刺法
第二十二單元 常用灸法
第二十三單元 其他針法
第二十四單元 針灸治療
第二十五單元 頭面軀體痛證
第二十六單元 內科病證
第二十七單元 婦兒科病證
第二十八單元 皮外骨傷、五官科病證
中醫內科學
第一單元 感冒
第二單元 咳嗽
第三單元 哮病
第四單元 喘證
第五單元 肺癰
第六單元 心悸
第七單元 胸痹
第八單元 不寐
第九單元 癲狂
第十單元 癇病
第十一單元 胃痛
第十二單元 嘔吐
第十三單元 腹痛
第十四單元 泄瀉
第十五單元 痢疾
第十六單元 便秘
第十七單元 脅痛
第十八單元 黃疸
……
中醫外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兒科學
診斷學基礎
傳染病學
內科學
醫學倫理學
衛生法規
中醫基礎理論部分
第一單元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細目一:整體觀念
要點:
1.整體觀念的概念
2.整體觀念的內容
細目二:辨證論治
要點:
1.症、證、病的概念
2.辨證論治的概念
3.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第二單元 精氣學說
細目一:精氣學說的概念
要點:
1.精的概念
2.氣的概念
細目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要點:
1.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氣的運動變化
3.精氣是天地萬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細目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要點:
1.構建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
2.構建中醫學整體觀念
第三單元 陰陽學說
細目一:陰陽學說的概念
要點:
1.陰陽和陰陽學說的含義
2.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細目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要點:
1.陰陽的對立制約
2.陰陽的互根互用
3.陰陽的交感互藏
4.陰陽的消長平衡
5.陰陽的相互轉化
細目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要點:
1.在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套用
2.在病理方面的套用
3.在疾病診斷方面的套用
4.在疾病治療方面的套用
第四單元 五行學說
細目一:五行學說的概念
要點:
1.五行和五行學說的含義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與現象的五行歸類
細目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要點:
1.五行相生與相剋的概念和次序
2.五行制化的概念與規律
3.五行相乘與相侮的概念和次序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細目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要點:
1.在生理方面的套用
2.在病理方面的套用
3.在疾病診斷方面的套用
4.在疾病治療方面的套用
第五單元 五臟
細目一:五臟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要點:
1.心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5.腎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細目二:五臟之間的關係
要點:
1.心與肺的關係
2.心與脾的關係
3.心與肝的關係
4.心與腎的關係
5.肺與脾的關係
6.肺與肝的關係
7.肺與腎的關係
8.肝與脾的關係
9.肝與腎的關係
10.脾與腎的關係
細目三:五臟與五體、五官九竅、五志、五液和五時的關係
要點:
1.五臟與五體的關係
2.五臟與五官九竅的關係
3.五臟與五志的關係
4.五臟與五液的關係
5.五臟的外華
6.五臟與五時的關係
第六單元 六腑
細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點:
1,膽的生理功能
2,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徵
3,小腸的生理功能
4,大腸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特徵
細目二:六腑與五臟之間的關係
要點:
1.心與小腸的關係
2.肺與大腸的關係
3.脾與胃的關係
4.肝與膽的關係
5.腎與膀胱的關係
第七單元 奇恆之腑
細目一:腦
要點:
1.腦的生理功能
2.腦與五臟的關係
細目二:女子胞
要點: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與臟腑經脈的關係
第八單元 氣、血、津液
細目一:氣
要點:
1.人體之氣的概念
2.人體之氣的生成
3.人體之氣的運動
4.人體之氣的功能
5.人體之氣的分類
細目二:血
要點: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運行
細目三:津液
要點: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謝
3.津液的功能
細目四: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要點:
1.氣與血的關係
2.氣與津液的關係
3.血與津液的關係
第九單元 經絡
細目一:經絡學說
要點:
1.經絡的基本概念
2.經絡系統的組成
細目二:十二經脈
要點:
1.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2.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3.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4.十二經脈的表里關係
5.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細目三:奇經八脈
要點:
1.奇經八脈的特點
2.奇經八脈的主要功能
3.督脈、任脈、沖脈、帶脈、蹺脈和維脈的基本功能
細目四: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要點:
1.經別的概念
2.別絡的概念
3.經筋的概念
4.皮部的概念
細目五: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經絡學說的套用
要點:
1.經絡的生理功能
2.經絡學說的套用
第十單元 病因
細目一:六淫
要點: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
3.風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4.寒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5.暑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6.濕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7.燥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8.火(熱)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細目二:癘氣
要點:
1.癘氣的概念
2.癘氣的致病特點
細目三:七情內傷
要點:
1.七情的基本概念
2.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細目四:飲食失宜
要點:
1.飲食不節
2.飲食不潔
3.飲食偏嗜
細目五:勞逸失度
要點:
1.過度勞累
2.過度安逸
細目六:痰飲
要點:
1.痰飲的概念
2.痰飲的致病特點
細目七:瘀血
要點: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點
細目八:結石
要點:
1.結石的概念
2.結石的致病特點
第十一單元 發病
細目一:發病基本原理
要點:
1.正氣與邪氣的概念
2.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
3.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細目二: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要點:
1.環境與發病
2.體質與發病
3.精神狀態與發病
細目三:發病類型
要點:
1.感邪即發
2.徐發
3.伏而後發
4.繼發
5.合病與並病
6.復發
第十二單元 病機
細目一:邪正盛衰
要點:
1.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2.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細目二:陰陽失調
要點:
1.陰陽偏盛
2.陰陽偏衰
3.陰陽互損
4.陰陽格拒
5.陰陽亡失
細目三:氣血失常
要點:
1.氣的失常
2.血的失常
3.氣血關係失調
細目四:津液代謝失常
要點:
1.津液不足
2.津液輸布、排泄障礙
3.津液與氣血關係失調
細目五:內生“五邪”
要點:
1.風氣內動
2.寒從中生
3.濕濁內生
4.津傷化燥
5.火熱內生
細目六:疾病傳變
要點:
1.疾病傳變的形成
2.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第十三單元 防治原則
細目一:預防
要點: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變
細目二:治則
要點:
1.正治與反治
2.治標與治本
3.扶正與祛邪
4.調整陰陽
5.調理氣血
6.三因制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