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中醫辨證論治的角度出發,針對咳嗽的病因,病機,治療法則以及臨床證型分篇進行介紹,著重介紹咳嗽的治療法則與分型辨證。治療法則中分別介紹了汗法、吐法,下法、消法,補法,和法、溫法,清法以及收斂法在咳嗽中的套用。辨證分型中主要介紹外感咳嗽及內傷咳嗽,同時還對內損咳嗽、痰飲咳嗽、血瘀咳嗽、食積咳嗽及婦人特殊時期的咳嗽進行了闡述,既有理論的總結,又結合臨床案例加以說明,臨床實用性強,適合中醫臨床醫師、基層醫務人員及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名家咳嗽防治經驗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頁數:241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軍醫出版社
- 作者:柏正平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172186, 750917218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醫名家咳嗽防治經驗》主要介紹了各種治法在咳嗽中的套用,並對外感咳嗽、內傷咳嗽以及痰飲咳嗽、血瘀咳嗽、食積咳嗽等進行了闡述,既有理論的總結,也有一些臨床中醫家的醫案及筆者自己的臨證醫案。書中存在的錯誤與不足之處,尚祈諸賢達惠以校正。
作者簡介
柏正平,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現擔任湖南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委員,湖南省幹部保健專家,湖南省自然科學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專家,湖南省衛生系統高級職稱評審專家。
從事中醫藥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餘年,擅長運用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方法防治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先後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6項,發表學術論文45篇。主編《中藥套用講記》《中成藥家庭使用全解》等著作5部;主持中藥新藥“複方葶藶子膠囊”“柴芍乳消片”的研製與開發。
從事中醫藥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餘年,擅長運用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方法防治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先後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6項,發表學術論文45篇。主編《中藥套用講記》《中成藥家庭使用全解》等著作5部;主持中藥新藥“複方葶藶子膠囊”“柴芍乳消片”的研製與開發。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說 1
第一節 中醫對咳嗽的認識 1
第二節 咳嗽的病因病機 8
一、外感咳嗽 9
二、內傷咳嗽 10
第三節 咳嗽的治療法則 12
一、汗法 12
二、吐法 16
三、下法 20
四、消法 26
五、補法 29
六、和法 38
七、溫法 43
八、清法 46
九、收斂法 51
第二章 外感咳嗽 56
第一節 外感風邪咳嗽 58
一、風寒咳嗽 58
二、風熱咳嗽 65
三、風燥咳嗽 69
四、風濕咳嗽 73
第二節 外感寒邪咳嗽 74
一、風寒咳嗽 75
二、外感寒邪化熱咳嗽 75
三、外感寒濕咳嗽 78
第三節 外感暑邪咳嗽 80
第四節 外感濕邪咳嗽 86
第五節 外感燥邪咳嗽 91
一、涼燥咳嗽 93
二、溫燥咳嗽 95
第六節 外感火(熱)邪咳嗽 97
第七節 外感溫邪咳嗽 101
第三章 內傷咳嗽 105
第一節 對“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認識 105
一、肺咳 109
二、心咳 124
三、脾咳 130
四、肝咳 139
五、腎咳 144
六、胃咳 149
七、膀胱咳 155
八、大腸咳 163
九、膽咳 165
十、三焦咳 168
十一、小腸咳 172
第二節 內損咳嗽 172
一、肺脹咳嗽 172
二、肺癰咳嗽 181
三、肺癆咳嗽 191
四、肺痿咳嗽 199
第四章 痰飲咳嗽 206
第一節 概說 206
第二節 痰咳 208
第三節 飲咳 213
第五章 血瘀咳嗽 218
第一節 概說 218
第二節 治則 219
第六章 食積咳嗽 224
第一節 概說 224
第二節 治則 225
第七章 婦人咳嗽 231
第一節 經期咳嗽 231
第二節 妊娠咳嗽 235
第三節 產後咳嗽 238
一、病因病機 238
二、臨證分型 239
第一節 中醫對咳嗽的認識 1
第二節 咳嗽的病因病機 8
一、外感咳嗽 9
二、內傷咳嗽 10
第三節 咳嗽的治療法則 12
一、汗法 12
二、吐法 16
三、下法 20
四、消法 26
五、補法 29
六、和法 38
七、溫法 43
八、清法 46
九、收斂法 51
第二章 外感咳嗽 56
第一節 外感風邪咳嗽 58
一、風寒咳嗽 58
二、風熱咳嗽 65
三、風燥咳嗽 69
四、風濕咳嗽 73
第二節 外感寒邪咳嗽 74
一、風寒咳嗽 75
二、外感寒邪化熱咳嗽 75
三、外感寒濕咳嗽 78
第三節 外感暑邪咳嗽 80
第四節 外感濕邪咳嗽 86
第五節 外感燥邪咳嗽 91
一、涼燥咳嗽 93
二、溫燥咳嗽 95
第六節 外感火(熱)邪咳嗽 97
第七節 外感溫邪咳嗽 101
第三章 內傷咳嗽 105
第一節 對“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認識 105
一、肺咳 109
二、心咳 124
三、脾咳 130
四、肝咳 139
五、腎咳 144
六、胃咳 149
七、膀胱咳 155
八、大腸咳 163
九、膽咳 165
十、三焦咳 168
十一、小腸咳 172
第二節 內損咳嗽 172
一、肺脹咳嗽 172
二、肺癰咳嗽 181
三、肺癆咳嗽 191
四、肺痿咳嗽 199
第四章 痰飲咳嗽 206
第一節 概說 206
第二節 痰咳 208
第三節 飲咳 213
第五章 血瘀咳嗽 218
第一節 概說 218
第二節 治則 219
第六章 食積咳嗽 224
第一節 概說 224
第二節 治則 225
第七章 婦人咳嗽 231
第一節 經期咳嗽 231
第二節 妊娠咳嗽 235
第三節 產後咳嗽 238
一、病因病機 238
二、臨證分型 239
序言
咳嗽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症狀表現雖不複雜,然治療欲得效如桴鼓,則須臨證探其病因,究其病機為先。未嘗如是者,或事倍功半,或貽誤病家,終成痼疾。
正如岳美中先生云:“咳嗽一證,雖非大病,治不得法,亦纏綿難愈。”為什麼咳嗽這樣一個看似極普通的證候會這般纏綿難治?究其原由,與岳老所說的“治不得法”很有關係。所以,古代就有“名家不治咳,治咳臉丟光”的說法。《串雅》序中有“李防禦治嗽得官,傳
方於下走”的故事,說的是偌大一個太醫院,高手雲集,卻治不了皇妃的一個咳嗽,最後不得不求方於鈴醫。可見,咳嗽一證絕不可小視,值得認真探討。
我從事中醫臨床幾十年,而又以中醫呼吸方面為主,故門診基本上都是以咳嗽為主症的患者。在這些年的臨床工作中,深感“千方易得,一效難求”的困惑,也深感“辨證準確,效如桴鼓”的喜悅。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成功中不斷追求更快、更廉價的處方。
作為一個帶著“教授”頭銜的中醫,時常有學生問我治療咳嗽有沒有什麼秘方,我很遺憾地告訴他們:“中醫辨證準確,處處都是秘方;辨證不準確,方方皆無用處。”即便如此,很多學生仍非常失望,誤以為我這個老師有所隱瞞,不將“秘方”外傳,有時真是哭笑不得。
我一直認為,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床,而臨床取決於中醫的療效,療效又決定於辨證施治這個核心。就咳嗽而言,臨床中不可見咳治咳,更不可只知宣肺,清肺,化痰,止咳。用宣肺,清肺應有相應的脈症。目前,有些中醫師治療咳嗽動輒生硬地套用西醫消炎的思路投以寒涼之劑,療效自然難如人意。因此,中醫治療咳嗽,應該強調審因論治,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筆者本著對中醫事業的熱愛,在繁忙的臨床工作及院務工作之餘,參考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幾十年的臨床體會,從傳統中醫辨證施治的角度編寫了這本以咳嗽為主題的著作。全書主要介紹了各種治法在咳嗽中的套用,並對外感咳嗽、內傷咳嗽以及痰飲咳嗽,血瘀咳嗽,食積咳嗽等進行了闡述,既有理論的總結,也有一些臨床中醫家的醫案及筆者自己的臨證醫案。書中存在的錯誤與不足之處,尚祈諸賢達惠以校正。
正如岳美中先生云:“咳嗽一證,雖非大病,治不得法,亦纏綿難愈。”為什麼咳嗽這樣一個看似極普通的證候會這般纏綿難治?究其原由,與岳老所說的“治不得法”很有關係。所以,古代就有“名家不治咳,治咳臉丟光”的說法。《串雅》序中有“李防禦治嗽得官,傳
方於下走”的故事,說的是偌大一個太醫院,高手雲集,卻治不了皇妃的一個咳嗽,最後不得不求方於鈴醫。可見,咳嗽一證絕不可小視,值得認真探討。
我從事中醫臨床幾十年,而又以中醫呼吸方面為主,故門診基本上都是以咳嗽為主症的患者。在這些年的臨床工作中,深感“千方易得,一效難求”的困惑,也深感“辨證準確,效如桴鼓”的喜悅。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成功中不斷追求更快、更廉價的處方。
作為一個帶著“教授”頭銜的中醫,時常有學生問我治療咳嗽有沒有什麼秘方,我很遺憾地告訴他們:“中醫辨證準確,處處都是秘方;辨證不準確,方方皆無用處。”即便如此,很多學生仍非常失望,誤以為我這個老師有所隱瞞,不將“秘方”外傳,有時真是哭笑不得。
我一直認為,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床,而臨床取決於中醫的療效,療效又決定於辨證施治這個核心。就咳嗽而言,臨床中不可見咳治咳,更不可只知宣肺,清肺,化痰,止咳。用宣肺,清肺應有相應的脈症。目前,有些中醫師治療咳嗽動輒生硬地套用西醫消炎的思路投以寒涼之劑,療效自然難如人意。因此,中醫治療咳嗽,應該強調審因論治,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筆者本著對中醫事業的熱愛,在繁忙的臨床工作及院務工作之餘,參考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幾十年的臨床體會,從傳統中醫辨證施治的角度編寫了這本以咳嗽為主題的著作。全書主要介紹了各種治法在咳嗽中的套用,並對外感咳嗽、內傷咳嗽以及痰飲咳嗽,血瘀咳嗽,食積咳嗽等進行了闡述,既有理論的總結,也有一些臨床中醫家的醫案及筆者自己的臨證醫案。書中存在的錯誤與不足之處,尚祈諸賢達惠以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