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Madhyamaka^lam!ka^raka^rika^。寂護(梵 S/a^ntaraks!ita)著。全書共九十七頌,第一頌強調一切法無自性,猶如影像。第二至六十二頌闡明第一頌之宗旨。六十三頌以下則敘述一切法無自性,並以世俗諦及勝義諦,來論述如何以論理學之法說明其得以成立。(中觀莊嚴論の解讀序說(山口益)、中觀莊嚴論注の和襉研究(一鄉正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觀莊嚴論
- 梵名:Madhyamaka^lam!ka^raka^rika^
- 出處:佛光大辭典
- 意思:一切法無自性,猶如影像
中土教授,藏傳教授,
中土教授
FROM:【佛光大辭典】
瑜伽行中觀派之祖寂護著。乃繼承以清辨為首的自立論證派的中觀學說,再運用月稱的論理學及認識論之體系下的論理學方法,在偏重觀思想之下,企圖綜合中觀與唯識思想的一部論著。
全書計九十七頌,首頌強調一切法無自性,猶如影像。第二至六十二頌,依據第一頌的理念,透過對諸學派的批判而明示正理。其批判的對象,除勝論學派、有部的極微說之外,重心仍在識論;即駁斥認為識有相(a^ka^ra,形象)的有相說,以及無相的無相說。透過這一批判,以顯示一切存在皆無單一性。
第六十三頌以下,一面論述一切無自性的論理學方法如何得以存立,一面論述世俗諦與勝義諦的關係,以揭示瑜伽行中觀派的學說。
本書沒有漢譯,梵本今亦不存,僅由若干論書所引用處知其片斷。全書僅有西藏譯本。註疏有寂護自著的《注》,以及其弟子蓮華戒的《細疏》;也只有西藏譯本。
[參考資料] 一鄉正道《中觀莊嚴論の研究》;《中觀思想》第一章(《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3});山口益〈中觀莊嚴論の解讀序說〉(《乾潟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藏傳教授
在此應當追隨前輩智者們的傳統對著論五本略作說明:
一、由誰所造:此論是靜命論師所撰著的。人們眾口一詞、無有爭議地共稱:尊者智慧超群、戒律清淨、品行高尚的豐功偉績獨占鰲頭,最終成就了至高無上的果位,是印藏兩地宛如日月般遐邇聞名的大阿闍黎。
二、為誰而著:此論是為了那些力求對所有大乘論典之義獲得以正理引發、不被他奪、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諸位後學者而撰著。
三、屬何範疇:此論歸屬於大乘總的教法,尤其是《月燈經》等諸甚深經部的範疇內。
四、全論內容:通過二理(即世俗理與勝義理)明確開顯二諦無倒真如所攝的道理。
五、有何必要:為令輕而易舉對整個大乘的教義獲得定解進而證得殊勝菩提。
接下來對此著論五本略微廣述:
一、關於此論的作者靜命菩薩,《文殊根本續》中有對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諸婆羅門的一段授記,而在講到精勤持戒者的開頭時雲:“本師教典於人間,末時世界衰落際,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無疑現於世。”當然,這其中只是籠統地總說了會有數多精勤持戒之王或主尊出世。而在分別授記諸多大德的行文中,又雲:“名謂巴者宣淨戒。”顯而易見,這其中已對尊者(菩提薩埵)之名的首字作了明示。在此續的結尾又授記這所有大德均修成密宗而證菩提。在《楞伽經》中指出:在未來之時,當外道的邪見紛紛湧現之時,猶如對治般的高僧大德將會出世。此經雲:“此後未來時,導師名智慧,開顯五所知,大勇士現世。”其中的“智慧”實際上是靜命論師的別名,這是前代諸位智者眾口一聲的解釋。由此可知,“靜命”顯然是尊者出家的法名。另外也有迥然不同的多種稱呼。所謂的“開顯五所知”,其實是在授記(靜命論師)以理抉擇五法進而將所有大乘歸結為同一密意的這一點。
《三摩地王經》中也雲:“末法濁世菩薩勇士者,護持如來教之此勝法,彼等吾子末時護正法,千萬佛皆交付與彼等。”可以明顯看出,此經中已經完整地指出了“摩訶薩埵繞卡達”的全名,靜命論師的尊名如果用梵語來讀就是如此。此處如若也同樣讀成“末法濁世摩訶薩埵者”就比較容易理解;而所謂的“繞卡達”可以解釋為維生或護持。因而,通過此名詞也使所表達的意義一同顯露出來了,因為(一句話)能引出直接之義、間接之義、言外之義等多種含義,這就是佛語的特點。靜命阿闍黎通過卓越的理證智慧(無誤抉擇)以上兩部經的無垢意趣,進而開創了兩大宗軌(合一之宗),由此可見,這兩部經中授記的原因也在於此。
摘自中觀莊嚴論全釋—《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恭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