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

中西醫結合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

《中西醫結合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是200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醫師資格考試專家組。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西醫結合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
  • 作者:中醫師資格考試專家組
  • ISBN:9787802315914
  • 定價:117.00元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2-1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大綱變化,目錄,

內容簡介

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分綜合筆試和實踐技能考試兩部分。綜合筆試部分採取標準化考試方式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承擔國家一級的具體考試工作。實踐技能考試由省級醫師資格考試領導小組組織實施。
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及習題集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組織相關專家編寫,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唯一推薦的考試用書。本次編寫我們大量聽取廣大考生的意見和建議,總結以前各版本的成功經驗,避免了既往的不足。
一、專家組成員都是長期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教授或主任醫師,他們在學術上有較高造詣,同時他們掌握醫師資格考試規律,即“會考試”,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把握考試的重點,知道“考什麼”,二是“會出題”,即所出習題較為規範。因此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及習題集能較好地貼近考試大綱,將大綱要求的知識點完整地體現出來。
二、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完全按照考試大綱的單元、細目編寫。習題集按單元列出,每單元後附參考答案。習題集完全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規定的題型編寫,基本覆蓋了考試大綱所要求的知識點。
三、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習題分A1、A2、B1三型。A1型題的試題形式是題乾以論述題形式出現(或為敘述式,或為問答式),答題時,要求在5個備選答案(A、B、C、D、E)中肯定或否定一項,作為正確答案。A2型題的試題形式是以一個簡要病例或兩個相關因素作為題乾,後面是與題乾相關的5個備選答案(A、B、C、D、E),答題時,要求從中選擇一項作為正確答案。B1型又稱配伍題,其試題結構是,每組試題由5個備選答案(A、B、C、D、E)與兩個題乾組成,5個備選答案(A、B、C、D、E)在前,題乾在後,答題時,要求為每個題乾選擇一項作為正確答案,每個備選答案可以選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一次不選。

大綱變化

2013年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較之前大綱變化了很多,具體在哪裡方面發生了變化,通過整理和對比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信息,得出了下面幾大變化點,

一、中醫基礎理論變化

新大綱增加了“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生理特點及臨床意義,也增加了“十二經脈偱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點”增加了“體質”的構成特點和其套用等相關知識點,同時也增加了“養生與壽夭”相關的知識點。其他變化不大。
二、中醫診斷學變化
新大綱增加了神亂的臨床表現和意義,增加了面腫、腮腫及口眼喎斜等相關內容,在望診中新大綱添加的內容還是相對多一點的。新大綱刪除瞭望囟門、頭形的內容,在氣病辨證中增家樂很多內容,對於臟腑辨證的內容比以前考查的更加詳細了。
三、中藥學變化
新大綱比較側重中藥的臨床使用,如使用注意事項比以前明顯增加,臨證用藥配伍等都可以體現。今年考查的藥物略有減少,如新大綱刪除了“生薑”的功效、“柴胡”的用法。但是增加了很多同類易混藥物的對比,如薄荷與牛蒡子、桑葉與菊花等,幾乎每一章節都有涉及同類易混藥物的對比。在清熱藥中增加的藥物不少,有“玄參”、“赤芍”、“天花粉”等的使用注意事項。在攻下藥中刪除了“蘆薈”的功效、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綜合分析,在中藥每個章節幾乎都有藥物考查的增減,但是同時幾乎每章節都增加了同類易混藥物的功效、使用注意、主治病證等的考查,在這點需要大家特別注意。藥物的考查都有稍小的變化。
四、方劑學變化
新大綱在緒論部分增加了各種常用劑型的考查,在方劑的考查中變化比較大,刪除了很多方子的考查,如“小青龍湯”、“止嗽散”、“十棗湯”、“濟川煎”、“大柴胡湯”、“痛瀉要方”、“竹葉石膏湯”、“當歸六黃湯”等,增加的方子比較少,如增加了“大青龍湯”等。而且新大綱比較注重考查方劑的配伍意義,應該多加注意。

目錄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單元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第二單元 精氣學說
第三單元 陰陽學說
第四單元 五行學說
第五單元 五臟
第六單元 六腑
第七單元 奇恆之腑
第八單元 氣、血、津液
第九單元 經絡
第十單元 病因
第十一單元 發病
第十二單元 病機
第十三單元 防治原則
中醫診斷學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二單元 問診
第三單元 望診
第四單元 望舌
第五單元 聞診
第六單元 脈診
第七單元 按診
第八單元 八綱
第九單元 病性辨證
第十單元 臟腑辨證
中藥學
第一單元 藥性理論
第二單元 中藥的配伍
第三單元 中藥的用藥禁忌
第四單元 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第五單元 解表藥
第六單元 清熱藥
第七單元 瀉下藥
第八單元 祛風濕藥
第九單元 化濕藥
第十單元 利水滲濕藥
第十一單元 溫里藥
第十二單元 理氣藥
第十三單元 消食藥
第十四單元 驅蟲藥
第十五單元 止血藥
第十六單元 活血化瘀藥
第十七單元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八單元 安神藥
第十九單元 平肝息風藥
第二十單元 開竅藥
第二十一單元 補虛藥
第二十二單元 收澀藥
第二十三單元 攻毒殺蟲止癢藥
方劑學
第一單元 總論
第二單元 解表劑
第三單元 瀉下劑
第四單元 和解劑
第五單元 清熱劑
第六單元 祛暑劑
第七單元 溫里劑
第八單元 補益劑
第九單元 固澀劑
第十單元 安神劑
第十一單元 開竅劑
第十二單元 理氣劑
第十三單元 理血劑
第十四單元 治風劑
第十五單元 治燥劑
第十六單元 祛濕劑
第十七單元 祛痰劑
第十八單元 消食劑
第十九單元 驅蟲劑
針灸學
第一單元 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二單元 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套用
第三單元 腧穴的分類
第四單元 腧穴的主治特點
第五單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六單元 手太陰肺經、穴
第七單元 手陽明大腸經、穴
第八單元 足陽明胃經、穴
第九單元 足太陰脾經、穴
第十單元 手少陰心經、穴
第十一單元 手太陽小腸經、穴
第十二單元 足太陽膀胱經、穴
第十三單元 足少陰腎經、穴
第十四單元 手厥陰心包經、穴
第十五單元 手少陽三焦經、穴
第十六單元 足少陽膽經、穴
第十七單元 足厥陰肝經、穴
第十八單元 督脈、穴
第十九單元 任脈、穴
第二十單元 常用奇穴
第二十一單元 毫針刺法
第二十二單元 常用灸法
第二十三單元 針灸治療
第二十四單元 頭面軀體痛證
第二十五單元 內科病證
第二十六單元 婦兒科病證
第二十七單元 皮外骨傷、五官科病證
中西醫結合內科學
第一單元 呼吸系統疾病
第二單元 循環系統疾病
第三單元 消化系統疾病
第四單元 泌尿系統疾病
第五單元 血液及造血系統疾病
第六單元 內分泌與代謝疾病
第七單元 風濕性疾病
第八單元 神經系統疾病
第九單元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中西醫結合外科學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二單元 中醫外科證治概要
第三單元 無菌術
……
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
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藥理學
診斷學基礎
傳染病學
醫學倫理學
衛生法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