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莫家樓渡口

中衛莫家樓渡口,黃河渡口,位於莫家樓。

莫家樓是中衛市黃河邊上的一個村莊,這裡地勢平坦旱澇保收。3000多口人的村子雖小,卻與仁存渡口、石嘴山渡口並稱為寧夏三大官渡。這使得莫家樓既是一個南來北往的水陸交通碼頭,又是一個商貿活躍的集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衛莫家樓渡口
  • 類別:渡口
  • 河流:黃河
  • 地點:莫家樓
概述,渡口歷史,西夏,明朝時期,清朝時期,1906年,1927年,1950年,

概述

上世紀50年代的黃河中衛渡口
寧夏平原濱河大道開通,位於大道之側的莫家樓卻很少引人注目。村子裡,昔日渡口興盛的景象一去不返,村頭的食鹽儲倉早已蒙灰。在黃河上擺渡依靠渡口的年代裡,中衛人總愛講這么一句話:阿們中衛有個莫家樓,半截子入在天裡頭。這句話的背後,是中衛人以莫家樓渡口為驕傲的歷史............

渡口歷史

西夏

西夏定都之後,黃河上的水運達到了歷史高峰,莫家樓的渡口作用也逐漸發揮到極致,從上游而來的貨物經由這裡順河而下,抵達不到200公里遠的西夏國都,從北邊阿拉善草原深處來的商旅、貨物也從這裡渡河,向南進入寧夏中部、南部地區甚至遠抵中原地區,小小的渡口在日漸繁忙中連通了南北商貿往來,在一船船、一筏筏的忙碌中,記錄著寧夏平原第一渡的故事和歷史,描繪著古渡兩岸的生活場景。

明朝時期

整個寧夏平原成了大明王朝的邊境地區,莫家樓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一批批來自內地的戰略物資通過這裡運往黃河北岸的戍邊將士手中。

清朝時期

中衛境內,西起南長灘,東至泉眼山全長114公里的黃河航運再次繁忙,莫家樓成了青海、甘肅、寧夏到包頭的物資水運交通樞紐,尤其是經過黑山峽的險惡水域後,水上商旅或放筏人,都會在這裡歇腳或購買生活所需。乾隆年間,中衛知縣黃恩錫的一首《竹枝詞》描寫了初春時便開始繁忙的莫家樓渡口情景:“解凍河開欲暮春,船家生理趁茲晨。土窯瓷器通寧夏,石炭連船販水濱。”

1906年

內蒙古阿拉善察漢池鹽池作為外債抵押,鹽稅權劃歸比利時國,在距離莫家樓濱河上游幾十公里的中衛新墩渡口設倉銷售,使新墩渡口商業日趨繁榮,莫家樓一時陷入落寞境地。後來,由於鹽運業務擴大,建倉設場需要不少耕地,莫家樓的大鹽商、“盡盛魁”的老店主劉盡善聯絡家鄉人和莫家樓紳士,讓出自家耕地,歡迎鹽務局遷往莫家樓。

1927年

鹽稅權收歸國有,甘肅省中衛鹽務局在莫家樓成立,進行鹽務儲運、督銷等業務,莫家樓再次迎來了繁盛。每年冬天到來年初春,僅從察漢池拉鹽的駱駝,來到莫家樓鹽局的就達近10萬峰次,倉房灌滿鹽後,白花花的鹽只能露天堆放,形成了一個高數丈的銀色“金字塔”,當地人俗稱鹽坨。鹽務局遷到莫家樓,產生了連鎖反應,地產開發帶動建築,建築帶動木工、瓦工、雜工,從而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使莫家樓成了中衛僅次於縣城的繁華之地。
就在莫家樓成立甘肅省中衛鹽務局的同年,為避開騰格里沙漠對公路的侵害,甘肅省政府決定將原寧蘭(銀川至蘭州)古道中衛經沙坡頭、營盤水至蘭州段廢棄,改由莫家樓渡黃河經寺口子、興仁堡、靖遠達蘭州。莫家樓成了水、路運輸的要道,不僅成了西寧、蘭州經寧夏到包頭的水上要津,寧夏平原通往固原、平涼、蘭州、西安的樞紐,南北旱路、東西水路的時空坐標交叉處,便是莫家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占領了中國東北地區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吉蘭泰鹽場向東運輸的道路中斷,中國鹽業市場告急,莫家樓擔負起了內蒙古阿拉善鹽場的鹽運重任,渡口旁的白色“金字塔”也逐步增加。莫家樓的鹽業市場運銷量超過了抗戰前的三倍,加上中衛處於抗戰大後方,相對較安定,成為外地商人蜂擁而來投資的理想選擇。
從蘭州到銀川,莫家樓的三重角色
在莫家樓成立甘肅省中衛鹽務局的當年,為避開騰格里沙漠對公路的侵害,甘肅省政府決定將原寧蘭(銀川至蘭州)古道中衛經沙坡頭、營盤水至蘭州段廢棄,改由莫家樓渡黃河經寺口子、興仁堡、靖遠達蘭州。莫家樓不僅成了西寧、蘭州經寧夏到包頭的水上要津。
莫家樓從單一的渡口角色到渡口和鹽業局的雙重角色,再到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市場的三重角色,吸引了西北乃至華北地區的人來這裡進行商貿流通。解放前,台灣作家林黎曾乘牛皮筏子從蘭州經莫家樓到銀川,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空囊實氣膨膨脹,任重途遙泛大荒。湍急凝神穿峽過,銀川千里半朝航。”那時的莫家樓不僅有山、陝、魯、豫人開的大店,也有平涼、天水人開的小鋪,還有提籃叫賣的小販,街道兩邊的店鋪里儲存、交易著棉布綢緞、菸酒糖茶、針織百貨、香表火柴、陶瓷五金、文具紙張、乾果調料等,以致出現了“中衛城裡有的莫家樓都有,中衛城裡沒有的莫家樓也有”的說法。村裡的老人們接受我們採訪時,多是自豪地說:“別看咱這小,但人可是來自十八省25縣、一百多種姓氏。”漫步村里,隨意攔住個村民問其姓氏,可知姓氏龐雜。

1950年

寧夏省交通廳在莫家樓設管理所,古老的渡口迎來了機動船。上世紀70年代,5艘148馬力小汽輪、5艘60噸大渡船划過莫家樓渡口,有固定渡運工80多人,客運量居寧夏平原各渡口之首。莫如雪老人回憶道:“渡口存在之時,通往莫家樓村的路旁店鋪林立,十分熱鬧繁華。中寧黃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後,渡口於1997年撤銷,現在的莫家樓村很潦倒,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多,村里多是老人、婦女。”
隨著寧夏平原上的濱河大道的開通,古老的莫家樓雖然位於大道之側,但很少引人注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