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概況
整個居委會國土面積2.1平方公里,海拔 1622.5米,年平均氣溫16.6 ℃,年降水量804.1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10畝,林地48.41畝,人均耕地0.10畝,共有經濟林果地73.94畝,人均擁有林果地面積0.01畝。全村居民收入以二、三產業收入為主,2010年全居委會經濟總收入885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48元。
居委會幹群關係融洽,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今後中衛居委會的發展重點主要是:大力提升市場的檔次,盤活土地資源,大力發展房地產業,提高居民住房出租率,推進城市化建設,想盡一切辦法增加居民收入,力爭在十二五規劃結束時居委會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8750元。
自然資源
中衛社區居委會位於玉帶路街道辦事處北邊,距離玉帶路街道辦事處2公里,到辦事處為水泥路,整個居委會國土面積2.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622.5米,年平均氣溫16.6攝氏度,年降水量804.1毫米,擁有林地48.41畝。耕地總面積410畝(其中:水田380畝,旱地面積30畝),人均耕地0.10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油菜、蠶豆等作物。擁有林地73.94畝,全為經濟林果地,主要種植梨、板栗、桃等果樹。
基礎設施
中衛居委會目前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等五通。整個居委會1409戶農戶均通自來水、通電,1409戶擁有電視,1409戶接通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7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76戶。
該居委會進村道路為硬化的水泥路面,到玉帶路和進城交通方便,居委會主幹道均為硬化的水泥路面,裝有太陽能農戶128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10畝,人均擁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0畝。水利化程度高。
農村經濟
2010年整個居委會農村經濟總收入885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24%;畜牧業收入12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14%;二、三產業經濟總收入8825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99.62%。該居委會經濟較好,專業市場(如彩虹副食品批發、蔬菜零售批發、舊貨交易等為主的專業市場)、住宿餐飲業較為發達。外出勞務收入為12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48元。
居委會居民的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衛目前已有1360戶居住磚(鋼)混結構住房,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和其它的結構的農戶數為49戶。
2010年底整個居委會共擁有汽車173輛,農用運輸車2輛,拖拉機4輛,機車420輛。
特色產業
中衛居委會的主要產業以二、三產業為主,2010年全居委會第二、三產業總收入8825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99.62%。
居委會目前正在大力提升專業市場的品位和檔次,搞活商品流通業、住宿餐飲業,今後將有效盤活土地資源,大力發展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業、居民住房、土地租賃業,提高居民住房出租率,推進城市化建設,想盡一切辦法增加居民收入。
人口衛生
中衛居委會的民族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4018人,彝族80人,其他民族34人。整個居委會現有農戶1409戶,共4155人,其中男1975人,女2180人;中衛居委會大專以上學歷143人,中學學歷1969人,國小學歷1477人,未上過學的561人。農業人口數為1925人,勞動力總數2708人,從事第一產業人口497人,外出務工人數1092人。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醫療、社會保障及衛生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農村居民積極參與農村社會保障,有更多的農戶加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及農村合作醫療。至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083人,享受低保人數274人。居民的醫療主要依靠居委會衛生所、州城衛生院以及城區的各大醫院,衛生所面積為150平方米,有醫生2人,居委會距離州城衛生院2公里。居委會建有公廁12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5個。垃圾做到集中清運。
文化教育
中衛居委會有居委會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3606平方米,擁有教師28人,在校學生665人,距離玉溪第六中學2.5公里。目前整個居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486人,其中國小人數277人,中學生人數209人。
居委會建有文化活動室8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8個,極大的豐富了居民的業務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為加強居委會基層民主建設,保障居民對居務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促使居委會居務公開管理工作逐步走入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我們要認真貫徹執行居務公開制度,即:
1、政策公開、辦事程式公開;
2、財務公開;
3、計畫生育工作公開;
4、流動人口管理及各項收費的收支情況公開;
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公開;
6、各類捐款捐物及社區救濟、養老、優撫金的發放公開;
7、社區居委會幹部工作責任目標和工資待遇公開;
8、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對社區居委會幹部的評議情況公開;
9、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幫助熱線公開;
10、社區建設、徵兵、農轉非、下崗職工安置情況等重大事項公開;
11、居民民眾對社區建設、居委會工作建議以及反饋情況公開;
12、居民民眾關注的其他熱點、難點、重點事項的公開。
基層黨團組織
中衛居委會有黨總支1個,下設1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26人,其中男性151人、女性75人,村幹部人數9人,女幹部2人,村小組幹部人數24人。
全居委會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9個,共有團員78人。
今後發展
中衛居委會目前存在問題:基礎設施建設須加強,高層民房存在安全隱患。需加大整治力度,改善出租房的環境衛生管理。
中衛居委會今後的發展重點主要是:大力提升專業市場的檔次,加大彩虹百貨、蔬菜等批發為主的彩虹市場帶建設,加大中衛飲食一條街的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商品流通業、飲食住宿業、房地產業,提高居民住房出租率,推進城市化建設,想盡一切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在十二五規劃結束時全居委會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8750元。
人文地理
中衛社區居委會是紅塔區玉帶路街道辦事處的一個行政村,地處玉帶路街道辦事處北邊,距離玉帶路街道辦事處所在地2公里,到辦事處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紅塔區中心城區0.5公里。東鄰珊瑚路,南鄰玉帶路轉匯溪路,西鄰春和鎮馬橋村委會,北面至龍馬路、玉溪大河。轄中衛、大河邊、徐百戶屯、張村等四個自然村,9個居民小組。
中衛社區居委會國土面積2.08平方公里,海拔 1622.5米,年平均氣溫16.6 ℃,年降水量804.1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蔬菜等農作物。
中衛居委會的民族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4035人,彝族80人,其他民族34人。整個居委會現有農戶1409戶,共4150人,其中男1975人,女2180人;中衛居委會大專以上學歷143人,中學學歷1969人,國小學歷1482人,未上過學的539人。
中衛轄區內古蹟:
大士庵 位於玉溪橋畔,明代禮部尚書雷躍龍倡建,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知州耿文明重修,原址占地面積6666.70餘平方米。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由中衛村民汪崇高管理。
大士庵由觀音殿、準堤閣、六合亭、大觀樓組成。觀音殿為一明兩次間,進深13.3.米,面闊15.80米,有二級台階,石條台基抱鼓式柱礎。準堤閣5間,在觀音殿前,布局和諧,融為一體,居荷花池中央。原有走馬欄桿臨水,池水環繞,碧波蕩漾,有“水晶宮”之稱。六合亭,雙名水閣涼亭,居荷花池中。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州徐正恩倡建。光緒年間,知州楊春林重修。四面有坐椅欄桿,6棵檐柱和6棵“金”柱承托6角攢尖頂,“金”柱上都有小方格花欞互相牽固。黃綠琉璃瓦覆蓋。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準堤閣被當作“四舊”拆除寶頂、脊獸、風鈴。1976年,玉溪一中重修寶頂。亭內有名人墨客撰書匾額、楹聯多幅,今已無存。大觀樓原為一明兩次間,七檁前後廊式梁架。1976年,按原梁架改為上下兩層做它用。
大士庵現存部分為玉溪一中校址。1984年9月,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溪橋 位於大士庵畔,橫跨玉溪大河,是昆洛公路的重要橋樑之一。古代系木橋架於河上,常致朽壞。
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邑人禮部尚書雷躍龍“易木置石礅,立柱覆瓦”。清康熙九年,知州耿文明重修。日久沙淤,至五十三年水溢橋上,知州任中宜增高3尺,仍覆瓦屋。乾隆十二年沙淤橋圯,知州徐正恩加高石礅5尺,蓋瓦21間,橋之東西各建 一坊,形成長廊。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知州劉嶙又增高4尺。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知州周應芳重修,彩畫金廊,橋的兩端,各懸扁額一方(“玉溪橋”),中有扁額二方(“玉澗長虹”、“長橋臥波”),匾額均為金字底龍花紋邊。
橋東建 有亭閣,行者到此可以小憩。民國二十三年,公路通車以後,此橋不適應交通,遂拆除橋上屋坊,以巨木加寬。民國三十六年,邑人王世泰、周文卿等捐資會同當時地方政府重修,集工匠拆木置石,架設翻拱5洞,擴寬橋石,加高石礅,全部置石構成。1966年,玉溪縣人民政府以國防公路瀝青化,復以鋼筋混凝土澆灌T型梁。
昔年此橋與“大土庵”、“荷花池”、“賞荷軒”、“石庵亭”、“大觀樓”、綠柳長堤歌舞台等,同為玉溪名勝,春夏遊人往來不絕。文士多有詩文吟詠。例如:玉瀧《玉溪橋落成》詩云:“溪淨蜃樓結,濤翻鵲架橫。撥雲尋古渡,倚閣聽流鶯。月魄臨波皎,柳蔭人檻明。瓊瑤誰踏破,載詠道平平。”翰林管灝詩云:“東來銀漢瀉城西,碧柳拖煙繞岸齊。卻羨安瀾涵玉浪,不聞走蟻潰金堤。流膏潤處千村溥,麗日晴時百鳥啼。攬轡長橋看景色,氣蒸雲雨自成霓。”……橋東憩亭已廢,惟有古榕樹尚存。
普惠橋 位於中衛屯與徐百戶屯之間,橫躊玉溪大河。建於清乾隆六年十月,七年三月完工。張泓《新修普惠橋碑記》載:“……茲義舉。諏進 事,雍水掘沙,以平其基;廣布長樁,密嵌巨石,以固其底。樹值橋柱二十七空,縱橫扣承,聯以鐵環,約長三十餘丈,寬七尺,上鋪梨板,旁列短欄。橋頭各砌石岸,長四丈,高丈六。建坊二座,顏曰‘普惠’……。”1969年,改建為鋼筋結構平拱橋。
晏公廟.古榕 據康頤五十三年《新興州志.鄉屯》篇稱:“中衛營明稱中衛屯,在州城北,是王家頭、蘇家頭、殷家頭、馮家頭、張家頭五處之合稱,村東有晏公廟。
晏公廟坐北向南,有殿堂5間,坐落廟東,內塑菩薩;有客堂5間,一樓一底,坐落廟西;有廂房10間,一樓一底,坐落廟南、北,南邊廂房居中一間開大門,門前植榕樹一棵。
民國十一年,大廟毀於匪患,榕樹仍存。民國二十四年,馮君翰、馮福、殷其誠、馮中和籌辦,村民復建,用於村中紅白喜事造膳酬客及辦學。
20世紀50年代初期,為中衛國小校址、農民協會、農民夜校使用。1965年,在大廟四角建造烤菸房4間,購銷店、合格醫療、老年協會先後使用。1997年11月,舊村改造,大廟被拆除,新建老年協會。
晏公廟古榕樹,位於州城七星街沿長線中衛老年協會門口,植於何時無考。1998年,中衛居委會用石圍樹根、培土加欄保護。
馮氏宗祠位於中衛社區居委會四組。始建於清康頤年間(公元1662—1722年),道光(公元1821—1850年)中葉擴建。民國十一年,毀於匪患。民國十八年,馮本朝、馮永亮、馮子玉倡導,族人集資重建。坐北向南,前臨濠溝,有池塘綠樹成陰,前後3層,一樓一底土木結構。明3間暗5間,兩耳房,蜈蚣脊風火牆,屋樑瓦檐,柱石浮雕龍鳳、麒麟、白鶴圖案。石嵌花台內植松柏、緬桂。側面4道小門,天井每層大小5個,門頭呈凸形,正中一石浮雕圖案,立一石匾,陰刻“馮氏宗祠”。石匾兩邊立葫蘆玉頂。門柱石雕二龍,門頭石雕雙鳳朝陽,石基石座門坎,木門雙開。門聯“大樹宗封不改將軍府第,陽春煙景居然學士文章”,橫批:“隴西世第”。
2001年,舊村改造時,中衛三組、四組共同議決將祠堂土木結構舊房拆除,合建為鋼混結構客堂,現存石雕門面。
新農村建設
培育新型農民,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在居委會舉辦烹飪培訓,參學人員34人。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162人向二、三產業轉移,成功創業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