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友好協會的緣起、歷程及終結》是潘鵬著作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蘇友好協會的緣起、歷程及終結
- 導師:柳建輝指導
- 學科專業:中共黨史
- 論文作者:潘鵬著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潘鵬著
導師
柳建輝指導
學科專業
中共黨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共中央黨校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中蘇友好協會 中蘇關係 外交史
館藏號
D829.512
館藏目錄
2010\D829.512\1
內容簡介
中蘇友好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蘇聯的友好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確立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方針,而中國民眾出於多方面原因對蘇聯存在明顯的“疑蘇”和“反蘇”情緒的歷史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五天,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即在北京成立。協會成立後,迅速在全國建立起龐大的組織機構,發展會員,各地政府高級領導紛紛掛帥當地分會,賦予其顯赫的政治地位。中蘇友好協會通過名目繁多的活動,向民眾開展聲勢浩大的“親蘇”宣傳和教育,在改變民眾對蘇疑慮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蘇聯各方面情況帶有美化性質的宣傳,在民眾面前展示了一幅完美的社會主義畫卷,努力使他們認同中國共產黨所選擇的“以蘇為師”的社會發展道路,並且通俗化地宣傳和介紹蘇聯各方面建設的經驗,積極推動學習蘇聯運動,提升民眾建設富強國家的熱情。伴隨中蘇關係的潮漲潮落,中蘇友好協會也走過了曲折的發展歷程。1960年以後,協會機構萎縮,人員驟減,職能發生轉變,成為維繫兩國關係的重要紐帶和中蘇論戰的工具。“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協會通過有限的活動傳遞友好的聲音,為促進中蘇關係正常化發揮了特殊作用。本文在查閱大量的檔案文獻的基礎上,根據中蘇友好協會各個歷史階段的特點,以時間為線索縱向釐清其緣起、發展壯大和逐步衰落的全過程,並對其歷史作用做出粗淺的判斷和評價。 全文由緒論、正文六章組成。 緒論部分申明本選題的研究主旨,多維度論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評析研究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從巨觀上論述本文的研究理念、方法原則,闡明全文的主要內容、研究重點、難點及創新點。 第一章,中蘇友好協會成立的歷史背景、原因及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形成對峙,中國共產黨出於穩固新生政權、爭取蘇聯援助的需要和意識形態因素確立了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政策,而當時中國民眾中明顯的“疑蘇”情緒與“一邊倒”政策之間的存在較大的差距。通過中蘇友好協會向蘇聯示好並消除民眾的“疑蘇”情緒是協會成立的最重要原因;從另一個角度講,它也是對中蘇文化協會的繼承。在東北一些地區已經成立中蘇友好協會分會組織的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1949年10月5日,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在北京成立,明確了宗旨和任務,設立了一系列職能機構,其它地方分會也紛紛成立。 第二章,1949至1952年是中蘇友好協會的大發展階段。全國各大區、省、市、縣以及鄉相繼成立基層分支機構。中蘇友好協會初期採取個人會員制,會員有證章並需要交納會費。這一時期協會的工作重點是,通過出版書刊、舉辦展覽、放映蘇聯電影、召開紀念會、報告會、演講會、座談會、學習會、舉行“中蘇友好月”等多種活動方式向民眾介紹蘇聯,進行中蘇友好教育。本章重點對宣傳活動進行梳理,並分析其對民眾“疑蘇”情緒的改變和協會自身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第三章,1953至1956年是中蘇友好協會的一個重要階段。協會自成立起就開始介紹和傳播蘇聯國家建設的先進經驗,到1953年,赫魯雪夫執政蘇聯後加大對中國的援助力度,使得中蘇關係更加緊密,與此同時,中國開始大規模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也需要大量借鑑蘇聯經驗。這樣,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習蘇聯運動。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改進中蘇友好協會工作的指示》,將中蘇友好協會劃歸中央宣傳部管理。為了推動學習蘇聯運動,協會也採取若干組織調整的措施,改個人會員制為團體會員制,免發證章,免收會費,縮小工作攤子,在繼續進行親蘇教育的同時,竭盡全力通俗化地介紹和傳播蘇聯經驗。本章側重對協會在學習蘇聯運動中的活動和作用進行梳理和研究,並做出分析和評價。 第四章,1956至1959年可以說是中蘇友好協會的調整和過渡階段。這一時期中蘇兩國繼續密切合作,關係達到頂峰,同時又發生分歧,並且分歧逐步擴大和發展。受到兩國微妙關係的影響,中蘇友好協會呈現出很多與以往不同的特點。組織方面,1957年國中共中央批轉《關於改進中蘇友好協會工作問題的報告》,再次調整協會的隸屬關係,將各級分會置於當地宣傳部和外事小組的雙重領導之下,總會不再垂直領導而只起指導作用。此後,協會多次精簡機構,裁撤人員。功能方面,宣傳中蘇友好和學習蘇聯的功能開始弱化,交流功能逐漸加強。前兩個階段卓有成效的工作對蘇聯方面產生的積極效應也得以顯現,蘇中友好協會於1957年10月成立,並在中方的協助下創辦《蘇中友好》雜誌,兩國協會還在1959年簽訂年度合作計畫,進一步密切雙方的交流和交往。不過,在團結友好仍是主流的前提下,齟齬開始產生,雙方在交往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第五章,1960至1966年是中蘇友協處境尷尬、步履維艱的階段。1960年蘇聯撕毀契約撤走專家,中蘇關係惡化造成的影響波及到民眾之中,中蘇友好協會機構萎縮,人員驟減,處境尷尬,工作艱難。一方面要在嚴格的限制下繼續開展一些活動,循例在中蘇兩國的重要節日和紀念日與蘇聯相關機構互致禮節性的問候,並進行一些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又在這些活動中與之針鋒相對,甚至演變為論戰的工具。1966年,中蘇友好協會更名為中蘇人民友好協會,開始全面轉向普通意義上的民間外交。本章除了敘述這一時期中蘇友好協會的主要活動外,還利用檔案資料對中蘇兩國互惠雜誌——《友好》和《蘇中友好》停刊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梳理,並對兩國友協在交往中不斷發生摩擦並最終升級為對抗的情況進行詳細介紹,以此表現協會作為維繫關係的重要紐帶和論戰工具的雙重性質。 第六章,介紹中蘇友好協會的歷史命運(1967——1992年)並進行總體評說。1966年以後,中蘇兩國關係徹底破裂,加之“文化大革命”爆發,“防修反修”的呼聲響徹中華大地,中蘇友好協會一度停止工作,瀕臨解體,大部分幹部或被批判,或被下放勞動。即使後來協會恢復了工作,也已風光不再。但是,它仍然通過為數不多的活動傳遞緩和兩國關係的友好聲音,在中蘇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1年底蘇聯解體,中蘇友好協會隨即於次年更名為中俄友好協會,從而走完了其曲折而豐富的歷程。最後,本文對中蘇友好協會43年的歷史進行總體分析和評價。筆者認為,中蘇友好協會是在特殊年代產生的一個具有濃厚官方色彩的特殊民間團體,準確地定位中蘇友好協會的性質,是對其歷史進行客觀和科學評價的首要前提。在肯定中蘇關係的發展變化對中蘇友好協會的歷史起決定作用的基礎上,也應該承認,中蘇友好協會反過來對中蘇關係產生了獨特的影響。第一,它在改變民眾“疑蘇”情緒、介紹和傳播蘇聯經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地促進了中蘇友誼的發展,為“一邊倒”政策的貫徹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它發揮了中蘇同盟協商渠道的作用。第三,它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宣傳內容必須經過嚴格的過濾,這種宣傳注定不能反映中蘇關係的全貌,從而模糊了中蘇交往的歷史。在介紹和傳播蘇聯經驗時,中蘇友好協會不僅對其刻意美化,而且存在全盤照搬和單一排外等局限,成為將蘇聯模式全盤移植到中國的重要渠道。筆者最後指出,應該繼續深化對中蘇友好協會歷史的研究,從中得出有益借鑑,以更好地開展中俄民間友好交流,促進和推動新世紀的中俄戰略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