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化學(201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藥化學(201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藥化學》是201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藥化學
  • 作者:李醫明主編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784131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藥化學(第2版)》為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十三五”規劃教材、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適用對象以中醫藥院校和其他院校的中藥學專業和藥學專業的本科生為主,也可作為成人本科教育或自學參考教材。
  《中藥化學(第2版)》是在上一版教材(王崢濤、梁光義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的基礎上編寫而成。在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精選內容、體現教材繼承性的同時,儘量反映中藥、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新進展,如新的結構類型、新的活性、新的研究方法、化學成分與中藥藥性理論、生物活性以及質量控制的相關性,希望對學生掌握中藥化學成分的基本知識、對將來從事相關的工作、對準備研究生考試提供有益的幫助。同時,結合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大綱對中藥化學的要求,加強了對相關中藥化學成分和作用的介紹,特別是大綱中涉及所有中藥實例的介紹。
  《中藥化學(第2版)》從便於學習、掌握、套用的角度出發,以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主,兼顧生源途徑和來源,並體現中藥學的特點。根據使用反饋,本教材沿革了上版教材的編寫體例。第一章概要介紹中藥化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主要研究內容,重點強調了中藥化學與天然藥物化學、植物化學的主要區別,中藥化學成分研究在中醫藥繼承、發展、提升、創新中的作用,以及藥用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第二章主要介紹中藥化學成分提取、分離和結構鑑定的一般研究方法。在保留主要經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吸收了很多中藥化學成分的現代分離、分析技術。第三章~第十三章分別介紹了中藥中常見的各類化學成分。第十四章介紹中藥活性成分的篩選與評價,中藥化學成分活性研究的意義、基本思路和常見的研究方法。書末附藥用活性成分。

圖書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中藥化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 1
一、 中藥化學的研究對象 / 2
二、 中藥的化學成分 / 2
三、 中藥化學研究的任務與主要研究內容 / 3
第二節中藥化學成分研究的作用 / 4
一、 闡明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探索中藥防病治病的機制 / 4
二、 研究中藥化學成分間的相互作用,闡明複方中藥配伍原理 / 4
三、 探索中藥加工炮製過程中的化學成分變化,闡明飲片炮製機制 / 5
四、 鑑定與活性相關的特徵性成分或指標性成分,為中藥質量標準的建立與提升提供科學依據 / 5
五、 揭示製劑工藝過程化學成分的變化,研究設計中藥新劑型,提高臨床療效 / 5
六、 研究開發創新中藥與新的藥用資源 / 6
第三節中藥化學成分簡介 / 7
一、 中藥化學成分分類 / 7
二、 中藥化學成分簡介 / 8
第四節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 / 10
一、 概述 / 10
二、 萜類及甾體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 / 11
三、 苯丙素及酚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 / 14
四、 生物鹼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 / 15
第二章中藥化學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20
第一節中藥化學成分的提取方法 / 21
一、 常用提取法 / 21
二、 其他提取方法 / 24
第二節中藥化學成分的分離方法 / 25
一、 溶劑分離法 / 25
二、 色譜分離法 / 27
三、 結晶法 / 34
四、 其他分離方法 / 36
第三節中藥化學成分的鑑定和結構研究 / 39
一、 中藥化學成分預試 / 39
二、 波譜解析在結構鑑定中的作用 / 41
三、 化學成分的鑑定和結構測定 / 46
第三章糖和苷類50
第一節糖類 / 50
一、 概述 / 50
二、 單糖 / 51
三、 低聚糖 / 54
四、 多糖 / 55
五、 糖類的理化性質 / 58
六、 糖類的提取分離 / 59
七、 糖類的檢識 / 61
八、 糖類的結構研究 / 62
九、
含多糖
的中藥實例 / 65
第二節苷類 / 67
一、 概述 / 67
二、 苷的結構與分類 / 68
三、 苷的一般通性 / 72
四、 苷鍵的裂解反應 / 73
五、 苷的提取與分離 / 78
六、 苷的結構研究 / 80
七、 含苷類化合物的中藥實例 / 88
第四章苯丙素類90
第一節概述 / 90
第二節簡單苯丙素類 / 91
一、 簡單苯丙素的結構與分類 / 91
二、 簡單苯丙素的提取與分離 / 93
三、 含簡單苯丙素的中藥實例 / 93
第三節香豆素類 / 93
一、 香豆素類化合物的結構和分類 / 94
二、 香豆素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 97
三、 香豆素類化合物的檢識 / 98
四、 香豆素類化合物的提取與分離 / 99
五、 香豆素類化合物的結構研究 / 100
六、 含香豆素類化合物的中藥實例 / 103
第四節木脂素類 / 106
一、 概述 / 106
二、 木脂素類化合物的結構和分類 / 107
三、 木脂素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 112
四、 木脂素類化合物的提取分離 / 113
五、 木脂素類化合物的結構研究 / 113
六、 含木脂素類化合物的中藥實例 / 119
第五章醌類124
第一節概述 / 124
第二節醌類化合物的結構與分類 / 125
一、 苯醌類 / 125
二、 萘醌類 / 125
三、 菲醌類 / 126
四、 蒽醌類 / 127
第三節醌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 131
一、 物理性質 / 131
二、 化學性質 / 131
第四節醌類化合物的提取分離 / 134
一、 醌類的提取方法 / 134
二、 醌類的分離方法 / 135
第五節醌類化合物的檢識 / 136
一、 理化檢識 / 136
二、 色譜檢識 / 136
第六節醌類化合物的結構研究 / 137
一、 衍生物的製備 / 137
二、 紫外光譜 / 138
三、 紅外光譜 / 138
四、 核磁共振譜 / 139
五、 質譜 / 139
六、 結構研究實例 / 140
第七節含醌類化合物的中藥實例 / 141
一、 大黃 / 141
二、 丹參 / 143
三、 虎杖 / 143
四、 何首烏 / 144
五、 蘆薈 / 144
六、 決明子 / 145
七、 紫草 / 145
八、 馬兜鈴 / 146
第六章黃酮類147
第一節概述 / 147
一、 分類 / 147
二、 生物合成途徑 / 149
三、 組成黃酮的糖 / 149
四、 分布 / 149
五、 生物活性 / 149
第二節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與分類 / 150
一、 黃酮類 / 150
二、 黃酮醇類 / 150
三、 二氫黃酮類 / 150
四、 二氫黃酮醇類 / 151
五、 異黃酮類 / 151
六、 二氫異黃酮類 / 151
七、 查耳酮類 / 152
八、 二氫查耳酮類 / 152
九、 花色素類 / 153
十、 黃烷醇類 / 153
十一、 橙酮類 / 153
十二、 ?柍D酮類 / 154
十三、 高異黃酮類 / 154
十四、 雙黃酮類 / 154
第三節黃酮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 155
一、 性狀 / 155
二、 旋光性 / 155
三、 溶解性 / 155
四、 酸鹼性 / 156
五、 顯色反應 / 157
第四節黃酮類化合物的提取和分離 / 159
一、 黃酮類化合物的提取 / 159
二、 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 / 160
第五節黃酮類化合物的檢識 / 163
一、 理化檢識 / 163
二、 色譜檢識 / 163
第六節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研究 / 164
一、 利用紫外光譜鑑定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 / 164
二、 利用氫譜鑑定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 / 167
三、 利用碳譜鑑定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 / 170
四、 質譜在黃酮類結構鑑定中的套用 / 171
五、 黃酮類化合物結構鑑定實例 / 173
第七節含黃酮類化合物的中藥實例 / 174
一、 槐花 / 174
二、 葛根 / 175
三、 銀杏葉 / 175
四、 淫羊藿 / 178
五、 黃芩 / 179
六、 陳皮 / 180
七、 滿山紅 / 181
第七章鞣質及其他酚類182
第一節鞣質 / 182
一、 概述 / 182
二、 鞣質的結構與分類 / 183
三、 鞣質的理化性質 / 190
四、 鞣質的提取與分離 / 191
五、 鞣質的檢識 / 192
六、 鞣質的結構研究 / 193
七、 含鞣質的中藥實例 / 197
第二節其他酚類 / 199
一、 茋類 / 199
二、 縮酚酸類 / 200
三、 苯乙醇苷類 / 202
四、 多聚間苯三酚類 / 203
第八章萜類和揮髮油204
第一節萜類 / 204
一、 概述 / 204
二、 單萜 / 206
三、 環烯醚萜及其苷 / 209
四、 倍半萜 / 215
五、 二萜和二倍半萜 / 218
六、 萜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 221
七、 萜類化合物的提取分離 / 222
八、 含萜類化合物的中藥實例 / 224
第二節揮髮油 / 226
一、 概述 / 226
二、 揮髮油的組成 / 227
三、 揮髮油的理化性質 / 228
四、 揮髮油的提取與分離 / 229
五、 揮髮油成分的檢識 / 233
六、 含揮髮油的中藥實例 / 234
第九章三萜及其苷類239
第一節概述 / 239
第二節三萜類化合物的結構與分類 / 240
一、 無環三萜及簡單三萜 / 240
二、 四環三萜 / 242
三、 五環三萜 / 246
第三節三萜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 251
一、 物理性質 / 251
二、 化學性質 / 252
三、 溶血作用 / 253
第四節三萜類化合物的提取與分離 / 254
一、 三萜類化合物的提取 / 254
二、 三萜類化合物的分離 / 255
第五節三萜類化合物的檢識 / 255
一、 理化檢識 / 255
二、 色譜檢識 / 255
第六節三萜類化合物的結構研究 / 256
一、 紫外光譜 / 256
二、 質譜 / 256
三、 核磁共振譜 / 257
四、 結構研究舉例 / 259
第七節含皂苷的中藥實例 / 261
一、 人參 / 261
二、 甘草 / 264
三、 柴胡 / 265
四、 黃芪 / 267
五、 三七 / 268
六、 合歡皮 / 268
七、 商陸 / 269
第十章甾體及其苷類270
第一節概述 / 270
一、 甾體化合物的結構與分類 / 270
二、 甾體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 / 271
三、 甾體化合物的顏色反應 / 271
第二節甾體皂苷 / 272
一、 概述 / 272
二、 甾體皂苷的結構與分類 / 272
三、 甾體皂苷的理化性質 / 274
四、 甾體皂苷的提取與分離 / 275
五、 甾體皂苷的檢識 / 275
六、 甾體皂苷的結構研究 / 275
七、 含甾體皂苷的中藥實例 / 277
第三節強心苷 / 279
一、 強心苷的結構與分類 / 280
二、 強心苷的結構與活性的關係 / 283
三、 強心苷的理化性質 / 283
四、 強心苷的提取與分離 / 287
五、 強心苷的檢識 / 287
六、 強心苷的波譜特徵 / 288
七、 含強心苷的中藥實例 / 289
第四節其他甾體化合物 / 293
一、 植物甾醇 / 293
二、 C21甾 / 295
三、 膽汁酸 / 296
四、 昆蟲變態激素 / 298
第十一章生物鹼300
第一節概述 / 300
第二節生物鹼的生物合成途徑 / 301
一、 希夫鹼形成反應 / 301
二、 曼尼希氨甲基化反應 / 301
三、 酚的氧化偶合反應 / 301
四、 生物鹼的生物合成途徑實例 / 302
第三節生物鹼的分類 / 302
一、 來源於鳥氨酸的生物鹼 / 303
二、 來源於賴氨酸的生物鹼 / 303
三、 來源於鄰氨基苯甲酸的生物鹼 / 304
四、 來源於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生物鹼 / 304
五、 來源於色氨酸的生物鹼 / 307
六、 來源於萜類的生物鹼 / 308
七、 來源於甾體的生物鹼 / 309
第四節生物鹼的理化性質 / 309
一、 性狀 / 309
二、 旋光性 / 310
三、 溶解性 / 310
四、 鹼性 / 310
五、 沉澱反應 / 315
六、 顯色反應 / 315
第五節生物鹼的提取與分離 / 315
一、 總生物鹼的提取 / 315
二、 生物鹼的分離 / 317
第六節生物鹼的結構研究 / 319
一、 常用的化學方法 / 319
二、 波譜解析 / 321
三、 生物鹼結構測定實例 / 325
第七節含生物鹼的中藥實例 / 327
一、 麻黃 / 327
二、 黃連 / 329
三、 粉防己 / 332
四、 延胡索 / 334
五、 苦參 / 336
六、 洋金花 / 338
七、 馬錢子 / 341
八、 烏頭 (附子) / 342
九、 千里光 / 343
十、 雷公藤 / 345
第十二章其他類成分347
第一節脂肪酸 / 347
一、 脂肪酸的結構與分類 / 347
二、 脂肪酸的理化性質 / 348
三、 脂肪酸的提取與分離 / 349
四、 含脂肪酸的中藥實例 / 349
第二節有機含硫化合物 / 350
一、 概述 / 350
二、 含硫化合物及中藥實例 / 350
第三節胺基酸、蛋白質和酶 / 351
一、 胺基酸 / 351
二、 蛋白質和酶 / 353
第四節天然色素 / 355
一、 概述 / 355
二、 天然色素的結構分類 / 356
三、 天然色素的理化性質 / 356
四、 天然色素的提取 / 356
五、 天然色素的分離 / 357
六、 含天然色素的中藥實例 / 357
第五節天然聚烯炔類化合物 / 357
一、 概述 / 357
二、 含聚烯炔類化合物的中藥實例 / 358
第六節神經醯胺類化合物 / 359
一、 概述 / 359
二、 神經醯胺的結構分類 / 359
三、 含神經醯胺類化合物的中藥實例 / 360
第十三章動物藥及礦物藥的化學成分362
第一節動物藥 / 362
一、 動物藥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 / 363
二、 動物藥實例 / 368
第二節礦物藥 / 375
一、 概述 / 375
二、 礦物藥的檢測 / 376
三、 礦物藥實例 / 376
第十四章中藥活性成分的篩選與評價378
第一節概述 / 378
第二節中藥活性成分研究的途徑 / 379
一、 結合中醫藥基本理論和臨床經驗進行研究 / 379
二、 活性指導下的靶向追蹤分離 / 380
三、 中藥單體化合物活性篩選 / 381
四、 中藥活性成分成藥性的評價 / 381
第三節中藥活性成分研究的方法 / 381
一、 細胞水平中藥活性成分篩選模型 / 382
二、 組織器官水平的中藥活性成分篩選模型 / 383
三、 整體動物水平的中藥活性成分篩選模型 / 383
四、 中藥活性成分的高通量、高內涵篩選 / 383
五、 基於系統生物學理論的中藥活性成分篩選 / 384
附錄藥用活性成分385

作者簡介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總支書記兼副院長 中藥化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藥化學研究工作。研究結果共在國內外發表130餘篇論文, SCI收錄90餘篇。主編《中藥化學實驗》(雙語版),副主編、參編《中藥化學》、《波譜解析》等教材多部。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二、三等獎,上海藥學科技三等獎。 2008年被授予上海市首批特聘教授“東方學者”稱號,2012年獲首批“東方學者”跟蹤計畫資助,2015年獲得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稱號,2016年獲得上海中醫藥大學“三育人”先進個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