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龍起源

中華龍起源

《中華龍起源》是寫於2005年的一篇文章

《中華龍起源》來源起於閱讀《早期中西交通與交流史稿》,為《書中引出的故事、現象與名詞》中的一篇,初寫於2005年10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龍起源
  • 原名:中華龍的起源:海馬
  • 精神:龍馬精神
  • 起源:早期中西交通與交流史稿
原名:《中華龍的起源:海馬》(今天忙,容後再改其中論述)
這篇文章本來源起於閱讀《早期中西交通與交流史稿》,為《書中引出的故事、現象與名詞》中的一篇,初寫於2005年10月。就在2006年初交稿給出版社並獲簽約之後,我對全體文字進行了細修,其中兩篇被我拉了出來另外單列,這是其中的一篇,因為補充到最後已經看不出來與那本書的關係了。
海馬就是龍的想法是前天(2006-3-1)漸漸出現的,當時恰好修改到這篇文字,因為時間充裕就開始想深入探究“龍”與“馬”之間的淵源,結果挖得深了一點,又扯出腓尼基人尤其是北歐海盜(viking)船的造型問題,從“龍馬”的精神到海盜龍船的外型一下就把懷疑點直接聯繫到了海馬這個本來不起眼的動物。其實之前我就曾經對著北歐海盜船長久思考過他們的龍船為什麼是個馬頭,另外有一些象是“龍(蛇)頭”。昨天(2006-3-2)大規模查找國內外資料進行比對以上的文字與圖片。這時也注意到鳳凰衛視的節目預告說將在後天的節目裡將有人講述“龍的起源”,但預告裡面並沒有談龍的起源具體是什麼,似乎聽到有“熊”的字眼,不過我卻看到他拿的一個“龍”正有海馬的形狀,龍突出的大肚子異常明顯,那是我在其他地方都沒有看到過的,不管該人最終在節目裡認為龍的起源是熊或是別的其他什麼動物,但這個類海馬的玉器實物的出現更增強了我的信心。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靈感,或者這也叫歪打正著吧。
一.龍馬精神:龍即馬
“馬”原來有另外一個稱呼:“龍”。
現代中國人經常在節日祝福時或慶賀時說要發揚“龍馬精神”。可能“龍馬精神”包含有這樣的意蘊:昂揚健康的奔馬精神,與我們熟悉的“龍”其實無關。但也可能有其他未被我們識別的古老意味。
古書上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六尺以上為馬”。所以“龍馬”最初可能指“高大威猛的馬”。這裡已經很清楚地指出,龍即大馬。
《詩經·大雅》中《皇矣》有“是 衣某(需造字) 是 衣馬”,這裡指的是周人的“ 衣某 馬”活動。“有學者指出,這種身高近兩米的大馬應該來自西域,祭祀八尺以上中亞馬的宗教活動當即胡人的龍神崇拜,周人的“ 衣某 馬”活動是胡俗” 。這裡又一次指出了龍即為馬,時間在周時。
說到這個與西域有關的“龍馬”歷史,不得不提到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西域的特殊族群:粟特人。我在《鎖定紅海》中對這個奇特的商業民族有很多的推測,這個民族與中國北方有著密切的文化聯繫,甚至他們的後裔就是我們中間的一部分人,比如唐朝的安祿山與史思明皆為粟特人。粟特人崇拜或者族徽即為“雙馬”,但他們卻認為自己是“龍部落”。這個稱呼又一次顯示了“龍”“馬”合一的事例。粟特人是個著名的商人民族,聚集在中亞附近,那裡是西亞、東亞和歐洲的商路連線點,所以他們的這一“龍馬合一”的習俗會隨著商隊四散於世界各地是很合乎邏輯的,抑或這個文化是其他民族從他們這裡中轉到世界各地的,從目前情況看,至少在西歐有很厚重的積累,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中國人稱呼自己為“龍的傳人”,3000多年前腓尼基這個海上商業民族也稱呼自己為“龍的傳人”,粟特人又以商為業,並且恰好處於中國內地與外部世界的必經要道,我多少還是懷疑2千多年的粟特與腓尼基人之間可能有什麼承繼關係,他們都是商人,他們都崇拜龍。我一直認為西域的粟特人實際上是某個遠古時期被遺漏在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類商業“驛站”的發展壯大,其真正民族根源在哪裡還未詳細,或許為歐洲之源或許為非洲之源,或者為西亞之源,或者為歷代商隊混合人員,難說故而存疑。腓尼基人從地中海西出大西洋北上 的歷史基本上已被證實。所以我並不為北歐海盜船或“雙龍”崇拜的起源而發愁。
二.龍起源的多種猜測
我在前面幾篇文章中不斷地闡述美洲人與北歐人可能發生的聯繫,尤其以海盜船與印地安人的製造質地與船型做對比,讓我一再地沉思:水裡的龍,尤其是水裡的船,為什麼會長個草原上奔跑的“馬頭”呢?這不應該啊,這個動物只能是水中動物,而非陸地動物,這不合常規。這個現象突然使我聯想到中國的“龍”來。無論中國人對於龍的起源有多少分歧,但他們大多會承認中國龍長的是一個馬頭,偶爾會有人說那是一張驢臉,差別並不大。這時我突然有了一個好奇,也是一個大膽的猜想,長著典型馬臉的水中動物海馬可能是中國龍。這真的有可能嗎?
中國龍崇拜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謂第一圖騰,歷來的研究者絡繹不絕,對龍的起源的說法千奇百怪,眾說紛紜,但至今尚未有定論。有研究者綜合了以往的研究得出以下的結論:
《辭源》和《辭海》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還有人說龍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
還有一些“原型”說。衛聚賢說“龍即鱷魚”;王明達說“龍形象的基調是鱷”;王大有認為“中國最原始的龍是灣鱷、揚子鱷”;唐蘭說龍“像蜥蜴戴角的形狀”;何新說龍“是古人眼中鱷魚和蜥蜴類動物的大共名”,後來又說“龍的實體是雲”。徐乃湘、崔岩峋認為“龍是以蛇為基礎的”;劉敦願認為“最早的龍就是有腳蛇,以角表示其神異性”。
與牲畜有關的原型說:劉城淮“充任龍的模特兒之一的馬,最初不是一般的陸馬,而是河馬”,李埏認為“龍的首角是古人摹擬牛頭而塑造出來的”;孫守道等提出“龍首源於豬首”。
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則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一種虛擬的生物,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
來自自然界的起源有:朱大順說是看到天空中閃電而成型。趙天吏認為雷電龍“三位一體”。胡昌健說,“虹是龍的最直接的原型”。尹榮方認為,“龍,原是樹神的化身。龍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類喬木。”
葉玉森、徐知白及美國學者海斯等主張龍的觀念應是恐龍的記憶。王大有同意“可能還是恐龍”。

中國近代地質學奠基人之一章鴻釗(1877-1951)是位“西來說”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中華龍來自西方的毒龍,約在黃帝時期傳人中土。英國學者史密斯認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龍,而且所有的龍都出於同一個文化發源地——巴比倫,中國的龍同樣也是巴比倫古龍的後裔 。
至今我還沒有看到有人推測中華龍與海馬有聯繫。
三.海馬就是海龍
海馬是一種小魚,體長6厘米~20厘米,身體無鱗,完全由骨質環所包圍。
從生物學上劃分,海馬為脊索動物門、魚綱、海龍科動物(Syngnathidae,在希臘文的意思是“接合的顎骨”),又名龍落子、水馬、馬頭魚。入藥有健身、催產、消痛、強心、散結、消腫、舒筋活絡、止咳平喘等功效,為貴重中藥材,在中國素有“北方人參,南方海馬”之稱。目前福建、廣東一帶多產,但實際上中國整個沿海都有海馬出產,包括渤海灣,中藥里常把雌雄捆為“對馬”成雙出售。
海馬主要生活在近岸海域,習性分散、不成群,常常被漁民打魚時偶然帶出。全球有海馬354個品種,在全世界分布很普遍。在國外海馬主要分布於中東、印度、遠東、澳大利亞和南美附近海域;在我國沿海各地均有分布,多見於沿岸海藻叢生或岩礁多的海區。
“海龍”在西方既有“Syngnathidae”的寫法也偶見其中的個別品種直接寫為“Sea dragon”,“龍”這個意義肯定在海龍科中出現。而其中的海馬的寫法既有“Hippocampi”也有“Sea Horse”,這方面與中國高度一致。
中西方對於海馬的命名是一致的,因為其外表特徵明顯,其“龍”首如馬,故而得名。另外,它的身子如蝦、蠍,身首始終保持直角姿勢,在海中直立游泳。長而彎曲的尾巴,可卷附在海藻上。每年春天雌海馬在雄海馬的育兒囊中產卵,經過50~60天,幼魚會從育兒囊里出來。中國的傳統節日“龍抬頭”還不知道是否與此特殊生育習慣的時間有關。
海馬在西方常常被描繪為馬首和卷屈蛇尾的合成體,經常給海馬添上兩足。儘管天然海馬五顏六色並且會隨著周圍環境快速變色,但他們通常被西方人描繪為綠色,並在許多時候與“Leokampoi” (fish-tailed lions) 以及“Taurokampoi”(fish-tailed bulls)聯繫在一起。在西人古典文學或神話作品中海馬是個廣泛出現的具有神話色彩的動物,比如海神波塞東以及他的家族就總是與海馬為伴,而出現於繪畫上的海馬通常看起來與馬匹一般大小,完全想不到他們竟然是小小的海馬。海馬逐漸演化為“海神”的一個象徵,中國的“龍王”實際上就突出了水性或海性,中華龍就是“水龍王”或“海龍王”,也可以說是“海神”,“海龍”是也。在希臘文中海馬也有“馬狀海怪”的意思。
有人總結中國最初出現的“龍”與地域的關係為:遼河流域是“豬龍”,河南濮陽是“鱷龍”,內蒙清水河是“魚龍”,湖北黃梅是“牛龍”,山西襄汾是“蛇龍”等。其中的“豬龍”與“魚龍”以及“蛇龍”實際上同為海龍科動物,包括海馬,他們集體出現於北方可能還出名了另外一個問題。
紅山文化中的“豬龍“實際來自口型,海馬恰好因為長了一條圓棍一樣的長嘴巴,假如忽略他們之間的比例大小,與豬在嘴巴處為一樣既突出又圓長。事實上整個海龍科都有這個口型特徵。但海龍科動物在身體上卻有明顯的差異,即便是海馬個體或品種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比如有的海馬有背鰭有的就沒有,有的肚子大有的肚子小。另外顏色就更不同。海龍也是有的明顯長鰭,有的不明顯,所以這會給比對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查甲骨文的幾種象形寫法,說明最初的“龍”字確實是無腳的龍,並且接近紅山文化中的玉龍。或者換句話說,甲骨文中的龍接近海馬,有與身體呈直角的頭,以及彎勾狀卷屈的身體。中國每個玉龍的眼睛都又圓又大,海龍科動物正是如此。至於龍頭上的“龍茸”,一些品種的海馬頭上確實長有很長的飄散的髮絲,草海龍與葉海龍更是如此。最初玉龍的馬首還並不明顯,但越到後來中華龍的馬首越明顯,海馬的最大特徵正是一個“馬首”。最終要的是,“海馬”的名字怎么叫都與“龍”有關,整個海龍科更是“龍”種,並且中西同此,我覺得這些信息已經充分說明了問題。
四.海馬何以成“龍”圖騰的猜測
史前“海馬”與“龍”之間的轉換,或者說開始有“龍”的崇拜,可能與馬的馴化有關,這是為什麼“海馬”類龍出現在北方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海馬為什麼成為龍圖騰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龍科的玉龍造型器多出現於渤海灣,尤其是內蒙、遼寧一帶的紅山文化,在基本同期的山東大汶口以及其南的沿海良渚等玉器發達的文化中似乎不多見該種物件,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該物種起源於對草原上“馬”的崇拜。馬與人類的接觸應該非常早,當時由於馴化技術還不成熟,可能只有極少數的馬成為人類的朋友,所以馴化馬該是當時的一個難得的高科技產品,馬被高度神話。中國普遍有馬的套用在戰國前後,西周馬還屬於稀有動物,在夏商之先馬肯定被極度神話, 紅山文化正處在那個關鍵時間。由草原上的奔馬引申到海水中優雅的海馬與海龍,由海龍科的玉飾到龍崇拜,這可能是“中華龍”發展的一個過程。當然,也許還有另外一個可能,完全與馬無關,人們就是喜歡海龍科動物,所以把它的奇特形象雕刻為玉器同時也把“龍”首放置在自己的船首做保佑。
儘管全世界都有龍的崇拜,但中國尤其顯得特殊一些。歐洲人對於中國還有一個特殊的稱呼:“Hippophagi”,有人說這個字的意思是“食馬者”,但我想它會不會是“Hippocampi”(拉丁文“海馬”)崇拜者的某種演變或誤傳,或許是說中國人食“海馬”,而非食陸地的“馬”,因為詞根似乎也可以這樣解釋。或許由於中國的海龍科動物崇拜的興盛,誤傳了。
中國最早的龍目前從考古實物看應該是河南安陽出土的蚌塑龍,大約有6000年左右甚至更早的時間,那個造型非常明確為一短粗有腳的龍,並且很近今天的龍。當時的安陽應該屬於亞熱帶或熱帶地區,因為大象、犀牛類動物在當時河南地區很常見,基本上相當於今天雲南地區及其以北長江以南的氣溫,所以相當於今天的“南方”,這種龍不管是西來文化也好,本地自發也罷,蜥蜴或鱷類都是可以方便參照的。
另外一個重要的中華古龍發源地在環渤海地區,以紅山文化為主,那裡的龍不僅發現的多,而且皆為有一定實用作用的玉jue或類玉鐲,其龍無腳,彎曲,偶有馬臉,眼睛圓大,腦袋與身體成直角,個別有背鰭出現——這些整體特徵都出現於海龍科動物中,但並非每個海龍科動物如此,海龍科品種極多,幾乎每一種都有差別,只能拿最突出的例證去對比。
我認為中華龍發展到今天實際上不只有一個起源。總體看,龍確實為一種混合物,但並非完全為幻想動物,而是有所依據原型。假如仔細觀察會發現實際上中國的龍有一定差別,有些龍有腿、有些龍沒腿沒爪,有的細長、有的粗短。短粗類基本規律總有腿腳,這類中華龍可能起源仿蜥蜴或鱷類兩棲動物;細長類多無腳,可能仿照了與包括海馬在內的海龍科。在南方熱帶地區,人類多依據蜥蜴或鱷類,在北方多依據了海龍科動物。這些判斷主要來自考古實物以及海龍科動物的外型。
中國人目前接受海馬為龍的起源的主要障礙應該在文明獨立說上面,因為假如不承認中西方的深入交流,這個現象就無法解開。獨立說何止阻礙了龍的起源揭密。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像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 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 囚] 龍,無角的叫螭[ch ī吃] 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 è甚] 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複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併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 è劣] 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考察龍,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麼是其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從龍一出現的初期,一直延續下去,恆定不變,而且是構成龍的主體部分,缺了它,龍就不成其為龍,這才是龍的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在龍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軀體,那龍便不再存在了。龍變來變去,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又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足,有時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長的身子從未變過。遠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強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願望。蛇對人又有很大的威脅,尤其是毒蛇,能致人於死命,使人畏懼。《山海經》中各式各樣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龍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現代話語,便是那時的蛇崇拜,很有民眾基礎,以它作為龍的主體,這種民族大融合的標誌,即使被兼併者也願意接受。中國龍的正式形成,大概開始於夏禹時期,禹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後,以蛇結合其他部族圖騰而創造龍的社會條件已成熟。龍是適應國家的出現而被造就的。因為蛇崇拜的覆蓋面大,以蛇作龍的主體,能得到炎黃後裔南北各民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樹立了它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權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