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絡學

中華經絡學

本書作者結合手五里穴禁刺原理、經脈環狀聯繫、經絡氣血多少、迎隨補瀉法等,論證指出:營氣流注理論自相矛盾、脫離實踐,違背人體生命規律、也違背基本科學常識,必須否定,從理論實踐兩方面破除了營氣流注的誤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華經絡學
  • 作者:李傳福
  •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缸窯鎮豐廣街
  • 材料出處:《生理學》
人體經絡,近代經絡,目錄,

人體經絡

經絡系統是人體客觀存在的獨立聯絡系統,具有遠程循經聯繫功能,只要對經絡經穴進行刺激,就可以遠距離調整人體幾乎所有生理功能或病理變化。在此基礎上,系統整理並統一經絡理論,將其分為經絡結構、循行規律、古典理論三類。論證並強調經脈行氣,率先提出經脈終始規律、經氣雙向運行規律、臟腑使道聯絡規律、經絡分野規律,進而結合前人工工作歸納出經脈循行的八項規律。辨析古典經絡理論主義,還原經脈循行部位,創立循經排穴法,改進《針灸穴名標準》,彰顯經絡遠程循經聯繫的重要科學價值。通過嚴密考證,界定經絡系統定義,構建經絡三級系統。
經絡山脈學說:
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論證[修正稿]ele經絡產生至今,兩千年的醫療實踐以及近幾十年的各種醫學研究實驗,都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而唯獨在人體解剖中沒有發現被公認的特殊的經絡物質.那么我們應當說經絡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經絡是一種人體已有物質的未知的特性.基於此觀點,我做了如下論證.

近代經絡

一,全新的視角度
1, 經絡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經絡現象也是通過肌細胞的生物電變化實現的,因此應當認定經絡是肌肉的一種特殊的性質.
2,經絡都是處於兩條血管之間,經絡應當與血管的影響有關,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經絡現象明顯,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經絡現象不明顯,進食前後,進食不同的食物,也會使經絡現象發生變化,經絡應當與血液的性質有關.
4,很多自然現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環繞恆星旋轉,電子環繞原子核旋轉,同理兩條河流之間的土壤形成山脈,那么兩條血管之間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條特殊的山脈-----經絡
5,山峰位於兩條大河之間幾條支流的源頭交匯處,人體的穴位是否也在兩大血管之間的幾條支血管的末端交匯處呢.
6人體的單只手臂和大腿有三條大血管,人體是立體的,兩條血管與它們的支血管可以形成前,中,後三條經絡,三條大血管可以形成六條經絡,而人體的單只手臂和大腿上正好是六條經絡,這不可能是一種巧合.
7,經絡線上有幾處急轉折,我解釋為兩條血管與另外兩條血管發生了交叉,經絡線也就發生轉折,這是任何一種經絡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學說,都無法解釋的.
8,地球上的所有的山脈構成一張網,山脈網鑲嵌在河流網之間,人體的經絡也不是幾條簡單的直線,每條經線還會分出許多支叉,大的支叉又會分出許多小叉,人體上所有的經線也構成一張網,這張網應當鑲嵌在血管網之間,它們的關係應當同山脈與河流的關係相似.血液的性質,血管的通暢狀態,會影響著經絡,反之,經絡的變化也會影響著血液和血管,
9,因為本人沒有見到過完整的經絡解剖圖,不能保證經絡傳導只此一種,在肌肉和血管的斷處也可能藉助於神經傳遞一下.
10,我們不能通過解剖來證明電路里存在著電流,是否可以說,經絡也是不能被解剖的.因為人體死亡和離體的組織相同的是失去了活著的血液的影響,失去了血液的影響,經絡已經消失了,又怎么能通過解剖來發現呢。
二,現代科學的論證
1,生理學中寫明,蛋白質,胺基酸在血液鹼性時顯負電性,在血液呈酸性時顯正電性,健康人體的血液為弱鹼性.我認為,當蛋白質等顯負電性時,它們的負電性會吸引中和血液中鹽的正離子,排斥鹽的負離子,這些被排斥的負離子,一部分會中和掉紅細胞外邊所吸附的部分正離子,使紅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外的正離子數,,使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負離子,在血液壓力的作用下進入血管壁內,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使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整條血管顯負電性.
兩條顯負電性的血管,會使兩血管之間其它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靠攏於兩血管,,而使兩血管的中間部分形成一條肌細胞內負離子的數量大於細胞外細胞間液正離子的數量.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一條線,這條線上的肌細胞內外之間,處於一種正負離子的弱平衡狀態
2,有實驗,敲擊經絡線上發出的聲音比敲擊敲擊其兩側發出的聲音響,這正好證明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流向兩側血管,經絡線上形成空洞的結果. .
3,生理學告訴我們,人體動靜脈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動性,這恰好證明了上述論證中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正確性.這種血管平滑肌細胞內外正負離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動性的原因.
如果說血壓使中小血管的血液中的負離子滲入血管壁,使中小血管顯負電性,那么血壓也同樣會使血液中的負離子進入大血管,使大血管整體顯負電性,只是由於大血管中的血壓較低,進入血管壁中的負離子較少,大血管肌細胞內外之間正負離子數量的差距較小,細胞內外之間的平衡不易被打破,不易產生動作電位而已.
毛細血管沒有血管平滑肌,但前面我們已經證明了紅血球顯負電性.毛細血管也就顯負電性.到此我們完整的證明了整條血管顯負電性的科學原理.
4,如果說血管的作用是運輸和容納血液,則血管壁根本不需要血管平滑肌.如果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那么它對外形成經絡,對內排斥紅細胞,使紅細胞處於一種懸浮狀態.另外它還會吸引血液中的正離子,使之匯集於血管內壁,使紅血球保持自身的負電性.
5,當人體的血液鹼性逐漸降低,經絡線上以匯集到兩側血管的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也隨之逐漸回到經絡線附近.這時的經絡現象也就不明顯了.而當人體裡血液的鹼性增強時,血液中的蛋白質等的負電性也會增強,紅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負電性也會增強,也就是整條血管的負電性增強,則兩條血管之間的經絡線也就更明顯了.
6,當金屬針刺入經絡線時,金屬針的自由電子,中和了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本來很少的正離子,破壞了本來很弱的肌細胞內外的正負離子平衡,使針刺處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後,肌細胞內湧出的負離子,又中和了其兩側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它們也產生動作電位,產生動作電位的肌細胞,又影響其相鄰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如此下去,向針刺處的兩端發展,進而使整條經絡產生動作電位,乃至使全身所有的經絡產生動作電位.這就是經絡現象.當經絡線上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時,它也會使其兩側至兩血管間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這些在血管附近產生動作電位的肌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又會吸引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中的正離子,使之流向血管外壁一邊,以至流出血管壁,此時血管平滑肌細胞因其細胞間液的正離子的減少,其肌細胞的內外平衡被破壞,使之產生動作電位,致使血管發生收縮和後來的舒張,進而改善了血管的輸送血液的效果.當人體的血管運輸血液的功能增強了,人體的各個髒噐以及其它組織的功能也同時得到了改善,這就是經絡治病的原理.
7,當人的生命死亡之後,紅細胞的負電性消失,血管壁肌細胞的負電性也隨之消失,由經絡線上靠攏到血管兩側的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也就回到了經絡附近,這時經絡線上肌細胞的內外的正負離子相等了,經絡線也就消失了,人體死亡經絡線消失,因此離體的解剖是不能證明經絡的存在的.
8,疼痛是神經末梢處的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其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拉動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這些正離子的移動,使人感受到了疼痛.當經絡現象產生時,經絡線上肌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會固定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致使神經末梢處的負離子,不能拉動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這正是針灸能夠止痛和麻醉的科學原理.
也有人在經絡線上找到一些特殊物質,這些物質只是經絡現象造成了肌細胞的一些變化.經絡現象越強烈的地方,其變化越明顯,它們是經絡現象產生的結果,不是經絡現象產生的原因.
通過上述對中醫經絡的證明,我們發現了一個原理,既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肌細胞的內外離子數是不同的,在經絡線上,肌細胞內部的負離子數大於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在血管附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少於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如同山脈一樣,山脊處的土壤含水量最少,河岸處的土壤含水最多.再就是,健康人的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血管平滑肌整體顯負電性.
10,我還認為,人體的神經細胞啟動肌細胞工作,也是首先在經絡線上進行的,因為只有在經絡線上神經細胞才會以最小的力,啟動肌細胞工作.這也是人們曾經誤將神經解釋為經絡的一個原因.而同一經絡線上的不同穴位與不同的神經末梢共處,因此針刺不同的穴位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說當人體經絡現象不強烈的時候,針刺相關器官神經末梢處的穴位,治病效果才會更好.
11,人們順著山脈的正脊處行走比較容易,但是如果在山坡處再順著山脈的方向行走,就比較困難,因為會受到山樑阻擋.有科學家實驗,經絡線上兩點之間的電阻比經絡線兩側的兩點之間的電阻低,我們可否認為在經絡線兩側兩點之間的電流流動,需要克服血管周圍的多餘的正離子的影響,因此電阻比較大,而經絡線上的正離子比較少,電流所受的阻力也就小了.或者單純是血管的物理影響,總之是血管的存在造成的,而經絡線上是應當不會有較大的血管的.
12,在經絡線上注入鹽溶液,鹽溶液沿經絡方向流動,是因為經絡線上肌細胞顯負電性,負電性的肌細胞的吸引造成鹽溶液的流動.
三,本論點的否定
由於我沒有人體立體解剖學的資料,因此希望有專家從以下幾點批判本論點.
1,人體的經絡線是否絕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運行的.2,經絡線是否是在動靜脈相互轉化之間的毛細血管處,3,食入不同的食物,對於經絡是否影響.4,脈搏的快慢是否影響經絡現象.當然我更希望從更能揭示事物本質的方面批判本論點.
以上觀點可能有錯誤的地方,為了科學的進步,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論文發表於《醫藥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頁,論文名稱《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解讀》

目錄

上篇 經絡還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經絡發展簡史
第二節 經絡系統的構成
第三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
第四節 經絡理論的臨床運用
第二章 經絡系統主要結構
第一節 正經
第二節 奇經
第三節 經別
第四節 絡脈
第五節 經筋
第六節 皮部
第七節 腧穴
第八節 經氣
第九節 經絡聯繫
第三章 古典經絡理論
第一節 標本
第二節 根結
第三節 根溜注入
第四節 本輸
第五節 氣行走
第六節 四海
第七節 關合樞
第四章 經絡循行規律
第一節 命名規律
第二節 分布規律
第三節 正經起止走向規律
第四節 正經表里配合規律
第五節 正經交接交會規律
第六節 經氣雙向運行規律
第七節 臟腑使道聯絡規律
第八節 經絡分野規律
第五章 營氣流注
第一節 營氣流注理論概要
第二節 營氣流注理論分析
第三節 營氣流注相關問題
第四節 營氣流注評價否定
第六章 經絡現象
第一節 循經感覺傳導
第二節 循經感覺變化(循經性感覺障礙)
第三節 循經皮膚變化
第四節 循經感傳的形成機理
第七章 經絡研究
第一節 客觀驗證
第二節 實驗研究
第三節 實質猜想
中篇 經絡分級系統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正經系統
第三章 奇經系統
下篇 經絡研究論文
附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