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中華柳鶯雌雄羽色相似。頭頂暗橄欖灰褐色,頭頂中央有一條淡橄欖灰色縱紋從前額向後一直延伸到後枕,有時縱紋前半部相當不明顯,中央冠紋兩側的頭頂顏色較深為暗橄欖褐灰色,形成寬闊的暗色側冠紋;眉紋長而顯著,從鼻開始沿側冠紋下面和眼上面向後一直到耳覆羽後面,其中眼上前半段呈淡皮黃色,眼後半段呈白色微沾黃色,暗色貫眼紋從眼先經眼到耳覆羽,顏色和後側冠紋相似;其餘耳覆羽淡皮黃橄欖灰色,眼下和眼周較淡呈淡皮黃白色,形成一個星月形的不完整的眼周;頸灰橄欖色,頸側較淡較灰。翕、肩、背和尾上覆羽灰橄欖色,腰黃白色,小覆羽灰橄欖色沾更多綠色,中覆羽暗褐色,外側4枚尖端淡橄欖灰色,形成一短而窄的翅斑,大覆羽暗褐色具灰橄欖色羽緣,外翈尖端淡黃白色形成寬闊而明顯的淡黃白色翅斑。小翼羽和初級覆羽暗褐色,羽緣灰橄欖色,初級飛羽暗褐色,最外側兩枚初級飛羽外翈羽緣淡褐色,其餘初級飛羽外翈羽緣灰橄欖綠色,三級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灰橄欖色,短的三級飛羽外翈尖端白色,所有飛羽內翈羽緣淡白色。尾羽暗褐色,外翈羽緣灰橄欖色。下體白色而沾淡黃色,尤以喉、胸、兩脅和尾下覆羽較明顯,兩脅和胸側沾有不明顯的橄欖灰色;胸側有一小而不明顯的橄欖灰色斑,喉和胸之間有一窄的淡橄欖灰色橫帶;翅下覆羽黃白色,腋羽亦為黃白色,俁較黃些。
大小量度:體重3.5克;體長102毫米;嘴峰♂11.3毫米,♀11.0-11.4毫米;翅♂57毫米,♀50.5-52.5毫米;尾♂41毫米,♀37毫米;跗蹠♂16.2毫米,♀15.6-15.7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以針葉林占優勢的針闊葉混交林和混雜有一些高大松樹的低矮次生闊葉林較為喜歡。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雄鳥在繁殖期常站在高大松樹的頂枝上鳴叫,鳴聲單調、清脆而富有變化,其聲似“tsiridi-tsiridi-tsiridi-tsiridi”或“tueet-tueet-tueet,tueet-tueet,tueet-tueet-tueet-tueet...”每次鳴唱常常持續一分鐘多。
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河北、山西、四川)、緬甸和泰國。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巢建於生長有雜草和蕨類植物的次生落葉幼林的山坡草地上,或蔓生有雜草、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山邊陡坡上,也營建於林下地上或草叢中。巢為球形,側面開口。巢主要由草葉和草莖構成,內墊有細草。每巢平均產4枚卵,卵白色、被有小的暗棕色斑點,在鈍端集成一環帶,卵的大小為13.5毫米×10.6毫米。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