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遙感技術方法與套用》是於麗君、朱建峰、鄧飈主編的書籍,2021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遙感技術方法與套用
- 作者:於麗君 朱建峰 鄧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6月
- ISBN:9787030692481
- 版 次:1
- 印次:1
《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遙感技術方法與套用》是於麗君、朱建峰、鄧飈主編的書籍,2021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遙感技術方法與套用》是於麗君、朱建峰、鄧飈主編的書籍,2021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遙感技術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套用研究”的研究成果,從文明探源對空間信息技術...
2007年第7期。 6. 遙感與GIS支持的洛陽盆地聚落考古研究,科技考古(第二輯),2007年12月,北京。 7. GIS支持的周原地區聚落考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網路中心成立十周年論文集,8000字,2009年6月,北京。 8. 三維GIS技術支持的古代人地關係研究與文化遺產保護,科研信息化技術與套用,2012年第3卷第4期。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舉行,會議討論了衛星和航空遙感在考古、考古資源管理、居民地分布格局識別及環境考古研究中的優勢及重要作用;2001年由義大利文化遺產套用技術研究所和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研究中心、遙感中心和考古系與NASA合作舉辦了“義大利-美國遙感研討會:數位技術重建古地形”,主要目的是針對GIS、空間分析和遙感技術...
回顧發展的歷程,在事業蓬勃發展、良性循環的態勢下,與國際整體局面相比,我們在成果積累和技術儲備等方面仍有不足,具體表現為:一是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研究薄弱,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二是對於文化遺產的價值認知能力有限,難以全面、系統挖掘和深刻闡釋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難以講好“中國故事”;三是...
文化科技融合進入數字文化經濟時代,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路徑。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混合現實、擴展現實、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文化旅遊領域充分套用,催生更多新業態、新場景和新模式。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加快驅動文化旅遊數位化轉型,文化旅遊的資源觀、時空觀、產品觀均將重構。數字文旅成為文化和旅遊業未來發展方向。...
2002年7月,“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大學新校區。出版論文集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主要課題列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謝維揚,國家...
中國古陶瓷的分析與研究”(2004-2008);參與完成國家科技計畫支撐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二)——3500BC-1500BC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階段的技術與經濟研究” 2007-2008;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持江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和人文社科項目4...
學院近年獲國家社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4項,一般和青年項目20餘項,參與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國家重大項目。發表權威期刊論文3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獲得包括河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在內的多項教學獎勵。與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的“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
《中國文化典籍英譯》是2009年03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宏印。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典籍英譯(2010版)》為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專業選修課教材。全書共二十四講,按歷史順序安排選材,內容涵蓋中國文化史中的上古神話、先秦諸子、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劇散曲、明清小說、文人書信等各個方面,規模...
強化重大科技計畫原創導向,對原創性課題開通項目申報、評審“綠色”通道,探索實行基礎研究長周期評價。 第三節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推進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網路平台建設和運行質效提升,拓展國家智慧財產權專利審查協作河南中心、中國(新鄉)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功能,加快建設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台交易運營(鄭州)試點平台...
凌家灘遺址是中國第一個以地勢分層次建築的聚落遺址,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演化,東西南北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具有突出地位。對研究古代宗教的起源、國家的起源、原始哲學思想的起源,曆法制度的起源,以及製造技術、工藝美學、城市建設、龍鳳文化等等都有重要意義。早起城市元素研究 凌家灘遺址文化證明它的城市內涵,如出土的...
[1]程效軍.GIS技術與VR技術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套用研究(2013BAK08B0703),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2]賈東峰,程效軍. 基於地面三維雷射掃描的景觀數位化技術研究. 國土環境與災害監測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3]萬成輝,程效軍.基於地面三維雷射掃描的隧道監測關鍵技術研究. 現代城市測繪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基金...
看點:中華水塔、水源涵養地、改變世界的高原、生物多樣性(場景)、高原生物鏈、三江源的保護、三江源保護中的科技手段 (人工降雨、遙感技術的套用、GPS動物保護與監測 )。★支撐展區四:資源寶庫 看點:深入地下、豐富的礦產、動植物資源、高原精靈- 藏羚羊、鹽湖資源的利用、鹽湖鹵蟲、可燃冰、天然氣、黃河上游...
我國防汛遙感技術進入世界 前列 從兩則故事看:搞發明創造 並不神秘 神奇的燃料――尿油 農戶新事:誰懂技術誰 當家 我國引進國外智力碩果累 累 人工蜘蛛絲織成防彈衣可 “刀槍不入”太空人在太空失重情況下 怎樣吃飯 美科學家發現:收成與地 表顏色有關 不粘鍋為何不粘 中國鐵鍋的妙用:可代替 衛星接收天線 ...
深化理論制度研究與科技套用 重點開展大遺址價值標準、預防性保護、權益分配,以及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文物補償、土地增減掛鈎等理論研究和制度設計,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大遺址保護利用理論制度體系。支持文物管理機構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西北大學、浙江大學、蘭州大學等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合作,協同建設...
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保護管理機構隊伍和專業力量依然薄弱,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和套用水平亟待提升,考古在實證中華文明史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作用亟待強化,文物保護利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文物資源管理、價值闡釋、執法督察、民間收藏等重點領域改革任務依然艱巨。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出版有專著《中國青銅器文化結構體系研究》,系統勾劃出了以夏商周文化為中心的中國青銅文化網路體系,探討了中國文明起源、發展的進程。1995年,李伯謙先生提出考古學研究的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廣泛套用。同年出任國家“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課題“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專家組副組長。2000年...
《世界重大發現與發明》全面介紹了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著開拓性成就的重大發現與發明,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分別從宇宙自然、基礎科學、生物奧秘、人體生命、醫療成果、套用技術、交通通訊、軍事武器以及文明探源九方面展開闡述,詳盡地講述了每項發明與發現輾轉曲折的由來、艱辛的發展歷程以及這些成果給我們今天生活所帶來的...
活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承辦,旨在立足山西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文物古建資源,結合考古溯源的獨特視角,開啟山西華夏文明探秘研學新路徑。來自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良渚遺址、石峁遺址等地的專家學者參會,圍繞18處中華五千多年文明遺址在中華文明探源和文化傳承發展中的作用與貢獻、對“考古遺址...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不斷取得新發現,更加清晰的勾勒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新技術新裝備廣泛套用,多學科合作研究日益常態化,課題意識和科研能力顯著提高。基本建設考古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雄安新區、北京冬奧會、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國家重大建設工程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有序...
陟山治墓,異石同工——漢代崖墓開鑿技術的來源:一種假說 張良仁/136 琢磨巨石,影擬法身——棲霞山千佛岩南朝石窟的開鑿年代與功德主 邵磊/141 行動言商仍向儒,實業教育救國路——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開創者:張謇 徐寧/150 三星伴月,尋跡蠶叢——三星堆考古新發現與古蜀文明探索 霍巍/156 太湖水起文明潮...
第八章中華文明起源“玉教說”(上)第一節“玉教說”的觀念前提:“神話”和“歷史”的蛻變104 第二節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神話學模式的基本特點106 第三節玉的“精神分析”107 第四節“玉教說”的動力學分析113 第九章中華文明起源“玉教說”(下)第一節玉教說的方法論試析122 第二節“玉教說”的觀念效應...
開展防災減災救災、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質量改善、荒漠化治理等領域能力建設和聯合研究,合作建設氣象早期預警業務平台。設立中非和平利用核技術論壇,與非洲國家共建30個聯合實驗室,建設中非衛星遙感套用合作中心非洲中心,開展海洋空間規劃合作,支持非洲國家參與國際月球科研站計畫和中國探月探火工程。2.2.10安全共築夥伴...
支持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等產業園區建設,打造高水平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支持農業數位化、綠色化發展。發展智慧農業,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衛星遙感等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套用。支持縣域物流示範園區建設,以及農產品加工、包裝、冷鏈、倉儲等設施建設,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推動網際網路與...
深度參與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系統研究梳理甘肅黃河文化發展脈絡,充分彰顯甘肅在黃河文化、中華文明、中華文化起源、形成、發展進程中的鮮明特徵和重要地位。深入實施黃河文化創新工程,發掘甘肅在各個歷史階段獨特的精神標識,發揚甘肅黃河文化在新時代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價值。建設黃河...
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系統研究梳理黃河文化發展脈絡,充分彰顯黃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樣性。開展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系統闡發黃河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建立溝通歷史與現實、拉近傳統與現代的黃河文化體系。打造中華文明重要地標,深入研究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支持黃河文化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推動黃河流域優秀農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