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論道——考古學理論與實踐講演錄

隨園論道——考古學理論與實踐講演錄

《隨園論道——考古學理論與實踐講演錄》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23年11月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隨園論道——考古學理論與實踐講演錄
  • 出版時間:2023年11月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ISBN:9787522825236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南京師範大學考古與文博專業主辦的部分講座紀要62篇、會議紀要10篇,截止於2023年6月10日的考古學系列講座總第103講。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講座紀要,下篇為會議紀要。為方便讀者閱讀,上篇又按講座內容分為“理論與方法”“發現與研究”“討論與爭鳴”“陶瓷新識”“文明交流互鑒”“學術薪傳”6個單元。“理論與方法”單元聚焦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前沿研究,展現多元化的考古學發展前景。“發現與研究”單元以重要考古發現及相關研究為主題,系統介紹相關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與最新研究成果,也包括部分博物館研究。“討論與爭鳴”單元則是主講人對部分熱點論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講座中的觀點多極具創新性,為讀者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陶瓷新識”為陶瓷研究專題,主講者均為國內知名陶瓷考古專家,匯集了陶瓷考古前沿動態。“文明交流互鑒”單元關注古代中國與域外的文化交流以及外國考古發現,收錄了日韓學者關於古代東亞國家間交往的討論,以及中國學者赴境外開展考古發掘的收穫。“學術薪傳”是上篇最後一個單元,收錄的兩篇紀要,一為王世民先生對夏鼐先生新中國考古學創建貢獻的總結,二為楊新華先生四十載文博工作之回顧,展示了前輩文博考古工作者的情懷與擔當,是青年考古文博學子的精神楷模。

目錄

上篇 學術講座
理論與方法/3
東方天國,集體至上——中國的家庭、私有制、文明、國家和城市起源 裴安平/3
回首向來蕭瑟處——中國考古學研究從“是什麼”到“為什麼”的歷程:以古代都城考古發現、研究為例 劉慶柱/11
不知死,焉知生——死亡考古學:關於墓葬考古研究的一點思考 李梅田/14
觀千劍而後識器——考古學理論與實踐的思考 張照根/21
理解考古學中的非地方性知識——隋廢太子楊勇與圓形墓 沈睿文/25
從“證經補史”走向“考古寫史”——從文獻與考古關係再審視到二里頭文化研究的反思 徐良高/30
班賜宗彝,分殷器物——考古學的年代、文化與族屬:以石鼓山西周墓葬為例 徐天進/35
情不堪,禮何非——被遮蔽的“妞妞”:中古墓葬考古研究的舊材料與新視角 吳桂兵/40
青衿之志,履踐致遠——考古學是什麼 賀雲翱/44
未來博物館的模樣——從信息化到智慧化:智慧博物館發展之路 黃洋/49
考古有方,法眼識真——史前探案:考古學的故事 湯惠生/53
推古驗今,證史辯道——歷史學家眼裡的考古學 胡阿祥/59
蓋棺不定論,薤露有洞天——喪葬中的愛恨情仇 齊東方/66
躬行明理,篤志致知——關於歷史時期考古學的再思考 白雲翔/72
發現與研究/82
皖地夏風,金鳴萬國——安徽商周青銅器的發現與研究 宮希成/82
天碧台閣麗,聯蜀崗上下以為城——考古學視野中的唐宋揚州城遺址 汪勃/85
流動的遺產——南京歷代運河的故事 盧海鳴/88
尋找最早的金陵——最早的金陵:從考古發現談早期南京的區域中心 王志高/95
盛世紅山,以玉為尊——紅山文化玉器及相關問題研究 劉國祥/99
從王到帝的祭祀——國祭聖山:金代長白山神廟遺址的發掘與初步研究 趙俊傑/103
探索古蜀文明的密碼——從三星堆埋藏坑看古蜀文明 孫華/107
郢路遼遠——楚紀南故城考古發現與研究 聞磊/111
巍巍土山,赫赫楚王——202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徐州土山二號漢墓 耿建軍/115
塔廟當年甲一方,千層金碧萬緇郎——清涼問佛:法眼祖庭清涼寺遺址的考古新發現 龔巨平/120
金戈鐵馬風煙意,木竹筆墨著古今——居延考古與額濟納漢簡 魏堅/126
當知此界非凡界,一道幽奇各自分——吳越國時期的佛教舍利容器 黎毓馨/130
陟山治墓,異石同工——漢代崖墓開鑿技術的來源:一種假說 張良仁/136
琢磨巨石,影擬法身——棲霞山千佛岩南朝石窟的開鑿年代與功德主 邵磊/141
行動言商仍向儒,實業教育救國路——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開創者:張謇 徐寧/150
三星伴月,尋跡蠶叢——三星堆考古新發現與古蜀文明探索 霍巍/156
太湖水起文明潮,二元並立領風騷——鳥瞰太湖:太湖流域文明化進程的巨觀研究 張敏/161
文明集聚,海岱輝光——大汶口文化聚落結構比較分析 王芬/167
以考古之光照亮文明之源——凌家灘文化:東方文明起源的曙光 張敬國/172
死喪之儀,兄弟孔懷——廣陵與東陽:漢代江淮地區諸侯 王陵 李則斌/177
活脫世間泥塑樣,美貽潤州傳千年
——東京夢梁,臨安風華:考古所見兩宋居民文化生活拾零 王書敏/182
博物館未來的可能性——當下博物館展覽策劃的思考:以安徽博物院為例 卞堅/187
討論與爭鳴/192
辰極閟軒輝,天人覆玉衣——漢代的玉衣殮葬制度:玉衣的新發現與新視野 李銀德/192
衝突激盪、碰撞融合——魏晉十六國北朝墓葬 韋正/195
人面蛇身:眾神共享的標準像——眾神之像:創世神話中的重重蛇影 王仁湘/199
漢時都會今猶在——漢代九大都會之現狀及其興衰原因分析 陸勤毅/203
滄海難為,魂兮焉附——談談鄭和的葬地問題 王志高/208
撥雲見日,昏鏡重磨——蘇州虎丘路三國大墓墓主身份再考 程義/213
多元一體文明路,東方欲曉星滿天——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歷程 李新偉/218
舊字新議——漢字的起源 周曉陸/222
如鳥斯革,如翬斯飛——中國傳統木構建築構架體系辨析 周學鷹/230
溫潤至美 承古拓新——美成在久:中國古代玉文化的當代觀照 李竹/236
懷古詠金陵,涅槃煥新生
——文化遺產賦彩城市形象的演生機制探析:以六朝文物、懷古文學與古都金陵形象的關係為中心 顏一平/240
運通悠悠古今事,蘭台閎肆潤蒼生
——博物館建設的新實踐與新思考:從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說起 王奇志/249
頭曰漢古於漢,入土出土滄桑更——已閱滄桑幾變遷:從江蘇發現的兩件琮談起 左駿/258
陶瓷新識/267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元明青花瓷鑑賞 王興平/267
溫溫玉色照瓷甌——五大名窯新解 王光堯/269
奪得千峰翠色來——秘色瓷的終極密碼 沈岳明/273
青韻流芳,溫潤華夏——青瓷與青瓷文明 鄭建明/276
雅韻國瓷,鑽堅研微——談談中國古代瓷器的品種譜系 霍華/280
辨胎釉之道——唐以前陶瓷發展中的胎釉結合問題:以白胎器物為中心 楊哲峰/285
樸素無華,承前啟後——談御窯廠出土明代洪武官窯瓷器、建築構件及相關問題 江建新/289
文明交流互鑒/293
江左風華,遠播海東——從考古及文獻材料看百濟與南朝的交流 趙胤宰/293
脫胎那用木和錫,成器奚勞琢與磨——日本禪茶文化與中國漆器 鹽澤裕仁/29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學者視角下的瑪雅文明揭秘:瑪雅名城科潘考古記 李新偉/297
見微知著,絲路餘響——“絲路”背景下漢代日常生活的考古學觀察 劉尊志/300
學術薪傳/311
泱泱華夏 灼灼其鼎——夏鼐與新中國考古學 王世民/311
躬耕文博四十載,半生風雨半生花——文博工作者的情懷與擔當 楊新華/314
下篇 學術會議
六朝考古盛會,青年學者論壇——六朝考古學術工作坊(第一期)·青年學者專場/321
鈴聲過磧,學術相彰——“中日青年學生的對話:文化交流視角下的古代文化遺產”研討會/329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六朝考古學術工作坊(第二期)/334
六朝牛渚地,縱論江左風——“江南文化視域下的六朝文化”暨六朝考古學術工作坊(第三期)/344
青松洛陽陌,芳草建康宮——建康與洛陽:考古工作者的對話/353
“薛城遺址發掘與寧鎮地區早期文明”論壇紀要/363
探前年古邑之源,賞六朝遺秀之風——“溧陽地域文明探源”論壇暨六朝考古學術工作坊(第四期)/367
千古江南一屏障,四方山城出翠螺——“馬鞍山市翠螺山古代城址考古發現與保護利用專家論證會”紀要/386
“區域文明探源的考古學解讀”研究生學術創新論壇紀要/393
離心逐春草,直到建康城——區域文明探源視域下的南京地區漢唐考古研討會/414
附錄 南京師範大學考古學系列講座、學術會議一覽(2018年4月~2023年6月)/4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