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廣告媒介行銷力研究院是按照國際廣告傳媒發展趨勢,肩負著跨區域、跨媒體研究、交流的任務。其媒無界網,行銷力網關注傳媒,廣告,行銷力理論前沿,跟蹤當代廣告媒體發展,傳播廣告媒體動態信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廣告媒介行銷力研究院
- 總部所在地:中國香港
- 囊括:通訊社、報刊、廣播、電視
- 包括:地區130多家境外媒體
簡介,本院宗旨,業務範圍,研究熱點,政治上,輿論上,媒體上,
簡介
其總部位於中國香港,分別在全球歐洲,亞洲等地均設有研究中心及辦事機構,組建包括亞洲廣告傳媒傳播研究中心、全球廣告媒介與性別研究中心、國際廣告傳媒傳播研究中心、歐洲廣告傳媒傳播研究中心、國際廣告企業新聞研究中心、客群研究中心、國際廣告策劃與媒體投放購買研究中心、廣告效果監測與評估中心、廣告傳媒傳播教育研究中心、全球廣告主研究中心,全球創意提案研究所,世界民族文化傳播與發展中心和網路輿情研究所等多個研究中心(所)在內的整合型新聞傳播學教學科研管理諮詢教育培訓機構。
中華廣告媒介行銷力研究院已服務並包括近7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家境外媒體機構,以及40多家境內媒體,囊括通訊社、報刊、廣播、電視、戶外,新媒體,網際網路等多種媒體形態。
- 創始人
彭小東老師
本院宗旨
聯絡國際國內新聞界、廣告界、公關界、傳媒界、傳播界、宣傳部門、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傳媒院校,管理諮詢機構,傳媒教育培訓機構等,以及對外文化交流部門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探討全球廣告傳媒行銷力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開展學術交流,教育培訓,管理諮詢,品牌推廣與服務,為加強世界新聞廣告傳播在全球新聞輿論傳播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繁榮與發展新聞事業作出貢獻。
業務範圍
考察世界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發展大背景下,西方傳媒廣告公關傳播在世界新聞、輿論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運作機制;傳媒在這一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應對策略等。其中包括跟蹤研究世界傳媒特別是主要發達、開發中國家各種廣告傳媒傳播的新聞報導、輿論動向;前沿、考察、訪問國外主要傳媒,關注其主要發展現狀、變化趨勢,建立和發展世界傳媒動態資料庫;邀請國際主要傳媒工作者和研究者來華訪問;組織關於世界傳媒新動向、新聞報導狀況的主題報告會、研討會、座談會、教育培訓、管理諮詢;為國際國內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新聞媒體提供決策諮詢和專業諮詢以及管理培訓等。
同時中華廣告媒介行銷力研究院下屬行銷力情報中心為國內外企業、組織、政府機構提供媒體信息情報系統建設以及媒體信息情報收集、整理和分析評估等服務。自2006年創立之日起,情報中心就本著做職業信息人的信念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情報系統和服務。
行銷力情報中心即時監測跟蹤國內1500多家報刊雜誌、電台電視台及國內外10000多家網站上發布的信息,並且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按月、按周或按日提供專業的智慧型化的監測和分析報告。
行銷力情報中心現為國外內近百家知名公司和組織提供情報系統服務,其中包括,蘋果,索尼,雪鐵龍汽車,英美菸草,通用汽車,中海油,中國電力,松下,歐盟駐華大使館,英國大使館,法國工商會等。
行銷力情報中心堅持進行研究開發,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網路手段,努力走在科技的最前沿,不斷為滿足客戶的需求推出系列化智慧型產品。
行銷力情報中心還擁有專業的媒體研究人員,可以對國內近千家媒體進行科學的分析評估,是您選擇媒體進行廣告投放和公關活動的重要依據,您也可以藉此監督您的廣告公司和公關公司。
行銷力情報中心始終以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為公司的第一目標,經過多年的努力,苗建情報中心推出了一系列成熟的產品,建起了一個完善的服務平台和服務網路,擁有一個高素質的服務團隊,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當然,最重要的是得到一大批客戶的長期信任和支持。
行銷力情報中心今後將繼續不懈的努力,在信息情報領域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服務,不斷的尋求更廣泛合作,成為國內外信息情報領域的領導者。
研究熱點
政治上
1.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黨的十八大對新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聞宣傳工作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好,把當代社會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民眾的心聲反映好,要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倡導崇高理想追求,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培育文明社會道德風尚。
新聞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為主線,堅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提升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科學化水平,提高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
江西日報社總編輯王暉在《新聞研究導刊》撰文稱,主流媒體在宣傳思想工作中承擔著重要任務,要在開放的輿論空間樹立起"風向標",圍繞輿論焦點主動設定議題;要重在以思想疏導引領人們理性地看待社會問題;要將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等優勢與新媒體的快速、互動、傳播面廣等優勢結合起來,尋求主流輿論和民間輿論的最大重合度。
2. 短、實、新
文風關係學風、作風、黨風,是黨內精神狀態、政治生活的直接反映。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指出,新聞報導要提倡"短、實、新",切實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黨的十八大所倡導的話語新風正在成為一種風尚,深入人心。
"短"是要凝練、字字珠璣。新聞報導要選準主題,突出重點,傳達上級最主要的精神,說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做到有節制的"擴展",力求要言不煩、意盡言止、觀點鮮明、詳略得當。
"實"是要說實話,言之有物。說官話、打官腔,雖邏輯嚴謹,卻言之無物,讀者白費功夫;有的誇大其詞地敘說"成就經驗",有的刻意拔高塑造"先進典型",不但不能使民眾入耳入眼、入腦入心,而且會損害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新"就是要創新表達。百姓生活是源頭活水,要善於從民眾語言中汲取智慧,用鮮活的事例、生動的語言展示時代新風,讓民眾願意看、看得懂,願意聽、聽得進。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趙振祥教授認為,文風的改變,標誌並推動著政風的改變,這既是因應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需要,也顯示出共產黨正在把貼近民眾、求真務實的執政理念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更體現了黨在新時代的改革創新精神。
3. 中國立場,國際表達
2012年6月2日,李長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在學習借鑑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繫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要運用國外客群易於接受的形式,講好講活講深中國故事,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
為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要講話精神,《人民論壇》雜誌社舉辦"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研討會"。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陳俊宏在會上指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要既能接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又能接軌當代世界文明成果;既能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理念,又能為西方主流社會共同關注;既能為中國全體人民所理解和認同,又能為西方媒介所接受和傳播。
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認為,構建話語體系要將意識形態放在首位,構建一套平實的、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話語體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郭建寧教授則認為,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打造具有鮮明時代特徵、中國特質、大眾特點的話語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戴盈博士在《東南傳播》2012年第7期撰文稱,提升國際話語權是融入國際社會的需要,當今的中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強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構建,以改變傳統對外傳播方式,轉變傳播定位和傳播思路,讓世界了解中國,從而爭取更多國際客群的理解和支持。
輿論上
4. 傳統媒體進軍新興媒體
隨著網路輿論場的急劇擴張,信息多元化、觀點多元化、輿論多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異軍突起的新興媒體發展態勢和眾聲嘈雜的網路輿論環境,迫切要求傳統主流媒體順應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潮流,加快與網際網路、手機等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2012年,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順應傳媒業發展的大趨勢,大舉進軍新興媒體,開啟了傳統主流媒體發展的新階段。4月27日人民網成功上市,"人民微博"7月正式上線,打通"兩個輿論場"取得良好效果。
2012年9月14日,李長春同志到人民日報社調研時指出,要"一手抓傳統媒體發展,一手抓新興媒體建設","走出一條體現時代特徵、中國特色、國際水準的新興媒體發展之路,當好傳統主流媒體進軍新興媒體的排頭兵"。為傳統主流媒體進軍新興媒體提供了理論指引和基本遵循。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郭全中副教授在《報業發展新媒體的探索與分析》一文中歸納了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的幾種方式:發行電子版手機報、建設地方入口網站、利用"二維碼"建立"雲報紙"等,並逐一分析其優勢和缺陷。他認為,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要充分考慮到傳統媒體的路徑依賴和歷史慣性,創新觀念和思路,尋找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5. 主流媒體話語轉型
新華社僅用了100來字對習近平與卡特的會見進行報導,"新華視點"稱,對領導活動報導"瘦身",以"簡樸求實"為要。人民日報法人微博"人民微博"的開通,除了在形態上適應新時代的宣傳要求,在話語方面也做了很大的轉型。2012年主流媒體在中央級媒體的帶動下開始話語轉型。
黨報通過語言運用的更新和話語姿態的親民,來引領時代和緊貼民眾,是始終保持"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必然要求。隨著社會和時代的進步以及報紙與網路的進一步融合,主流媒體必將吸收更多的民間語言,更大程度地推進話語轉型。
媒體評論人王傳言認為,主流媒體的話語轉型,在很大程度上修補了公眾語言與官方話語之間的隔裂。黨報在秉持傳統辦報風格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與時俱進的轉變,這種轉變是語言風格的改變,更是話語姿態的轉變。黨報主動放下身段,貼近百姓生活,親近普通大眾,在公眾語言與官方話語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彌合了兩者之間的隔裂,起到良好的溝通作用。
6. 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與人民網上市
2012年10月24日,文化部部長蔡武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通報了文化體制改革進展情況,指出我國3388種非時政類報刊已有3271種完成轉企改制,占總數的96.5%。
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上市,成為第一家在國內A股上市的專業新聞網站,也是第一家將新聞采編和經營業務整體打包上市的中央媒體,不僅為自身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也為傳媒企業上市融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非時政類報刊基本完成轉企改制和人民網上市融資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以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為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證。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呂尚彬教授認為,加快推動文化體制改革,關鍵是要儘快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出版傳媒企業上市融資,建設國家出版傳媒主力"艦隊"。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范以錦教授認為,傳媒產業要做大做強,離不開資本運作,人民網上市標誌著我國文化傳媒產業與資本市場的成功對接,必將起到積極的帶頭示範作用。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謝倫燦教授認為,未來幾年,一方面文化傳媒行業將在政策扶持和居民消費升級雙重驅動下呈現快速增長;同時也將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不斷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7.紙媒數位化的糾結
《新聞周刊》,美國最具象徵性的新聞雜誌在2012年末發行了最後一期,這份擁有80年歷史的新聞刊物結束了紙質版的發行,全面轉向數字版。與此同時,默多克新聞集團卻宣布關閉首份iPad電子報《The Daily》。
2010年《新聞周刊》被華盛頓郵報售出,與新聞網站"The DailyBeast"合併,曾一度想將"The Daily Beast"和《新聞周刊》打造成聯合品牌。但新聞期刊和報紙同命相憐,也面臨印刷費昂貴,廣告量削減的風燭殘局,而以失敗告終。
2011年2月,新聞集團投入數千萬美金推出全球第一個iPad新聞刊物《The Daily》。在美國,媒體從初創到收支平衡一般要5到7年時間,然而《The Daily》僅生存了一年多,就不得不草草收場。免費新聞滿天飛的數字時代,《The Daily》在毫無客群基礎的情況下貿然以收費的姿態步入競爭;另一方面,雖然順應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大趨勢,但新聞內容僅能通過iPad閱讀,嚴重阻礙了客群分享的廣度。
傳統媒體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媒體會消亡,也並不意味著數字媒體和新的傳媒經營模式會一路高歌、突飛猛進。《中國記者》值班主編陳國權認為,紙媒的數位化並不是"必然趨勢",必須重新審視紙媒數位化戰略的合理性。《The Daily》的下線和《新聞周刊》印刷版的告別似乎給整個傳媒界都蒙上了一層陰影,預示著艱難的前景和兩難境地的糾結。
8.雲報紙
2012年5月17日,《京華時報》在北京首次發布雲報紙服務,這也是全球首家將圖像識別技術與報紙相結合的媒體。雲報紙每周四隨報紙發行,讀者下載該客戶端,對準載入了雲技術的圖片拍照,便會體驗到該條新聞的相關視頻、圖片和更多文字報導,完成從報紙到網際網路的平滑閱讀。7月京華時報推出"京華雲拍"客戶端,登入Google Play等主流android平台,9月在蘋果AppStore上線。至此,《京華時報》的雲報紙業務,完成了從紙質內容生產、廣告運營到獨立閱讀終端的覆蓋。
雲報紙,不是報紙內容電子化,也不是網際網路平面化,而是利用圖像識別技術,通過移動終端,將紙質載體與網際網路相結合。雲報紙有前後兩個終端,這兩個終端互為入口,前端是傳統形態的報紙,即宣傳、新聞、服務、廣告,後端則是架設在"雲"上的虛擬社區,藉助新的技術手段,滿足用戶對新聞資訊的延伸和立體整合需要。
業內專家學者對於"雲報紙"的運行模式和發展前景看法不一。光明網總裁陸先高在《傳統媒體應積極走進"雲時代"》一文中認為,真正"雲媒體"應該是媒體融合的產物,它應該根據不同介質、不同傳播形態和不同終端的特點,提供不同形式的內容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依賴強大的雲數據處理能力和雲服務平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唐緒軍教授撰文《傳統報業轉型的"實"與"虛"》認為,雲計算代表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方向,對傳媒行業來說,雲技術為媒體以文字、聲音、圖形、影像等複合形式呈現,進行跨媒體、跨時空的信息傳播提供了可能,如果僅局限於對報紙的呈現,或者只是為了拓展報紙的版面和豐富報紙的表現形式,那就大大貶低了這項技術。
媒體上
9.移動互聯與移動傳播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0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手機網民3.88億,超過固定網際網路網民的3.8億,手機已經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2012年,手機終端生產商的名單上先後出現了包括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奇虎360、盛大等網際網路巨頭的名字,網際網路手機的層出不窮,彰顯出它們進軍移動網際網路的決心。
移動傳播是數字傳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新飛躍,將移動設備隨時隨地瀏覽和網際網路海量信息的兩大優勢集於一身,進一步強化了新興媒體的傳播能力和競爭優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彭蘭教授認為,移動傳播是數字傳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新飛躍,它改寫了新聞生產的時空觀。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彭蘭教授認為,在移動狀態下快速地進行新聞發現、判斷和傳播,意味著對新聞生產時間的進一步壓縮和對傳統媒體新聞生產流程與機制的挑戰。另一方面,基於文字、圖片、視頻等媒介的新聞現場直播成為常態,來自現場的新聞生產將在未來的新聞生產中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對於媒體的生產手段與流程同樣是一種挑戰。
10. 基於雲技術的新聞采寫
繼個人計算機、網際網路革命之後,雲計算被看作第三次IT浪潮,代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方向。2012年6月17日,"中國雲計算技術與套用發展高峰論壇"在大連召開。雲計算技術發展與套用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根據思科公司預測:2013年,"雲"將成為人們數字生活的中心,"個人云"將變得流行,人們可以利用"雲"來處理各種套用、內容和偏好。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網路發展部主任欒軼玫在《後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一文中稱,海量的數據在電腦、手機、掌上閱讀器等終端設備之間隨時存儲、下載、維護和更新,信息的雲端存取使得信息在各個設備之間實現同步。對於新聞采寫而言,信息的雲端存取意味著人們獲得信息的時差接近於零。由此引發的媒介競爭將從先前的"獨家報導競爭"轉向今後的"獨家闡釋競爭"。
基於"大數據深度挖掘"的深度報導成為新聞采寫的另一重要模式。大數據時代,每一條微博、每一條評論、每一個表情、每一個轉發、每一張圖片、每一段視頻、每一張投票都在產生越來越多的數據,都為人們提供了無限線索及其相互關聯,使得我們可以用類似"全息影像"的方式完整獲取每個人的全部信息,而這些相互關聯的線索又會提供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有價值信息。對這些基本信息進行各種維度的分析,最終能得出基於大數據的闡釋和結論。這種藉助海量信息、海量數據來進行深度報導成為一種新的新聞采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