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旨在整理中華姓氏文明,疏通各姓氏之來龍去脈,為廣大讀者和姓氏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史料考訂詳實、文獻資料豐富的通史。姓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有昨於民簇團結、民族精神的凝聚以及國家統一大業的完成。 本書是一部插圖本世紀通史性著作,收錄了大量珍貴的姓氏插典,涉及了該姓祖先、人物、郡望、文獻、山川、名勝、古蹟等相關內容。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個別插圖與正文文學並非一一對應,故名為“插圖本”,不叫“圖說”,請讀者察之。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姓氏通史:謝姓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318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 作者:王大良
-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6015668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尋根探源
第二章 姜姓謝氏創世紀
第三章 漢魏會稽謝氏的崛起
第四章 陳郡謝氏在六朝時期的鼎盛
第五章 唐宋謝姓的多重發展
第六章 明清以來謝姓的歷史變遷
第七章 當代謝姓及其分布
第八章 謝姓宗族文化
第九章 家譜文獻
第十章 人物譜
編者後記
第二章 姜姓謝氏創世紀
第三章 漢魏會稽謝氏的崛起
第四章 陳郡謝氏在六朝時期的鼎盛
第五章 唐宋謝姓的多重發展
第六章 明清以來謝姓的歷史變遷
第七章 當代謝姓及其分布
第八章 謝姓宗族文化
第九章 家譜文獻
第十章 人物譜
編者後記
文摘
書摘
謝邑在唐河說
由於中國謝邑所在地望對謝姓人來說事關重大,加以各說主張者各執一詞,我們有必要對其作更多的考察,以便能夠早日得知其真相。在諸說之中,唐河說主張者除有以上所舉論據外,還從史書的其他記載以及文物考古等方面進行論證,認為只有這裡才是中國謝邑所在。比如,他們認為,從史書記載上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明代楊應奎《南陽府志》、清代黃文蓮《唐縣誌》等都明確記載申國謝邑在唐河一帶,其中前引《水經·泚水注》最具權威性。該記載所謂“謝水……出謝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漸大”,實際上是說謝邑(城)在謝水下游靠近比水(即今唐河南段)處。同時,該記載又在以謝水之前依次及溲水和比水支流澧水(今三家河),接著又稱“比水又西南流,經新都縣故城西”,實際上也是在說謝邑的方位在澧水以南和新都城(今河南新野縣東南隅)以北的比水附近,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都與當年申伯所建的申國方位相符。至於其具體位置是在比水的東岸還是西岸,書中儘管沒有十分明確,但在前引楊應奎所修的《南陽府志》里則給出了明確答案,確切指出在唐縣(今唐河縣南)。另外,在清代主持編
修《唐縣誌》的黃文蓮也在《謝城懷古》一詩中論及此事說:“跋馬湖陽鎮,言尋古謝城。林空樵徑人,沙軟女牆傾。峻長天邊影,流泉澗底聲,黍苗猶鬱勃,疆土任縱橫。”詩中所說的謝城即申國謝邑,其方位在湖陽鎮西二三十里的唐河(古比水)東岸處,亦即今天的蒼台鄉謝家莊一帶。對此,《明嘉靖南陽府志標註》曾稱“蒼台在唐河左岸,為新野、唐縣及湖北棗陽交界,清移縣丞駐此。光緒時縣丞酈嘉穀曾得漢磚多方”,可見當地既有文物出土又是縣丞治所,的確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人口聚居之地,也是申國謝邑確切位置之所在。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作為謝姓的發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謝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為人所知。但該省的早期居民大多外遷或影響在外,留下的大多數接連的戰亂中死亡殆盡,因而在當代的河南省謝姓居民中,大多認定是在明代時由山西洪洞等地回遷而來的,井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當地。比如,居住在今南陽市宛城區東西謝營一帶的謝姓人,便是清代洪洞縣移民的後裔。相傳明末李白成軍幾乎把當地居民全部殺光,因此他們才在入清以後有奉命入遷之舉。他們最初居住的地方叫做謝營,後在雍正年間一分為二,並因有東西之分而稱東西謝營,其中西謝營便是他們的原居地謝營。當地的謝姓人口如今已達數千,尊謝義為始祖,並說他有子十人,除一人瘋癲無後外都有後代傳世。其中五人的後代現居西謝營,二人的後代居東謝營,一人遷居魯山縣桐河嘴謝營,一人遷謝庵。後來,在西謝營居住者又有人遷唐河謝崗、謝莊、謝沖、雙橋等地,居魯山者遷唐河營蒼台謝家莊(舊稱老鴰窩謝莊),居謝庵者遷瓦店等地。自民國以來,由此外遷者多有回村祭祖、修譜之舉。他們分布在當地及附近的各自然村中,以及新野、唐河、魯山、方城、湖北棗陽、襄樊等地,是一支有影響的謝姓支派。
與南陽謝姓不同,居住在今太康一帶的謝姓人是在元代由江南問遷而來的。他們尊奉元處士謝成為始祖,而謝成也被認為是魏典農中郎將謝纘的三十四世孫。謝成之後,這支謝姓人又分居於縣中的柏崗、謝家堂、潮莊、槐邱寺、謝坡等地。如今人口約有四萬之多。其中居謝家堂者是謝成次子謝叔宗的後代,是在謝叔宗孫謝斌、謝志時因避水患而遷居的;居槐丘寺者是謝成第三子謝季宗的後代,是在謝季宗之子謝敏、謝忠時遷居的;謝成長子謝伯宗仍留居柏崗一帶。為了記述各支派的發展繁衍過程,該支謝姓人從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開始編修家譜,後又在清朝康熙十二年(1674年)、鹹豐元年(1851年)兩次重修,至1883和1985年再次續修,成為其一家之史的可靠藍本。
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謝姓人,可知者還有一支是從其他姓氏改姓而來的,居住在河南東部的永城市一帶。據有關家譜記載,該支謝姓人最初與崔、張、陳三姓同宗,屬於四兄弟,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隨父由山西洪洞遷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見當地地廣人稀,便讓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屬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歸葬沙士劉集公共墓地,其後便各營所葬,其中謝氏墓地在張氏村右。至民國時,該支謝姓人還與其他三姓人聯合修譜,並述其淵源為“兩本洪洞綿世澤,東遷永邑振家聲”。在修譜時,其世代已傳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當地發展繁衍。
以上僅就所知,將謝姓在河南的分布情況略舉數例,以見其當代分布之一斑。除此而外,河南尚有不少對整個謝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地區,或是說是謝姓人的幾個聖地。其中如南陽是謝姓人的姓氏發祥之地,太康是謝姓望族陳郡謝氏的祖居之地,而固始即許多生活在東南地區的謝姓人所神往的移民之地。在上述三地之間,一些家譜還稱陳郡謝氏出自南陽,是東漢名儒、南陽章陵人謝該的後代,而固始謝氏則出自太康,其間存在著難以割裂的淵源關係。
從宋末到陳,謝氏族人為拯救家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從宋末到陳,謝氏的八世至十四世共29人走上仕途。他們中最高官一品1人,最低官八品1人,任上品官11人,占全部仕宦人數的39%。
謝氏在這一時期擔任的上品官,計有侍中、散騎、中書監令和東宮官屬。侍中和散騎的地位在宋代以後繼續下降,梁武帝時曾有意提高兩種官職的地位,但“終非華胄所悅”,結果毫無起色。朝廷這時的決策中心是位卑權重的中書舍人,謝家人出於身份地位的考慮,沒有一人擔任過這種官職。
東宮官屑是世族子弟最喜歡擔任的清顯官職,謝家人這一時期任這類官職的人明顯增多。如在東晉時僅1人,占總數的6%;晉宋時5人,占17%;這時則有21人,占41%,增多的趨勢很明顯。
如果再進一步研究謝氏各房支的仕宦情況,就會發現,他們中間是很不平衡的。這一時期擔任上品官的11人中,有10人是謝安的後代,占總數的91%,其他支族僅1人。而謝安長兄謝奕之後,不僅不能保持高位,而且出現下降,任最高官僅達五品。謝奕五世孫超宗,宋末為五晶太守,人齊降為八品王府參軍,先後兩次貶官、兩次免官、一次禁錮,足見其仕途之艱辛。超宗子幾卿, “幼清辯,當世號為神童”,但仕宦也不過五品,並且還有兩次免官的經歷。
謝氏這一時期任上品官的人,還帶有明顯的階段性。宋末至齊僅2人,占16%,最高官也只有三品;至梁朝則多達7人,占60%,所任職務還是司徒、中書監令等重要官職。出現這種反覆的原因,主要與梁武帝優寵貴族的新貴族政策有關。梁朝以後,謝氏任高官者又跌至3人,二品,且家族成員驟減,僅剩謝安一支。最後的1人是謝貞,以六晶官卒於陳,時膝下僅有一個6歲小兒,“鮮兄弟,無他子孫”,不得不託孤於族子謝凱,而謝凱又是一個沒有任何官職的人。所以到陳朝末年,謝氏由於家族成員少,近親中又沒有強有力的人物,已經下降為孤寒之族。甚至在陳始興王陳叔陵發掘作為謝氏家族標誌的晉太傅謝安陵墓時,族中竟無一人出面干預,其勢力之弱於此可見。
為了挽回急劇下降的家族地位,謝氏族中也有人作過一些努力。這種努力表現在仕宦上,是出任能顯示身份地位的中正官。謝家第一個出任此官的是第八代人謝莊,他的職銜是豫州中正。以後,九代謝,濸,十一代謝哲、謝嘏也相繼出任了這一官職。儘管這種官原有的選舉權慢慢被剝奪,但由於“凡厥衣冠,莫非二品”,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依然能被謝家人看中。
謝家人在這一時期,還有13人得到過將軍銜,占全部人數的31%,但無一人出任方鎮,也沒有一人實際掌握過軍隊,所有的軍銜都不過虛名而已。惟一有過軍旅生涯的謝幾卿,隨軍北伐時又“至渦陽退敗,幾卿坐免官”,與祖先大戰淝水時形成鮮明對照。
山西省
運城市:在本省西南部、中條山北側。市東北的安邑鎮原稱安邑縣。在炎黃二帝時期,巫鹹參加炎帝與黃帝的阪泉大戰後即遷往這裡,建巫鹹國。其中的一支砸謝人與謝姓先民最有關係。河南省
新安縣:在本省西北部、黃河南岸。北鄰山西省,東接洛陽市。縣南的瞻諸山是謝水的發源地。謝水流域則是商朝中葉時巫鹹國民南遷後的活動中心,亦即謝姓人獨立得姓後的最早活動地區。
宜陽縣:在新安縣南,謝水自瞻諸山發源後南流,在縣內人洛水,謝人的最早居住地就在這裡。
南陽縣:在本省西南部、白河流域。縣東南60里金華鄉東謝營村一帶,相傳是申伯謝邑所在地。
唐河縣:在南陽縣東南部,二縣緊鄰。縣西南部的蒼台鄉謝家莊,相傳是謝姓人的發源地,亦即申伯當年所封的地方。
信陽市、信陽縣:在本省南部、淮河上流,南鄰湖北省。春秋戰國時,封於南陽的申伯後裔一部分遷居於此,以謝為姓,市北的長台關古城便是他們的居住中心。
羅山縣:在信陽東北,毗鄰信陽縣。縣西北30里的謝城是申伯後裔南遷後的又一聚居點。
郾城縣:在本省中部、沙河流域,東南近漯河市。這裡在兩漢時屬汝南召陵縣,是漢末名士謝甄的故鄉。
太康縣:在本省東部、渦河上游。歷史上稱陽夏縣,分別屬陳國、陳郡、陳留等郡管轄。盛極一時的大族陳郡陽夏謝氏,以及謝安、謝玄、謝靈運等著名人物,都是以這裡為祖居地。當今謝姓人中的絕大多數,都與此縣歷史上的謝姓名人有關。
淮陽縣:在本省北部、潁河北岸,西南近周口巾,北接太康縣。歷史上稱陳州。宋濟州知州謝文壤和西北路提點刑獄謝貺父子的家鄉就在這裡。兩人事跡均見《宋史》本傳。
濬縣:在本省北部、衛河流域。隋唐時稱衛縣,屬衛州管轄。由直勒氏改謝氏的北齊散騎常侍謝思政及孫唐湘潭令謝偃,都是此縣人。
開封:在本省中部、黃河南岸。北宋時是全國首都。宋末“剖心表忠”的謝皋便是本地人。
湖北省
荊山:在本省西部、武當山東南、漢江西岸。東周時,楚國的國都就在山旁。楚文王滅申,遷謝姓人於此。其後,謝姓人又從這裡南遷、西遷或東遷。這裡實際是謝姓人在長江以南最早的居住中心。
荊門縣:在本省中部、漢江與漳水之間。漢代稱章鄉, 《漢書·恩澤侯表》中的章鄉侯謝殷封地便在這裡。
棗陽縣:在本省北部、滾河上游,北鄰河南省。這裡在東漢稱章陵縣,大儒謝該便是此縣人。
……
謝邑在唐河說
由於中國謝邑所在地望對謝姓人來說事關重大,加以各說主張者各執一詞,我們有必要對其作更多的考察,以便能夠早日得知其真相。在諸說之中,唐河說主張者除有以上所舉論據外,還從史書的其他記載以及文物考古等方面進行論證,認為只有這裡才是中國謝邑所在。比如,他們認為,從史書記載上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明代楊應奎《南陽府志》、清代黃文蓮《唐縣誌》等都明確記載申國謝邑在唐河一帶,其中前引《水經·泚水注》最具權威性。該記載所謂“謝水……出謝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漸大”,實際上是說謝邑(城)在謝水下游靠近比水(即今唐河南段)處。同時,該記載又在以謝水之前依次及溲水和比水支流澧水(今三家河),接著又稱“比水又西南流,經新都縣故城西”,實際上也是在說謝邑的方位在澧水以南和新都城(今河南新野縣東南隅)以北的比水附近,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都與當年申伯所建的申國方位相符。至於其具體位置是在比水的東岸還是西岸,書中儘管沒有十分明確,但在前引楊應奎所修的《南陽府志》里則給出了明確答案,確切指出在唐縣(今唐河縣南)。另外,在清代主持編
修《唐縣誌》的黃文蓮也在《謝城懷古》一詩中論及此事說:“跋馬湖陽鎮,言尋古謝城。林空樵徑人,沙軟女牆傾。峻長天邊影,流泉澗底聲,黍苗猶鬱勃,疆土任縱橫。”詩中所說的謝城即申國謝邑,其方位在湖陽鎮西二三十里的唐河(古比水)東岸處,亦即今天的蒼台鄉謝家莊一帶。對此,《明嘉靖南陽府志標註》曾稱“蒼台在唐河左岸,為新野、唐縣及湖北棗陽交界,清移縣丞駐此。光緒時縣丞酈嘉穀曾得漢磚多方”,可見當地既有文物出土又是縣丞治所,的確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人口聚居之地,也是申國謝邑確切位置之所在。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作為謝姓的發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謝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為人所知。但該省的早期居民大多外遷或影響在外,留下的大多數接連的戰亂中死亡殆盡,因而在當代的河南省謝姓居民中,大多認定是在明代時由山西洪洞等地回遷而來的,井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當地。比如,居住在今南陽市宛城區東西謝營一帶的謝姓人,便是清代洪洞縣移民的後裔。相傳明末李白成軍幾乎把當地居民全部殺光,因此他們才在入清以後有奉命入遷之舉。他們最初居住的地方叫做謝營,後在雍正年間一分為二,並因有東西之分而稱東西謝營,其中西謝營便是他們的原居地謝營。當地的謝姓人口如今已達數千,尊謝義為始祖,並說他有子十人,除一人瘋癲無後外都有後代傳世。其中五人的後代現居西謝營,二人的後代居東謝營,一人遷居魯山縣桐河嘴謝營,一人遷謝庵。後來,在西謝營居住者又有人遷唐河謝崗、謝莊、謝沖、雙橋等地,居魯山者遷唐河營蒼台謝家莊(舊稱老鴰窩謝莊),居謝庵者遷瓦店等地。自民國以來,由此外遷者多有回村祭祖、修譜之舉。他們分布在當地及附近的各自然村中,以及新野、唐河、魯山、方城、湖北棗陽、襄樊等地,是一支有影響的謝姓支派。
與南陽謝姓不同,居住在今太康一帶的謝姓人是在元代由江南問遷而來的。他們尊奉元處士謝成為始祖,而謝成也被認為是魏典農中郎將謝纘的三十四世孫。謝成之後,這支謝姓人又分居於縣中的柏崗、謝家堂、潮莊、槐邱寺、謝坡等地。如今人口約有四萬之多。其中居謝家堂者是謝成次子謝叔宗的後代,是在謝叔宗孫謝斌、謝志時因避水患而遷居的;居槐丘寺者是謝成第三子謝季宗的後代,是在謝季宗之子謝敏、謝忠時遷居的;謝成長子謝伯宗仍留居柏崗一帶。為了記述各支派的發展繁衍過程,該支謝姓人從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開始編修家譜,後又在清朝康熙十二年(1674年)、鹹豐元年(1851年)兩次重修,至1883和1985年再次續修,成為其一家之史的可靠藍本。
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謝姓人,可知者還有一支是從其他姓氏改姓而來的,居住在河南東部的永城市一帶。據有關家譜記載,該支謝姓人最初與崔、張、陳三姓同宗,屬於四兄弟,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隨父由山西洪洞遷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見當地地廣人稀,便讓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屬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歸葬沙士劉集公共墓地,其後便各營所葬,其中謝氏墓地在張氏村右。至民國時,該支謝姓人還與其他三姓人聯合修譜,並述其淵源為“兩本洪洞綿世澤,東遷永邑振家聲”。在修譜時,其世代已傳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當地發展繁衍。
以上僅就所知,將謝姓在河南的分布情況略舉數例,以見其當代分布之一斑。除此而外,河南尚有不少對整個謝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地區,或是說是謝姓人的幾個聖地。其中如南陽是謝姓人的姓氏發祥之地,太康是謝姓望族陳郡謝氏的祖居之地,而固始即許多生活在東南地區的謝姓人所神往的移民之地。在上述三地之間,一些家譜還稱陳郡謝氏出自南陽,是東漢名儒、南陽章陵人謝該的後代,而固始謝氏則出自太康,其間存在著難以割裂的淵源關係。
從宋末到陳,謝氏族人為拯救家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從宋末到陳,謝氏的八世至十四世共29人走上仕途。他們中最高官一品1人,最低官八品1人,任上品官11人,占全部仕宦人數的39%。
謝氏在這一時期擔任的上品官,計有侍中、散騎、中書監令和東宮官屬。侍中和散騎的地位在宋代以後繼續下降,梁武帝時曾有意提高兩種官職的地位,但“終非華胄所悅”,結果毫無起色。朝廷這時的決策中心是位卑權重的中書舍人,謝家人出於身份地位的考慮,沒有一人擔任過這種官職。
東宮官屑是世族子弟最喜歡擔任的清顯官職,謝家人這一時期任這類官職的人明顯增多。如在東晉時僅1人,占總數的6%;晉宋時5人,占17%;這時則有21人,占41%,增多的趨勢很明顯。
如果再進一步研究謝氏各房支的仕宦情況,就會發現,他們中間是很不平衡的。這一時期擔任上品官的11人中,有10人是謝安的後代,占總數的91%,其他支族僅1人。而謝安長兄謝奕之後,不僅不能保持高位,而且出現下降,任最高官僅達五品。謝奕五世孫超宗,宋末為五晶太守,人齊降為八品王府參軍,先後兩次貶官、兩次免官、一次禁錮,足見其仕途之艱辛。超宗子幾卿, “幼清辯,當世號為神童”,但仕宦也不過五品,並且還有兩次免官的經歷。
謝氏這一時期任上品官的人,還帶有明顯的階段性。宋末至齊僅2人,占16%,最高官也只有三品;至梁朝則多達7人,占60%,所任職務還是司徒、中書監令等重要官職。出現這種反覆的原因,主要與梁武帝優寵貴族的新貴族政策有關。梁朝以後,謝氏任高官者又跌至3人,二品,且家族成員驟減,僅剩謝安一支。最後的1人是謝貞,以六晶官卒於陳,時膝下僅有一個6歲小兒,“鮮兄弟,無他子孫”,不得不託孤於族子謝凱,而謝凱又是一個沒有任何官職的人。所以到陳朝末年,謝氏由於家族成員少,近親中又沒有強有力的人物,已經下降為孤寒之族。甚至在陳始興王陳叔陵發掘作為謝氏家族標誌的晉太傅謝安陵墓時,族中竟無一人出面干預,其勢力之弱於此可見。
為了挽回急劇下降的家族地位,謝氏族中也有人作過一些努力。這種努力表現在仕宦上,是出任能顯示身份地位的中正官。謝家第一個出任此官的是第八代人謝莊,他的職銜是豫州中正。以後,九代謝,濸,十一代謝哲、謝嘏也相繼出任了這一官職。儘管這種官原有的選舉權慢慢被剝奪,但由於“凡厥衣冠,莫非二品”,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依然能被謝家人看中。
謝家人在這一時期,還有13人得到過將軍銜,占全部人數的31%,但無一人出任方鎮,也沒有一人實際掌握過軍隊,所有的軍銜都不過虛名而已。惟一有過軍旅生涯的謝幾卿,隨軍北伐時又“至渦陽退敗,幾卿坐免官”,與祖先大戰淝水時形成鮮明對照。
山西省
運城市:在本省西南部、中條山北側。市東北的安邑鎮原稱安邑縣。在炎黃二帝時期,巫鹹參加炎帝與黃帝的阪泉大戰後即遷往這裡,建巫鹹國。其中的一支砸謝人與謝姓先民最有關係。河南省
新安縣:在本省西北部、黃河南岸。北鄰山西省,東接洛陽市。縣南的瞻諸山是謝水的發源地。謝水流域則是商朝中葉時巫鹹國民南遷後的活動中心,亦即謝姓人獨立得姓後的最早活動地區。
宜陽縣:在新安縣南,謝水自瞻諸山發源後南流,在縣內人洛水,謝人的最早居住地就在這裡。
南陽縣:在本省西南部、白河流域。縣東南60里金華鄉東謝營村一帶,相傳是申伯謝邑所在地。
唐河縣:在南陽縣東南部,二縣緊鄰。縣西南部的蒼台鄉謝家莊,相傳是謝姓人的發源地,亦即申伯當年所封的地方。
信陽市、信陽縣:在本省南部、淮河上流,南鄰湖北省。春秋戰國時,封於南陽的申伯後裔一部分遷居於此,以謝為姓,市北的長台關古城便是他們的居住中心。
羅山縣:在信陽東北,毗鄰信陽縣。縣西北30里的謝城是申伯後裔南遷後的又一聚居點。
郾城縣:在本省中部、沙河流域,東南近漯河市。這裡在兩漢時屬汝南召陵縣,是漢末名士謝甄的故鄉。
太康縣:在本省東部、渦河上游。歷史上稱陽夏縣,分別屬陳國、陳郡、陳留等郡管轄。盛極一時的大族陳郡陽夏謝氏,以及謝安、謝玄、謝靈運等著名人物,都是以這裡為祖居地。當今謝姓人中的絕大多數,都與此縣歷史上的謝姓名人有關。
淮陽縣:在本省北部、潁河北岸,西南近周口巾,北接太康縣。歷史上稱陳州。宋濟州知州謝文壤和西北路提點刑獄謝貺父子的家鄉就在這裡。兩人事跡均見《宋史》本傳。
濬縣:在本省北部、衛河流域。隋唐時稱衛縣,屬衛州管轄。由直勒氏改謝氏的北齊散騎常侍謝思政及孫唐湘潭令謝偃,都是此縣人。
開封:在本省中部、黃河南岸。北宋時是全國首都。宋末“剖心表忠”的謝皋便是本地人。
湖北省
荊山:在本省西部、武當山東南、漢江西岸。東周時,楚國的國都就在山旁。楚文王滅申,遷謝姓人於此。其後,謝姓人又從這裡南遷、西遷或東遷。這裡實際是謝姓人在長江以南最早的居住中心。
荊門縣:在本省中部、漢江與漳水之間。漢代稱章鄉, 《漢書·恩澤侯表》中的章鄉侯謝殷封地便在這裡。
棗陽縣:在本省北部、滾河上游,北鄰河南省。這裡在東漢稱章陵縣,大儒謝該便是此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