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歷史之所以流傳千古,是由於它蘊涵著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話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為它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閱讀《中華傳統美德百字經》系列叢書,感悟中華傳統美德,獲得智慧的啟迪和溫暖心靈的感動;品味中華美德故事,點燃心靈之光,照亮人生之路。 《教·興學崇教》這本書就是該系列叢書之一,分教學有方,興學崇教,教育大家三篇。 《教·興學崇教》由於永玉、王猛編寫。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傳統美德百字經:教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頁數:150頁
- 開本:16
- 作者:於永玉 王猛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1075761
內容簡介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源遠流長的傳統美德,叢書還在每一篇故事後面給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結合現代社會,結合我們自身的道德發展,以幫助讀者獲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認知,並因此引發讀者進一步的思考。同時,為豐富讀者的知識面,叢書還在故事後面設定了“史海擷英”、“文苑拾萃”等板塊,讓讀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質的同時,汲取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
《教·興學崇教》為該系列叢書之一,由於永玉、王猛編寫,主要講述了我國歷史上關於興學崇教的故事。
圖書目錄
興學校文翁身為天下先
荀子的勸學名言
從稷下學宮看治學與切磋爭鳴
陳繼儒推薦《讀書十六觀》
廖燕倡讀無字書
郭泰敬業育人
第二篇 興學崇教
孔子興學有方
張載志趣高遠創關學
顏元改革書院教育
苻堅修學宮
尊儒教姚樞興道學
王陽明倡“心學”
重教化張塤治登封
朱夫子主講白鹿洞
康熙師夷重科學
石勒重視教育事業
劉淵崇尚漢文化
胡瑗教學有方
王艮自立門戶創學派
維新派創辦女子學堂
光緒帝廢八股創設學堂
黃宗羲倡經史實學
重視教育的河間獻王
楊斯盛辦學
第三篇 教育大家
孔子開諸子百家局面
孟子重視教育
張伯苓開近代中國教育之先河
陶行知投身教育事業
嶽麓書院的興衰榮辱
應天府書院
石鼓書院
張樂平不忘師恩
文摘
荀子的學識淵博,在當時已被人們所公認。他先後遊歷過燕、趙、齊、秦、楚等國,見過諸如燕噲、秦昭王、秦相范雎、孫臏、趙孝成王、齊王建、春申君等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曾經多次到過齊國的文化中心地——稷下,與不少有名的學者在那裡互相切磋學術,並且三次做過這個講學場所的祭酒(首領),德高而望重。晚年,荀子著書立說,留有《荀子》一書傳世。他教過的學生也很多,其中亦不乏當時的名人,如法家的代表李斯、韓非便都曾師從於他,是他的高徒。
個人的博學、廣交知名學者與傳道授業,這些經歷使得荀子在治學上積累了不少精闢的主張。在他的著作中,論及治學之處,幾乎比比皆是。
學不可以已是荀子一貫的思想。他強調一個人的學習是不可以終止的,只有不間斷地去學,才能夠有所進,也才能夠成才。他深刻地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學,對於一個人,像博見之於“登高”,聞聲之於“順風”,“致千里”之於“輿馬”和“絕江河”之於“舟械”一樣,君子能夠假於“學”,就可以不同於常人而“異”了。
荀子還以“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來作比喻,說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幾,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木有了繩矩,便能直;金屬刀刃經過磨礪,才能鋒利。與這個道理一樣,一個人要想聰明而又不犯錯誤,就只有學習。
荀子認為,學習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應該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進展,日漸而月進,並且要使之產生質變。他說:“君子之學如蛻,蟠然遷之。”據傅山《霜紅龕集》卷二十五考據、解釋,“學如蛻”就是“君子學問,不時變化,如蟬蛻殼”。蟬之蛻殼,是其成蟲的表現。君子治學,亦應不斷地由量變而達於質變,正是在孜孜不倦中,才能使自己的學問臻於成熟。
為了說明學習要如“蛻”的道理,荀子還用顏色變化和冰與水的關係打比方。他說:“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裡,荀子所喻的青與藍、冰與水,它們的辯證關係,同樣很生動地表明了學習中的“進”、“漸”與質變的發展過程。
虛一而靜,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一個人要想學有所成,就必須“不以所已臧(藏),害所將受”。任何人在自己的頭腦里都必然儲存了一定的知識,並且已經形成一定的主觀看法,學者應該有的態度是不讓這些知識、成見成為自己接受新知識的障礙。這便是“虛”,否則就是“滿”了。“滿招損,謙受益”的成語是值得學者記取的。
“一”是專一、專心致志的意思,“學之道,貴以專”,古人是從來這樣主張的。三心二意地坐在那裡,卻想著別的事,這種態度是決然學不好的。荀子對“一”做了具體的要求:“目不兩視而明,耳不兩聽而聰”。很清楚,我們要是真的做到了這一點,學習是一定會有所長進的。
“靜”,指的是心要靜,摒棄一切雜念。正如荀子所說,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如同夢境一樣的幻想和強烈的感情衝動都會亂心,使人難以人靜。只有排除這些雜念而靜下心來,才能夠進行學習和鑽研。
“虛一而靜”,看來確實是一個學者治學的首要態度,它無疑也正是荀子的一項治學的寶貴經驗。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段話可謂邏輯嚴密、論證充實。它先是以“跬步”“至千里”,“小流”“匯江海”,以及“騏驥”與“駑馬”等作比喻,說明學習貴在聚少而成多,積小而成大,積量而達到質變的道理;最後則以“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道出了“韌”在治學中的作用。
事實證明,任何人治學,只有持之以恆,日月堅持,終年不輟,才可以有成。英國的偉大作家狄更斯就說過:“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在征服學問那一座座高峰的道路上,缺乏恆心,沒有韌性,“一曝十寒”,是不可能享受到真正成功者的喜悅的。在治學上,荀子還十分重視師友的作用。他把師的地位提得非常高:“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在荀子看來,君與師幾乎並重,都是一個社會得以大治的根本。因此,他又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學好,“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對於一個有志於學的人來講,能夠得到好的師教是一個最為便捷的途徑:“學經莫便乎近其人,學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友,在一個人的學習中也是重要的因素。荀子提出,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他還明確地說明了朋友的作用:“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以致“身日近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友人的互相切磋,朋友問的潛移默化薰陶,對於一個學者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應該非常珍惜的。
P5-7
序言
那么,什麼是傳統美德?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呢?通常來說,傳統美德就是在自覺或習俗的道德規範中,一些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並實際奉行的,而且在現代仍有著積極影響的那些美德。具體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概括起來就是指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是中華民族在歷史實踐過程中積累而成的穩定的社會優秀道德因素,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領域,並通過社會心理結構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代代相傳。
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澱,中華傳統美德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中,成為社會道德文化的遺傳基因,成為整箇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所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可以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具有更豐富的內涵,讓社會主義、團隊精神、愛國主義思想等更加深入人心,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同時,還可以更好地協調人際關係,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範。
國民的思想道德狀況,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係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著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德育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更是日漸凸顯。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因此,黨中央非常注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全社會也已形成了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風尚。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斷發展和延續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為了增強和提升國民素質,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質,我們特意精心編寫了本套叢書——《中華傳統美德百字經》。
本套叢書立足當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現實,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歸納為一百個字,即學、問、孝、悌、師、教、言、行、中、庸、仁、義、敦、和、謹、慎、勤、儉、恤、濟、貞、節、謙、讓、寬、容、剛、毅、睦、賢、善、良、通、達、知、理、清、廉、朴、實、志、道、真、立、忠、誠、公、正、友、愛、同、禮、溫、信、尊、敬、恭、恕、責、儀、精、專、博、富、明、智、勇、力、安、全、平、順、敏、思、積、利、健、率、堅、情、養、群、嚴、慈、創、新、變、革、爭、諫、誨、齊、省、克、競、求、簡、潔、強、律。叢書內容豐富、涵蓋性強。力圖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囊括進去。叢書通過故事、詩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類永不磨滅的美德:誠實、孝敬、負責、自律、敬業、勇敢……這些故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被人們用來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對與錯的標準;同時通過結合現代社會發展,又使其展現了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新精神、新風貌,從而較全面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美德。
在本套叢書中,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源遠流長的傳統美德,我們還在每一篇故事後面給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結合現代社會,結合我們自身的道德發展,以幫助讀者獲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認知,並因此引發讀者進一步的思考。同時,為豐富讀者的知識面,我們還在故事後面設定了“史海擷英”、“文苑拾萃”等板塊,讓讀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質的同時,汲取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 這是一套可以打動人心靈的叢書,也是可以豐富我們思想內涵的叢書……《中華傳統美德百字經》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聖潔的、高尚的生活哲學。無論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給予人類基本力量的美德從來不曾變化。著名的美國政治家喬治·德里說:“使美國強大的不是強權與實力,而是上帝賜予的美德。假如我們丟失了最根本且有用的美德,飛彈和美元也不能使我們擺脫被毀滅的命運。”在今天,我們可能比任何時候都更應關心道德問題,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問題,因為今天我們正逐漸面臨從未有過的道德危機和挑戰。
人生的美德與智慧就像散落的沙子,我們哪怕每天只收集一粒,終有一天能積沙成塔,收穫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中華傳統美德百字經》中的美德故事將直指我們的內心,指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感。因此,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一定會在我們的倡導和發揚之下,世世傳承,代代延續!
全套叢書分類編排,內容詳盡、文字優美、風格獨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優秀讀物。願這些恆久流傳的美文和故事能撫平我們每個人驛動的心,願這些優秀的美德種子能在青少年身上紮根、發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