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新說十講

中華傳統美德新說十講

《中華傳統美德新說十講》是2013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金廷 、王鐵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傳統美德新說十講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頁數:277 頁
  • 開本:32 開
  • 作者:於金廷 王鐵軍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512671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於金廷、王鐵軍所著的《中華傳統美德新說十講》試圖通過對儒家倫理思想的深入學習,把它們所蘊含的豐厚的美德傳統發掘出來做一個通俗講述。所引據的文獻主要是《論語》與先秦儒家的主要典籍。這是考慮到,先秦儒家的典籍不僅是中華傳統道德最主要的思想理論基礎,而且儒家學說還沒有在漢代被確定為統治思想之前,它們基本上沒有被統治階級歪曲與篡改過,還沒有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封建綱常,因而也更多地保留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純真性。

圖書目錄

導言 傳承優秀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和血脈
傳統美德是人們安放心靈的家園
儒家經典是傳統美德的最好文本
去粗取精,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第一講 以人為本,仁者愛人
“仁”是中國最古老的優秀文化傳統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
“仁者人也”是人本思想的淵源
“仁者愛人”是仁德思想的真諦
“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行仁之方
“為仁由己”,行不行仁是由道德修養決定的
讓仁愛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發揚光大
第二講 唯義為行,人之正路
義與仁共同構成了儒家道德的基本準則
“義者宜也”,表明義是一個適用廣泛的道德範疇
“義,人之正路也”,深刻揭示了義德的實質
“先義後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
“唯義之為行”是儒家道德的根本要求
見義而為是多數人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
第三講 知禮貴和,立身之道
禮源起於除貪慾、止爭鬥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克己復禮”是自我修養的重要途徑
“國無禮則不正”
“禮之用,和為貴”是我們民族的品格
第四講 智者不惑,智者利仁
古今對“智”的不同理解
“智者不惑”是智德的基本內涵
智之實是對道德仁義的深刻把握與堅持
“智者利仁”要求智者成為社會的道德良心
自知、知人與善任也是智德的重要功能
“好學”與“篤行”是培養智德智慧型的主要途徑
第五講 誠實守信,立世之基
“正心、誠意”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前提
“不誠無物”應該成為一種求實的人生態度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誠信是處理人際關係、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
取信於民在任何時代都是政事之基
誠實守信是為商之道的第一要義
增強道德誠信意識,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第六講 孝親敬祖,人倫之本
孝親敬祖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道德傳統
儒家對孝德的理論化與永恆延續作出了重要貢獻
孝德具有重要的社會教化功能
儒家主張的孝道是有原則的
愚忠愚孝並不是先秦儒家的思想
由孝親敬祖而愛鄉愛國是一個自然生髮的過程
第七講 勇者不懼,見義勇為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勇敢、堅強著稱的民族
儒家賦予勇敢以仁義之勇的道德含義
勇敢還要受禮、智等道德意識的規範
見義勇為是勇德的突出表現
從道義和法制的結合上弘揚與鼓勵見義勇為
第八講 尚德明恥,榮辱大分
尚德與明恥同為傳統道德的重要內容
儒家道德論述了人們應有的羞恥之心
儒家道德特彆強調為政者要有廉恥意識
“知恥而後勇”也不失為一種美德
儒家榮辱觀的核心是“仁則榮,不仁則辱”
“八榮八恥”是對傳統榮辱觀的繼承和發展
第九講 浩然之氣,君子節操
“浩然之氣”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充分體現
儒家對“浩然之氣”的鍛鑄作出了重要貢獻
講正氣是“浩然之氣”的基本內涵
有志氣是“浩然之氣”的應有之義
有骨氣是“浩然之氣”的突出體現
讓充分體現民族精神的浩然之氣充滿乾坤
第十講 君子遵道,處世中庸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人格的承載者
“君子懷德”是君子人格的本質特徵
“君子求諸己”是對君子品行的總要求
“敏於事而慎於言”要求君子言行一致
“君子素其位而行”要求君子忠於職守
“君子坦蕩蕩”是君子應有的胸襟和氣度
“君子中庸”是君子要恪守的處世原則
做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一生一世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