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日》是2018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錫德、許淑媛,本書主要講述了中華傳統節日,如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七夕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傳統節日
- 作者:陳錫德、許淑媛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500295
《中華傳統節日》是2018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錫德、許淑媛,本書主要講述了中華傳統節日,如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七夕節等。
明清以降,中國傳統節日風俗進入了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現代中國社會生活所運行不廢的各種節日風俗,基本在明清時期已得以體現。文化內涵 核心思想理念。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漢族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
中國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明,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又造就了色彩紛呈的節日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傳統節日始終與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縱觀其發展軌跡,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歲時節日自漢魏形成之後,基本上沿著脫離月令時間的方向發展,節氣日地位不斷下降,人文節日愈漸突出。歲時節日中的自然...
節日時間 農曆七月初七 [33]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 [34] 節日起源 自然天象崇拜,七姐誕(七娘媽誕) [35] 節日活動 拜七姐、儲七夕水、吃巧果、乞求巧藝與姻緣等 [34] 節日飲食 巧果、酥糖等 [34] 節日意義 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35] 非遺保護單位 文化和旅遊部 [7] ...
對於海外對華人來說,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當地華人在保持各自傳統的同時,經過和當地文化的融合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過年習俗。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很多國家也在這一天慶祝元宵節。 [102] 新加坡 新加坡 · 五顏六色大元宵新加坡的華人占總人口的70%以上,所以元宵節也是新加坡的一個重要節日。人們會在...
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製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 。”節日意義 中元節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祭祖作為中元節的重要活動,是維繫血緣宗親的紐帶,是實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傳播孝文化的重要方式。孝文化作為中元節重要的精神核心,在今天依然有著深遠的教育價值。
中華母親節是近年來專家學者提議的、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感念母愛而設立的節日,如中華聖誕節、中華感恩節、中華父親節等一樣屬於仍未正式確定的“節日”。 重陽節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
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是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從這些傳承的世俗民風節日裡,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
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由尊崇介子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
上巳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形成了以祭祀求子、水邊遊樂、男女相聚、唱歌等為主的禮俗活動。雖然如今人們已鮮于過上巳節,但對於南方多個民族來說,“三月三”仍是本民族的傳統佳節。其他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也過形形色色的“三月三”節。台灣的高山族的“三月三”是“夜漁祭”,通過系列祭祀祈望捕魚年年豐收。朝...
中華傳統節日 《中華傳統節日》是2018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錫德、許淑媛,本書主要講述了中華傳統節日,如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七夕節等。內容簡介 中華傳統節日
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拜神祭祖豐盛祭供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慶民俗。在中華農耕文明的發展中,自然崇拜、農時節氣、社會因素等,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古人將節日與自然時序等結合起來,形成以祭祀、農事、紀念...
《中華傳統節日》是一本2022年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華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記錄了中華民族先民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節日,表達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和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為與規範、審美與情趣,也...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普及和城市化進程加速,老式土灶逐漸消失,祭灶儀式逐漸沒落,人們對灶君的信仰減弱。但是過“小年”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習俗。節日風俗 綜述 “過小年”不僅是漢族的習俗,滿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個節日。漢族、滿族在這一天“送灶王爺上天...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蒼龍七宿的出沒與降雨相互對應,古人認為是龍掌管著降雨,而降雨又決定著農耕收成,農耕的...
《中華傳統節日》是201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隆義、王師頡。內容簡介 從青少年視覺出發,以繪本形式,收錄了6個法定傳統節日故事。一些故事來自民間的口耳相傳,比如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原來來自於一隻怪獸“年”的傳說;來源於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端午節,則是源於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紀念。《...
節日及其民俗活動的形成和發展是某一時期政治政策、信仰文化、民間經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反映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思維模式和審美趣味,同時也是加深族群聯繫、延續民族文化的重要機制。節日的流變和各種習俗符號的變化過程,對我們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內涵、築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27] ...
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情合理的。花朝節一般在公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這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的傳...
臘八節,即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前身為古代的臘日,是上古重要的年終祭祀日,起初並沒有固定時期,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才固定在臘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也是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後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
《中國人的20個傳統節日》是2011年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中華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內容介紹 《中國人的20個傳統節日》介紹了包括二月二、花朝節、上巳節、...
中和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日期是農曆二月初二,不過當時的日期是在農曆二月初一,隨著歷史的演化,改為二月初二。相傳“中和節”是唐代設立的節日,始於唐德宗貞元五年(789)。由於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也是民間祭社(土地神)的“社日節”,所以中國民間常常將“中和節”與“龍抬頭”等節日混為一個節日。“...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孫中山下令全國改行陽曆,隨之,新年也應換在陽曆元旦了。然而農曆新年畢竟已成全民皆慶的傳統大節,堅固、深厚的風土習俗和民族文化,是難以改變的。農曆新年之慶,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強勁。由於新出現了一個陽曆元旦,為示區別,自民國以後,農曆新年就移用了節氣中的...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2023年7月20...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大傳統節日,是中華大地自然節律與中華民族人文思想相互融合的產物,千百年來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生活習俗、文化遺產和精神家園;其時節、傳統習俗及價值取向應當在全民族、尤其在青少年中獲得廣泛認知。七節:(如上)論壇期間,代表們著重討論了傳統節日的當代傳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