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及傳承》是2017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及傳承
- 作者:汪珂永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
- ISBN:9787519416201
《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及傳承》是2017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傳統武術融中國傳統文化、養生方法和技擊攻防於一體,在養生、健身功效上有著獨特的效果,亦是國粹文化的傳承載體。城市在職人群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最適合以傳統武術來調節身心。在2016年10月25日頒布實施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民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
這裡重點談身法中的腰的運用。楊氏太極拳傳統拳論中說到腰為軸,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間。要求“腰頂窮研生不已”。腰的重要性普遍為世人所公認,以致武術界有太極腰、八卦掌之說。但要把腰練到拳的動作上,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楊氏太極拳的動作要求腰帶手腳,一般手腳不妄動,少動,靠腰帶動。這種練法...
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及傳承 《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及傳承》是2017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八極拳為中華武術拳種之一,取其以六種開法(六大開)作為技法核心、破開對方門戶(防守架子)之意。稱“八極”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的說法,寓“八方極遠”之意。八極拳以其剛勁、樸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
峨眉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以四川峨眉山為發祥地,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峨眉武術是起源於四川峨眉山地區並廣泛流傳於整個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武術的總稱。峨眉武術發祥於峨眉山,門派有八十多個,拳種、拳路成百上千,為中華武術三大流派之一。峨眉武術通過與峨眉山的佛、道、儒文化相互融合,促進了自身的...
崆峒(KONGTONG)派是傳統中國武術流派之一,崆峒武術創始於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並稱為我國著名五大武術流派。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肅人飛虹子 早年在少林寺學藝,後隱居崆峒山習道研藝,吸收了當時瓜州(現敦煌)等地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花架門”。崆峒派武術吸收了...
傳承人物 晏西征,男,漢族,1947年5月出生於湖南省新化縣,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傳承人。陳益球,男,出生於中國武術之鄉湖南省新化縣王爺山武術世家,“梅山拳”傳人,中國武術家。伍玉躲,男,梅山武術第二十代傳人,師承晏西征。保護措施 1982年,晏西征在新化開辦了改革開放後湖南第一家...
早期多把武術分為南、北兩派,或者分為內、外兩家,內家以太極、形意、八卦三門為代表,外家統稱少林,分南北兩大流派。武術流派(或稱“武術門派”),漢語語境主要按傳承起源進行分類的總稱,簡稱“門派”、“流派”。歷史文化 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習雲太《中國武術史》...
宣統三年(1911年),李存義在天津創辦中華武術會,團結武界同仁,培養了一批優秀武術人才。民國三年(1914年),李存義最後一次到太谷,與同門師兄李復禎、布學寬、宋鐵麟、劉儉等共同商討形意門人的輩次,決定從飛羽公第二代傳人起,以“華邦惟武尚社會統強寧”十字為輩序,使後之來者有譜可稽。同年,形意拳...
2005年被編入《中國太極拳辭典》一書,國際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為其出版《趙堡太極拳學練指南》二碟,國內外發行。同時編制《武當趙堡太極拳集錦》一套四碟,深受國內外太極拳愛好者的好評。2006年被編入《當代中華武壇精 英名錄》一書,由中國國際武術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授予“中華武壇精 英獎”。崔彥星 崔彥星,...
2007年6月,西溪(五常)民間武術隊作為浙江省農民武術隊的重要成員,參加首屆全國農民武術大賽暨中國天水伏羲武術大賽,奪得兩塊金牌、一塊銀牌、七塊銅牌。2008年8月,西溪(五常)民間武術隊作為中國民眾文化學會派出的中國民間藝術團前往巴西,參加第十屆帕素芬多國際民間藝術節。2011年第八屆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暨...
2007年6月5日,武當武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Ⅵ-8。歷史淵源 關於武當武術起源有多重說法,其中一種說法出自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據文中記載,北宋末年,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應詔入京,途中他遇到百餘人的賊匪,夜晚夢中三清神尊教授他拳法,第二天...
詠春拳,源自福建的五枚詠春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於儘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詠春拳名滿天下。在傳播中華武術優秀文化、推動兩岸三地特別是閩台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
由此可見,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關心下,在綿拳“非遺”傳承人的努力下,綿拳這一優秀的傳統武術拳種,必將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進而為我國“非遺”事業的開展和傳統文化的弘揚做出重要的貢獻。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楊浦區江浦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獲得“綿拳”項目保護單位...
多年來,七星螳螂拳以其完整的體系、系統的理論、鮮明的特點、獨特的風格,顯著的效能和中華民族文化特色而蜚聲海內外,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正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歷代祖師譜 鼻祖 王郎 升霄道人 初祖 李之剪 李義春 始祖 王雲生 二世祖 王世祿(王雲生之子) 范旭東 遲書洛 三世祖 郭嘉祿、楊維新、林景山、...
中國傳統武術拳種,流派繁多,起源不一,流傳於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背拳,相傳為清末時河北省廊坊市霸州人祁信所創。祁家本以桿法見長,遇河南人馬先生精於拳技,便以桿法換學拳技,後又遇趙先生擅刀法,遂刀桿互換,形成了祁門特有的“十二連桿”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單操手”法,祁家通背拳...
吳鐘為創立獨具特色的八極拳體系,幾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為中華武術發展建立了不杇的功勳,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為後人留下了無可估量的歷史武術文化遺產。八極拳流派體系的形成,凝聚著吳鐘師祖高境界的技術、技能和智慧,代表著千百年來古代武術的最高成就。八極拳門人將永遠銘記吳鐘師祖的英名,歷代傳頌...
中華壯家武術是中國武術的組成元素之一,中華壯家武術源於戰國百越時期。壯家武術繼承了百越武術文化,並融合了中原武術的新式中華武術。其中最著名的有壯拳、輕功走臂、昂拳、度師拳等。中華壯家武術按發展史可劃分為:古代、近代、現代。壯族武術發展史 古代武術 壯家武術源遠流長,其可以考據到遠古的百越文明時期,...
宋氏形意拳是中國拳術之一,清末民初武術家宋世榮所創,後又由其第一代弟子宋虎臣、宋鐵麟、任爾琪、賈蘊高等人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一整套完整、系統、科學的武學體系。宋氏形意拳拳術象形思意,取法為拳,表現了許多動物的特長,如虎的勇猛、猴的靈敏等,基本理論有:內功四經、拳術運義、拳道集錄,...
八卦掌,又稱游身八卦掌、八卦連環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中國傳統拳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當中的著名拳種之一,流傳很廣。八卦掌有五大流派,由河北省廊坊市文安人董海川創於清末。2008年6月7日,八卦掌經國務院批准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 據傳是董海川在江南遊歷時得到道家修煉...
古稱披掛拳,亦名抹面拳,因多用掌,故而又稱劈掛掌,擅長中,遠距離克敵制勝,講究放長擊遠,它將中國武術“一寸長、一長強”的技擊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對於技擊空間的控制,講究遠則長擊,近則抽打,可收可放,可長可短,劈掛拳發展,技術體系完善,內容豐富多彩,拳械全面,不愧為武術的瑰寶。劈掛拳被...
”這段話的主旨是說,1918年前後,孫祿堂先生合畢生心力所作的《太極拳學》等五部武學著作,實際上是對當時的中國武術各流派成果進行綜合歸納的結晶性成果;是中國武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起源傳承 孫氏太極拳是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艷麗的奇葩。孫氏太極拳是中國近代著名武術家、一代宗師孫祿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極...
第四章 中國武術文化與其他傳統文化的融合 第一節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解讀 第二節 武術文化與各家思想 第三節 武術文化與傳統民俗文化 第四節 武術文化與傳統養生文化 第五章 當代中國武術教育的歷史使命 第一節 弘揚民族精神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武術教育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 第六章 中國武術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心意拳文化正是融進了我國道家、儒家、兵家、醫家等諸多家學說,所以它的包容量很大,因此它可以稱為中華武學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而心意拳也成為我國武學寶庫中難得的一門上乘拳法,心意拳文化也就不愧為中華武術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門好的武學和拳種,一個絕好的心意武術家,它不光有絕頂的武技(勇也),...
(上海)洪拳研究會正在依託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平台,打造國際性的洪拳研究會,進一步聯絡國內外的武術愛好者,加強國際國內的武術交流與合作,發揚傳統武術文化,弘揚國術強種、強國精神。(上海)洪拳研究會,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融匯傳統武術,弘揚國粹文化,強力打造中國的洪拳研究會品牌。
1、文化價值:古輪拳法是少林禪武合一文化的真實體現,是中國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完整的體系體現著中國武術文化身心兼修的精髓。2、歷史價值:古輪拳法延續著400多年前少林永化堂禪武合一文化的傳承,完善地保存著傳統的修行方法和文化,是流傳至今的珍貴的文化遺產。3、學術價值:古輪拳法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