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國成語》是2012年6月1日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國成語
- 作者:張晶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出版時間:2012年6月1日
- 頁數:18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46124391
- 語種:簡體中文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國成語》是2012年6月1日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國成語》包括了請君入甕;程門立雪;黔驢技窮等成語故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積澱,是我們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中國成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 《中國成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一本圖書,作者是張晶
五福,中國傳統習俗。來源 “五福”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辭句了,幾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臨門”這個成語,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種福。至於福臨門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含義 “五福臨門”最早出自《尚書·洪範》。所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
精忠報國,漢語成語,出自唐·李延壽《北史·顏之儀傳》。“精忠報國”的意思是指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精忠報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融入中國歷史文化血脈之中。該成語構詞方式是聯合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唐·李延壽《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衍生典故...
《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成語故事》是2006年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成語故事(彩圖版)》內容簡介:中國成語源遠流長,是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語故事集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濃郁的文學色彩為一體,堪稱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中華成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作為歷史的縮影、智慧的結晶、漢語言...
孟母三遷,漢語成語,出自西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孟母三遷指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
其中“四海之內皆兄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仁愛精神的最高體現,同時也是中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時所奉行的一貫的行為準則。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四海之內皆兄弟”意為天下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樣親。該成語多作分句或獨立成句,也作定語;含褒義。常置於“古人云”“俗話說”一類話後面,作為古語被引用。運用示例 元末...
三顧茅廬(拼音:sān gù máolú)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三顧茅廬”原為東漢末年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劉備曾三次訪聘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顧:拜訪。茅廬:草房)。後人用“三顧茅廬”來比喻誠心實意地一再邀請。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毛遂自薦(拼音:máo suì zì jià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自薦指毛遂自我推薦跟隨平原君前往楚國遊說。後比喻自告奮勇或自己推薦自己擔負重任做事情。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
一箭雙鵰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唐·李延壽《北史·長孫晟傳》。該成語的意思是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北史·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後人由此提煉...
察言觀色,漢語成語,出自《論語·顏淵》。“察言觀色”意為揣度對方的話語,觀察對方的臉色,以摸清其真實的意圖(察:細看。色:臉色)。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後來楊時成為天下聞名的大學者,這件事也被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傳為學界佳話,由此演變成成語“程門立雪”。宋室南遷後,文化中心也隨之南移,二程的弟子將洛學流傳推廣到南方。其中對正宗洛學南傳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楊時。南宋理學家朱熹是二程的四傳弟子,他以二程學說為本,兼取諸家之長,最終集理學之大成,...
響遏行雲是一則成語,出自《列子·湯問》。響遏行雲形容歌聲嘹亮,高入雲霄,連浮動著的雲彩也被止住了。該成語結構為主謂式;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補語。成語出處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是2011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經典中華成語故事(注音彩圖版)(套裝上中下冊)》精選了幾百則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有的教我們擁有良好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如“百折不撓”“一諾千金”;有的教我們學習要勤奮,如“手不釋卷”“聞雞起舞”……這些故事深入淺出地解析成語的寓意,...
鳥盡弓藏(拼音:niǎo jìn gōng cá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鳥盡弓藏”的原義鳥打完了,就把弓收藏起來;舊時用來比喻封建帝王取得政權之後,功臣遭到廢棄或殺害;後比喻目的達到後,將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是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
雪中送炭(拼音:xuě zhōng sòng tàn)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於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雪中送炭指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困難或危急時,給人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成語出處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撲朔迷離(拼音:pū shuò mí lí),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木蘭詩》(又名《木蘭辭》)。原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會撲騰不停,雌兔會眯上眼睛,而在地上跑的時候雌雄難辨。後來形容事物錯綜複雜,不容易看清真相。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木蘭詩》:“雄兔腳...
《二十四孝故事(中英文對照)》內容講述的是孝愛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柳子戲 演出單位:恩施州鶴峯縣文化館 劇情簡介 以一位80後廣西女孩李越娜,遠嫁鶴峰碉堡村一個一貧如洗的農村家庭,作為孫媳任勞任怨,五年敬孝...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00篇》是2007年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秀樺、(美)陳朋。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00篇(英漢對照)》精選了中國古代成語故事、中國古代民間傳說和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精品100篇,譯成簡明流暢的英文,並配以生動、傳神的插圖,讓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讀者共享中國傳統文化之...
《中華成語經典故事集》是2009年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宮方。內容簡介 中華成語經典故事集影響中國孩子一生的成語經典,世界兒童經典里一顆閃爍著奇光異彩的鑽石。源遠流長的成語經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她凝集著中國古代幾千年人民的智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靈。《中華成語經典故事集(第2版)》...
出人頭地(拼音:chū rén tóu d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出人頭地指高人一等,超出一般人;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比其他人優秀。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成語出處 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出人頭地”...
杞人憂天(拼音:qǐ rén yōu tiān),是一則由寓言故事演化而來的成語,成語最早出自《列子·天瑞》。杞人憂天比喻缺乏根據和不必要的憂慮;主謂式結構;動詞性;含有貶義;主要用作謂語、賓語等。成語出處 《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杞人憂天”。成...
文化內涵深 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節日活動多 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流傳地域廣 由...
運籌帷幄(拼音:yùn chóu wéi wò)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亦見於《史記·高祖本紀》針對“三傑”的評語。“運籌帷幄”指在帳幕中謀劃軍機,擬定作戰策略。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
成語寓意 臥冰求鯉是古代二十四孝當中的一個故事,其中不乏神話的色彩。對於對自己並不慈愛的繼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滿足她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當中,孝是無條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換。百善孝為先,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王祥以德報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侍奉長輩的精神仍然有可借鑑之...
成語寓意 宋朝有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雖然評價顯然過於誇張,但孔子及其《論語》對後世的影響,的確是不可估量的。《論語》是儒學和中華文化重要的一部經典,也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其中那些生動精闢的名言警句,已作為成語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廣為人知,並產生了深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該成語的意思是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以後行事的借鑑;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則臣力不足。(西漢·劉向《戰國策·...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拼音:Qìngfǔ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複句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左傳·閔公元年》。《左傳·閔公元年》載:慶父是魯國公子,先後殺死兩位國君,齊國大夫仲孫湫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後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來比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