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是一本介紹新中國50年行政區劃變遷及現狀為專題的地圖集。反映19491999年期間國家縣、地、省3級行政區劃歷年的變遷,包括行政建制的設定和撤消、地名更改、區劃調整、行政級別升降、機構駐地遷移等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由序圖、總圖、省圖、統計表、地名索引五部分組成。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
  • 作者:陳潮 主編                       /            陳洪玲 主編
  • ISBN:9787503131844
  • 類別:地圖
  • 頁數:372
  • 定價:148.00元
  • 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10-1
  • 裝幀:精裝
  • 開本:16
  • 尺寸:29.8 x 21.6 x 3 cm
內容介紹,目錄,序言,

內容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是一本介紹新中國50年行政區劃變遷及現狀為專題的地圖集。反映19491999年期間國家縣、地、省3級行政區劃歷年的變遷,包括行政建制的設定和撤消、地名更改、區劃調整、行政級別升降、機構駐地遷移等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由序圖、總圖、省圖、統計表、地名索引五部分組成。

目錄

前言
編輯說明
目次
圖例
序圖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2002)
中華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1949.9)
全國解放區分布(1949)
總圖組(含舊省區圖)
全國行政區劃(1949~1951)
平原省(1949~1951)
察哈爾省(1949~1951)
蘇北、蘇南行署區(1949~1951)
皖北、皖南行署區(1949~1951)
川東、川南、川西、JII:IL行署區
(1950~1951)
直轄市(一) (1949~1953)
瀋陽市撫順市鞍山市本溪市
旅大市長春市哈爾濱市
直轄市(二) (1949~1953)
武漢市南京市西安市廣州市
全國行政區劃(1952——1953)
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
六大行政區(1949~1953)
東北行政區(1949~1953)
遼東省、遼西省(1949~1953)
松江省(1949~1953)
綏遠省(1949~1953)
全國行政區劃(1954)
熱河省(1949~1954)
西康省(1949)
西康省(1950);(1951~1954)
昌都地區(1950-1954)
全國行政區劃(1955——1958)
全國行政區劃(1959——1965)
全國行政區劃(1966——1968)
全國行政區劃(1969——1978)
全國行政區劃(1979——1988)
全國行政區劃(1989~1999)
全國建制市的發展(一) (1949~1965)
全國建制市的發展(二) (1966~1976)
全國建制市的發展(三) (1977~1987)
全國建制市的發展(四)(1988~1992)
全國建制市的發展(五) (1993~1994)
全國建制市的發展(六) (1995~1999)
全國建制市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國地級市管縣級市分布(截~_1999年底)
全國直轄市、地級市管縣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國地市合併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國縣改縣級市、市轄區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國自治區、自治州分布(截~1999年底)
全國自治縣、自治旗分布(截至1999年底)
省圖組
北京市(1949~1951)
北京市(1952-1955); (1956-1957)
北京市(1958~1980)
北京市(1981~1999)
天津市(1949);(1950~1953)
天津市(1954~1957); (1967~1973)
天津市(1974~1999)
河北省(1949~1951)
河北省(1952~1953); (1954~1957)
河北省(1958~1960);(1961~1964)
河北省(1965~1973);(1974~1993)
河北省(1994~1999)
山西省(1949~1951);(1952~1958)
山西省(1959~1964); (1965~1988)
山西省(1989~1999)
內蒙古自治區(1947~1949);(1950~1953)
內蒙古自治區(1954-1955);(1956~1968)
內蒙古自治區(1969~1978)
內蒙古自治區(1979~1999)
遼寧省(1954)
遼寧省(1955~1957);(1958~1968)
遼寧省(1969~1978); (1979~1983)
遼寧省(1984~1999)
吉林省(1949~1953);(1954)
吉林省(1955~1964);(1965~1968)
吉林省(1969~1978);(1979~1993)
吉林省(1994~1999)
黑龍江省(1949~1953);(1954-1961)
黑龍江省(1962~1968);(1969~1978)
黑龍江省(1979~1999)
上海市(1949~1955);(1956-1957)
上海市(1958~1959)
上海市(1960~1987)
上海市(1988~1999)
江蘇省(1952~1954)
江蘇省(1955~1957)
江蘇省(1958~1971)
江蘇省(1972~1982)
江蘇省(1983~1999)
浙江省(1949);(1950~1958)
浙江省(1959~1962);(1963~1976)
浙江省(1977~1999)
安徽省(1952~1954)
安徽省(1955~1976)
安徽省(1977~1999)
福建省(1949~1958);(1959~1969)
福建省(1970~1983); (1984~1993)
福建省(1994~1999)
江西省(1949~1950); (195l~1956)
江西省(1957~1968); (1969~1976)
江西省(1977~1999)
山東省(1949)
山東省(1950~1952);(1953~1960)
山東省(1961~1964)
山東省(1965~1972);(1973~1989)
山東省(1990~1999)
河南省(1949~1951);(1952~1960)
河南省(1961~1964);(1965~1976)
河南省(1977~1999)
湖北省(1949~1953)
湖北省(1954~1960);(1961~1976)
湖北省(1977~1999)
湖南省(1949~1958)
湖南省(1959~1965); (1966~1976)
湖南省(1977~1999)
廣東省(1949~1951);(1952~1954)
廣東省(1955~1959)
廣東省(1960~1976)
廣東省(1977~1987);(1988~1992)
廣東省(1993~1999)
廣西省(1949~1951);(1952~1956)
廣西僮族自治區(1957~1964);
廣西壯族自治區(1965~1982)
廣西壯族自治區(1983~1999)
海南省(1988~1989)
海南省(1990~1999)
重慶市(1949~1951);(1952~1953)
重慶市(1997~1999)
四川省(1949)
四川省(1952~1953); (1954~1955:
四川省(1956~1961)
四川省(1962~1976)
四川省(1977~1983)
四川省(1984~1996)
四川省(1997~1999)
貴卅省(1949~1955); (1956~1958)
貴州省(1959~1976); (1977~1990)
貴州省(1991~1999)
雲南省(1949~1955); (1956~1961)
雲南省(1962~1976); (1977~1990)
雲南省(199l~1999)
西藏地方(1949~1954)
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 (1955~1959)
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 (1960~1964)
西藏自治區(1965~1999)
陝西省(1949);(1950~1953)
陝西省(1954~1960); (1961~1976)
陝西省(1977~1999)
甘肅省(1949); (1950~1953)
甘肅省(1954~1956); (1957~1960)
甘肅省(1961~1968); (1969~1978)
甘肅省(1979~1999)
青海省(1949~1954); (1955~1960)
青海省(1961~1976); (1977~1985)
青海省(1986~1999)
寧夏省(1949~1953);
寧夏回族自治區(1957~1968)
寧夏回族自治區(1969~1978);
(1979~1999)
新疆省(1949~1952); (1953~195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1959);
(1960~197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77~1999)
香港地區(1949~1997.6);
香港特別行政區(1997.7~1999)
澳門地區(1949~1965);(1966~1999.11)
澳門特別行政區(1999.12)
台灣省(1949);(1950~1981)
統計表格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分類統計表
全國行政單位統計表(1949~1999)
分省行政單位統計表(1949~1999)
舊省級行政單位統計表(1949~1954)
全國省級行政單位沿革表(1949~1999)
全國省級行政中心沿革表(1949~1999)
全國地級行政單位沿革表(1949~1999)
全國建制市沿革表(1949~1999)
全國市轄區沿革表(1949~1999)
全國縣以上民族區域自治單位沿革表(1949~1999)
全國縣以上行政單位舊今名稱對照表(1949~1999)
附錄:2000~2002年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動表
地名索引組

序言

《禹貢》提出了“九州”作為一種地理區域的概念,反映了戰國以前人們對地域差異的樸素認識。當時將已經開發的黃河、淮河和長江這“三河”流域,大致按上、中、下游劃區:北為雍、冀、青,中為豫、兗、徐,南為梁、荊、揚。這種區劃隱約還帶有井田格局的影子和擴張到按八個方位定位的痕跡,這樣劃分的區域都是沒有明確邊界的“核心”區域。這種區域劃分,正如任繼愈所指出,反映出當時一種建立統一國家(天下)的願望。不僅孔、孟、荀、墨、韓非等爭論著如何建立和管理大一統國家的方案,即使是自命超脫的老、莊也設計了他們治國的藍圖。他們的思想,對後世行政區劃的協調與管理,所產生的影響都是相當深遠的。
作為一種中央政府行為,頒布行政區劃,分級管理,並付諸實施,當自秦始。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廢井田,開阡陌,設郡縣。郡縣制沿襲兩千餘年,時斷時續,一脈相承,源遠流長,一直延續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確實為協調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治的關係,維護千年封建王朝統治,發揮了歷史性的功能。秦分56郡(後增至46郡)。漢設15州,下置郡(國)、縣。唐設10道(後改15道),下設州、縣。宋分15路(後增至18路),下設州、府、軍、監及若干縣。元設中書省及11個行中書省,下轄路、府、州、縣,為我國現行行政建制之濫觴。民國初期,沿襲省制,廢州、府,存道、縣。民國中期,定都南京之後,廢道,留省、縣二級。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共55省、12直轄市和1地方。總之,我國歷代行政區劃,時繁時簡,不斷尋求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治的平衡點。其中省、縣兩級行政區劃,相對而言,能比較綜合地體現自然環境與資源配置的因素,適應民族與文化傳統的影響,比較符合國情民情,所以,這兩級行政區劃,在我國行政區劃歷史上相對比較穩定,沿襲時間也比較長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大部分省、縣沿襲舊制,最突出的革新改制是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全國建立了內蒙古、新疆、西藏、寧夏和廣西5個省級自治區、5O個自治州、15O個自治旗、縣。後來是建制市和市管縣的改革,建制市大批增加,有如雨後春筍,由1949年的152個迅猛增加到667個;市轄區也由568個增加到749個。這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城市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後,分別設立了特別行政區。截至2000年底,全國共有省級行政單位34個,其中包括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
從2O世紀6O年代初開始,新中國陸續與毗鄰國家簽訂友好邊界條約或協定。先是與緬甸(1960)、尼泊爾(1961)、蒙古(1962)、巴基斯坦(1963)、阿富汗(1965),嗣後又陸續完成了與俄羅斯(1991)、寮國(1991)、哈薩克斯坦(1994)、吉爾吉斯斯坦(1996)、越南(1999)等國家的簽約,基本上確定了我國陸地邊界的劃分和走向。自1996年開始,全國開展省區大勘界,除港、澳、台外,其餘68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界線全部勘定,總長達6.24萬千米,比原有統計數增加了1萬多千米。原來在我國省級行政區劃中,習慣線占77%,爭議線占18%,法定線僅占5%左右。經過此次勘定的界線,比原來從1:25萬地圖上量算的結果,精度有了明顯的提高。全國地名大調查和地名大辭典的彙編(1999),全國縣級名稱編碼順序的頒布和郵政編碼的普及,為行政區劃的變遷沿革與製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翔實可信的科學依據。作為沿革地圖,在這部圖集中仍然保留現行公開版地圖的習慣畫法,以資比較,便於對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